《学 弈》教学设计及评析 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

减小字体 增大字体 作者:本站收集整理  来源:本站收集整理  发布时间:2012-02-14 07:36:52

【教材分析】
    《学弈》是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第四单元《体育》中的第三篇主体课文。本文是一篇文言文,仅有5句话,70个字,是一篇短小精悍的寓言故事,选自《孟子.告子》。全文讲述了围棋高手弈秋教两个学生下围棋,其中一人专心致志、一心听取弈秋的指导,另一人虽然也听着,但心里一直想着天上有大雁飞过,怎样拿弓箭去射它。虽然两个人在一起学习,但后者不如前者。通过这个故事,说明了学习或做事必须专心致志,不可三心二意的道理。
【学情分析】
    学生在四年级时已初步接触了文言文,知道一些学习文言文的方法,如通过四年级上册《井底之蛙》一课的学习,初步知道“学习古文要经常抑扬顿挫地读。”通过四年级下册《欲速则不达》一课的学习,初步知道“读古文,可以先熟读,猜一猜文义,再对照译文理解,也可以一边看古文,一边看译文,理解了文义再熟读。” 等等。本学期,学生在前面又学习了两篇文言文(《杨震暮夜却金》和《寓言二则》)。由此可见,学生对文言文的语言特点、学习方法都有初步的接触和了解。此外,《学奕》这个故事不少学生也有所耳闻目睹过,因而在本课的学习中,只要教师引导得当,学生学起来应该是水到渠成、游刃有余的。
【教学设想】
    《语文课程标准》在阶段目标第三学段“阅读”中强调:诵读优秀诗文,注意通过诗文的声调、节奏等体味作品的内容和情感。鉴于此,我设想本课的教学应注重放手引导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把握好文言文的声调、节奏,抑扬顿挫地读好文言文,结合译文读懂文言文,并通过创造性的表演进一步体会故事中所蕴含的道理。
【教学目标】
    1.掌握本课生字词,借助译文理解语句的意思,读懂文言文的内容。
    2.把握好文言文的声调、节奏,读好、背诵文言文。
    3.从课文中体会学习或做事必须专心致志、不可三心二意的道理。
【教学重、难点】
    1.把握好文言文的声调和节奏,读好、背诵文言文,借助译文理解语句的意思,读懂文言文的内容。
    2.从课文中体会学习或做事必须专心致志、不可三心二意的道理。
【教学准备】
    学生:搜集关于孟子的相关资料。
    教师:1.搜集有关孟子的相关资料;   2.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间】
    两课时。
【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一、激趣导入
    1.同学们,从四年级起我们就初步接触了文言文。还记得我们曾学过的文言文吗?谁愿意试着背诵学过的文言文句子或段落篇章。
    学生背诵,教师在评价的同时相机出示学生学过的一些文言文句子和段落篇章。如:
    (1)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
    (2)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3)            郑人买履
    郑人有且置履者,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 至之市而忘操之。已得履,乃曰:“吾忘持度。” 反归取之。 及反,市罢,遂不 得履。人曰:“何不试之以足?” 曰:“宁信度,无自信也。”     (北师大版五年级上册第八单元课文)
    2.从我们学过的文言文来看,它们有什么共同特点呢?
    (语言简洁、内容难懂、读起来有韵味。)
    3.那么学文言文,有什么好的方法吗?
在学生畅所欲言的基础上总结学习文言文的方法:
    (1)要经常抑扬顿挫地读。
    (2)读文言文,可以先熟读,猜一猜文义,再对照译文理解,也可以一边看文言文,一边看译文,理解了文义再熟读背诵。
    4.今天,我们就用学过的方法再来学习一篇文言文——《学弈》(板书课题) 
    5.读课题,解题。
    同学们通过预习,知道“学弈”的意思吗?(如果不知道,可引导学生通过阅读课文,或看插图,从中寻找答案)。 
    (学弈:学习下围棋。)
    【点评】引领学生回忆学过的文言文句子或篇章,回顾学文言文的方法,为学生自主学习新知做了一定的铺垫。
    二、介绍作者
    1.本文的作者是谁?(孟子)谁能简单地介绍一下孟子?
    2.指名汇报,教师引导其他同学认真倾听,并注意对别人的资料进行补充。
    3.教师的补充资料根据学生的交流情况相机而定,需要补充则补充,不需要补充则不补充。
    (孟子:战国时期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名轲,字子舆。战国人,肯定人性本来是善的,都具有仁、义、礼、智等天赋道德意识。提出了“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等论点,著作有《孟子》,是儒家经典之一)。
    【点评】让学生交流展示关于孟子的资料,一方面可以拉近学生与文本的距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借助资料补充课文的空 白,另一方面还可以培养学生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教师事先准备资料,也是非常有必要的。
    三、自读课文,解决疑难
    1.检查读文情况。
    (1)自读自查,看是否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同桌互帮互查,检查读音,解决预习中画出的不理解的词语。
    2.指名读文,纠正字音。
    huì    hú  zhuó   fú    yuē 
    诲   鸿鹄  弓缴   弗   若曰
    3.交流理解的词语,解决不理解的词语。
    【点评】学生进入六年级后,已有了较强的识字能力,字词不再是课堂教学的重点,但对于一些易读错或较难理解的字词,有必要进行检查指导,在文言文教学中,更应如此。
    四、再读课文,读准声调,读出节奏
    1.学生自读,试着读出节奏。
    2.教师范读,学生注意听,把握声调和节奏。
    弈秋,通国之/善射者也。使/弈秋/诲/二人弈,其一人/专心致志,唯/弈秋之为听,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为是其智/弗若与?曰:非/然也。
    师强调:读文言文,一要读准字音,二要把读的速度稍微放慢些,三要注意停顿得当。
    3.学生练读,读不好的地方多读几遍,读不懂的地方结合译文解决。
    4.指名读,评议。 
    5.学生再次练读,诵读。
    【点评】学习文言文最基本的方法是诵读,最好的方法也是诵读。诵读文言文,能提高学生语言的感悟能力、表达能力、概括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对于初学者,教师的确应该结合课文指导学生注意声调和节奏,读好停顿。
                

                                    第二课时
    一、复习引入
    1.认读生字词。
    huì    hú  zhuó    fú    yuē
    诲   鸿鹄  弓缴    弗   若曰
    2.指名读文言文,齐读文言文。
    二、整体感知
    默读课文,思考:课文讲了件什么事?(两个人向弈秋学习下围棋,由于学习态度不同,结果也就不同。)
    三、理解感悟
    1.自主学习,理解文言文的内容。
    (1)在自学的基础上同桌合作学习,借助译文先讨论每句话的意思,再用自己的话来连起来说一说全文的意思。教师巡视点拨指导。
    (2)汇报交流。
    ①交流每句话的意思。
    A.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
    (弈秋,是全国下围棋最好的人。)
    B.使弈秋诲二人弈,其一人专致志,唯弈秋之为听。
    (让弈秋教两个人下棋,其中一个人听得很专心,只要是弈秋说的,他都听。)
    C.一个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
    (另一个人虽然听弈秋讲着,一心认为有大雁将要飞过来,想象着拉开弓用箭射大雁。)
    E.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
    (虽然与第一个人一起学,但是学习的效果不如他。)
    F.为是其智弗若与?曰:非然也。
    (是他的智力不如前一个人吗?我说不是这样的。)
    ②指名用自己的话连起来说一说这个故事。
    【点评】六年级学生对文言文的语言特点、学习方法都有初步的接触和了解。借助译文理解句子及全文,对于学生来说没有太大的难度,因此教师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究,让学生跳起来摘桃子,可谓是明智之举。
    三、回顾明理
    解决了上面的问题,我们对课文的内容就更加清楚明了,现在请同学们思考:这两个学生学下围棋的态度怎样?结果怎样?从文中的哪些句子中可以看出来?
    1.学生读文思考,做批画。
    2.汇报交流。
    (1)指名读画好的句子,教师相机出示:
    A.其一人专致志,惟弈秋之为听。
    B.一个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
    (2)再读这两句话,想象画面,看你的眼前仿佛出现了怎样的画面?你从中又感受到什么?
    (引导学生在充分地对比想象中去想、去说、去议,在想、说、议中提高认识,增强意识。)
    3.你能分别用一个或几个成语形容两个人的学习态度吗?
    4.两个人的学习结果怎样?
    (第二个人远不如第一个人学得好。)
    5.了解了这两个人学弈的故事,你有什么想法?能联系生活实际说一说吗? 
    (让学生充分发言,认识到不专心产生的不良结果,增强做事专心致志的意识。)
    【点评】在读好、读懂课文的基础上,借助重点句子,联系生活实际明理导行,体现了语文课程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
    四、背诵课文
    1.自由背。
    教师引导学生在理清条理,找出联系的基础上依序而背。
    2.同桌互背互查。
    3.指名背。
    4.齐背。
    【点评】背诵也有技巧。在学生理清条理,找出文中各句子之间联系的基础上再背,学生背得效果定会自然不错。
    五、表演课本剧。
    1.组内表演。
    鼓励学生有创意地表演。 
    2.汇报表演,评议。
    【点评】在学生理解课文内容,熟读成诵的基础上鼓励学生有创意地表演课本剧,可谓画龙点睛之举。
    六、设计作业。
    1.改编《学弈》这个故事。
    2.推荐学生读一些故事性强、内容浅显易懂的文言文,特别是一些学生熟知的成语故事,如《揠苗助长》、《掩耳盗铃》、《滥竽充数》等。
    【点评】叶圣陶先生曾说:“教材无非是个例子。”教学的目的就是让学生从课堂中习得方法,在课外加以拓展、运用。这里的作业设计,无疑是将学生课内习得的知识、方法、能力以及获得的情感体验等向课外拓展延伸,实现了课内习法,课外获益的目的。

    附:板书设计
                  学弈
    一人:                   一人:
    专心致志      弗若       三心二意
         聚精会神                 心猿意马
          ……                      ……

    总  评:
    一、以读为主,“读”占鳌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诵读是学习文言文最基本的方法。在本设计中,教师能够充分地认识到这一点,并采取各种各样的方法引导学生读准文言文的声调、注意节奏、读好停顿,读出文言文的韵味。设计者的做法看似普通,实则明智之举,体现了文言文学习之道。
    二、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由于六年级学生已初步掌握了一些学习文言文的方法,且《学奕》这个故事不少学生也有所熟悉,因此本课的学习对学生来说不是太难。鉴于此,设计中,教师几乎没有讲解什么,而是把大量的时间和空间留给学生,让学生自主地思考、交流、体悟,教师只是扮演好自己“主导者”的角色。这种做法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并体现了以学定教,顺学而导的教学理念。
    三、拓展延伸,升华兴趣。在学生理解课文内容,达到熟读成诵的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有创意地表演课本剧,使之将学到的知识、能力等加以内化和运用,之后设计了向学生推荐阅读一些故事性强、内容浅显易懂的文言文这样的作业。教师的这些做法将学生课内习得的知识、方法、能力以及获得的情感体验等向课外拓展延伸,实现了课内习法,课外获益的目的。

Tags:

作者:本站收集整理
  • 好的评价 如果您觉得此文章好,就请您
      0%(0)
  • 差的评价 如果您觉得此文章差,就请您
      0%(0)

文章评论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评论摘要(共 0 条,得分 0 分,平均 0 分) 查看完整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