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桥》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本组教材共有4篇课文,这4篇课文有散文、有小说。内容生动、人物鲜明,表达了作者丰富美好的情感;课文在表达方法上各具特色。 《桥》的作者满怀深情地塑造了一位普通的老共产党员的光辉形象,面对狂奔而来的洪水,他以自己的威信和沉稳、高风亮节、果决的指挥,将村民们送上跨越死亡的生命桥。他把生的希望让给别人,把死的危险留给自己,用自己的血肉之躯筑起了一座不朽的桥梁。这座桥梁是我们党以老支书为代表的优秀共产党员密切联系群众的“桥”,这正是课文以“桥”作题目的深刻内涵。
学生在阅读这些生动感人的故事的同时,借助有感情的朗读感受人物心灵的美好和品质的高尚,学生的情感得到陶冶升华;教师还要引导学生在阅读的时候既要抓住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又要领悟作者的一些表达方法。因此教学中要“以读为主,以读促悟”,通过反复诵读,感受人物的精神品质;体会作者的情感脉络和表达方法。 二.学情分析:
语文课主要是学习语言,“桥”一课思想性强,人文内涵丰富,随着学生年龄的增长,学生在理解课文内容和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方面不会很吃力,可以采用“以读为主,以读促悟”的教学方法,通过反复诵读感受人物的精神品质。教师还要引导学生领悟作者的表达方法,深入体会课文在表达上的特点:1.环境描写烘托人物形象,推动情节发展;2.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增强表现力;3.文章构思新颖、设置悬念、前后照应。 三.教学目标
1.认识六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能正确读写“咆哮、狂奔、狞笑、拥戴、清瘦、沙哑、放肆、豹子、呻吟、胸膛、搀扶、祭奠、乱哄哄、势不可当、跌跌撞撞”等词语。 2.通过有感悟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
3.领悟课文在表达上的特点。 四.教学重难点
重点:引导学生抓住课文中令人感动的地方,感悟老共产党员无私无畏、不徇私情、英勇献身的崇高精神。 难点:理解课文以“桥”为题目的深刻含义
五.课型: 精读课文
六.教学方法: 以读为主,以读促悟,读写结合。
七.教学准备: 1.课前为每位同学准备一张白色小花卡片,用于课堂上进行写话练习。
2.多媒体课件。 八.教学时间:
两课时 九.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揭示课题
1.请看老师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2.看到这个题目,你想提出哪些问题呢?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学生提出的问题有的指向课文的思想内容,有的指向文章的表达方法,老师引导学生梳理整合问题,其目的1.培养学生质疑问难的能力。2.初步感知课文是丰富思想内涵和高超表达方法的有机统一体。】 二.初读课文
1.学生自由轻声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遇见不理解的词语可以通过查字典和联系上下文的方式自己解决,也可以向学习伙伴请教。 2.检查生字认读和课文朗读的情况,对存在的问题予以指导。
(1)出示词语 咆哮、疯狂、狞笑、放肆、揪出、豹子、呻吟、胸膛、搀扶、祭奠、乱哄哄、势不可当、跌跌撞撞、淌着雨水
(2)提出不理解的词语 咆哮:形容水流的奔腾轰鸣,也形容人的暴怒喊叫。
狂奔:迅猛地奔跑。本课是形容洪水奔流而下,势不可当。 狞笑:凶恶地笑。本课是形容洪水的凶猛、可憎。
拥戴:拥护推戴。 放肆:指言行轻率任意,毫不顾及。
呻吟:指人因痛苦而发出的声音。本课是指木桥在洪水的冲击下发出的响声。 祭奠:为死去的人举行仪式,表示追念。
势不可当:来势迅猛,不可阻挡。 跌跌撞撞:形容走路不稳。
(3)讨论分段 起因——经过——高潮——结果 【设计意图:学习生字词扫清阅读障碍,理清文章脉络,划分段落;通过初读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三.整体感知 1.请四位同学朗读课文,说一说这篇课文主要写什么?
(1)段意串联法: 黎明的时候,洪水袭来,人们惊慌失措向木桥拥去。木桥前,站着全村人拥戴的老支书,他指挥人们有序地通过木桥。形势越发危急,老支书从队伍中揪出一个小伙子,木桥塌了,老支书和小伙子被洪水吞没了。五天以后,洪水退了。一个老太太来祭奠她的丈夫和她的儿子。
老师总结:将各段的内容有机组合串联在一起就是课文的主要内容,这种概括方法叫段意串联法。 (2)中心提炼法:
一位老支书面对狂奔而来的洪水,他以自己的威信和沉稳、果敢的指挥,将村民们送上跨越死亡的生命桥。他把生的希望让给别人,把死的危险留给自己,用自己的血肉之躯筑起了一座不朽的桥梁。这座桥梁一头连着党,另一头连着人民群众,老支书是中国共产党员的杰出代表。 老师总结:先说清楚事情的梗概,再发表感想,讲明课文要表达的思想感情,这就是中心提炼法。
【设计意图:教给学生归纳总结的方法,并在本课的学习中运用实践,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概括能力。】 四.细读课文,体会洪水的来势凶猛。
1.浏览课文,画出描写洪水的句子,编上序号,仔细读一读,从中你感受到了什么? (1)山洪咆哮着,像一群受惊的野马,从山谷里狂奔而来,势不可当。
(2)近一米高的洪水已经在路面上跳舞了。 (3)死亡在洪水的狞笑声中逼近。
(4)水渐渐窜上来,放肆地舔着人们的腰。 (5)水,爬上了老汉的胸膛。
2.出示课件,将这六句话连起来读一遍。 听了同学们的朗读,你的眼前仿佛看到了 。
3.为什么这5个句子会有这样神奇的表达效果呢? 老师总结:看来,适当的修辞方法会让句子更加生动,同学们,不妨在自己的文章中尝试一下。
【设计意图:通过读、画、议的教学过程,让学生体会到适当的修辞方法能增强语言的表现力;环境描写能衬托出人物的高大形象,从而不露痕迹的将人文性与工具性有机地统一起来。】 五.细读课文,感受木桥的危急。
1.画出描写木桥的语句,编上序号,仔细读一读,从中你感受到了什么呢? 2.出示课件:
(1)只有北面有座窄窄的木桥(2)木桥开始发抖,开始痛苦的呻吟。 (3)突然,那木桥轰的一声塌了。
3.将洪水·桥·人联系起来说一说,你又发现了什么? 老师总结:环境描写烘托人物形象,推动情节发展。
【设计意图:通过读、画、议的教学过程,让学生体会到环境描写能烘托人物的高大形象,推动故事情节发展】 六.细读课文,探究人物
1.默读课文,把描写老汉动作、语言的相关语句画下来,标出令你感动的句子。 2.反复读读画出的句子,想一想,老支书是怎样一个人?
生:无私无畏 不徇私情 舍己为人 先人后己 英勇献身 沉着无畏 忠于职守 爱民如子
【设计意图:通过读、画、议的教学过程,让学生感受人物的精神品质,学生的情感得到陶冶升华,并且训练了学生的总结归纳能力】 七.作业
1.朗读课文,抄写令人感动的语句。 2.课文哪些地方最令你感动?画出相关语句,并在旁边写上你感动的原因。
第二课时
一.紧扣课题,整体感知 1.同学们今天我们继续学习:16 桥
2.通过昨天的学习,老师想请同学们看着板书,用简短的语句表达自己的理解。 师:(1)那是一场怎样的洪水呀?
(2)这是一座怎样的桥呀? (3)这又是一位怎样的老支书呀?
3.谁能将这三者结合起来说一段话,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老师总结:危难之时方显英雄本色。作者借助环境描写烘托出人物的高大形象,做到了扣人心弦,情景交融,文中有许多的语句值得我们仔细品读。
【设计意图:整合三个问题做到了高度概括,在开课伊始既能回顾感知全文,又能训练学生的归纳概括能力,老师的总结语承上启下,揭示出了这节课的学习重点,学习方法。】 二.品读课文,读出感情。
1.接下来老师请同学们默读课文,把最令你感动的地方画下来,并在旁边写上自己感动的原因,试着把你的感动通过朗读表现出来。 2.全班交流。
(1)先说最令自己感动的地方,原因是什么? (2)再试着把你的感动用朗读表现出来。
(3)讲一讲你为什么要这样来读。 (4)老师组织学生共同评议。
【设计意图:板块设计体现出更大的自主空间,让学生将自读自悟与感情朗读有机结合在一起,借助朗读传递自己内心的感动,有效的烘托了课堂气氛。尤其是“你为什么要这样读”这一个问题的设计将学生的思维由感知引向了理性的思考,指向了语文课程的人文性与工具性的统一。】 三.细读课文,升华感受
(一)文章中两处出现了“吼道”,请看大屏幕。 课件出示:
1.老汉突然冲上前,从队伍里揪出一个小伙子,吼道:“你还算是个党员吗?排到后面去!”老汉凶得像只豹子。 2.老汉吼道:“少废话,快走。”他用力把小伙子推上木桥。
(1)学生读 (2)老师范读 (二)体会:同样一个“吼”字,却有着不同的情感。
老师总结:“这是一次艰难的选择呀!”“作为父亲他多么想保全自己儿子的生命呀!”“危急关头,他把生的希望留给了村民,却把死的危险留给了自己。”“他是共产党人的优秀代表。” (三)此刻我们再一次感悟到作者在语言表达上凝练的特点。
老师总结:老支书倒下了,可他用血肉之躯在人们心中架起了一座不朽的桥,这究竟是一座怎样的桥呀?请用“这是一座 桥”的句式来说话。 【设计意图:句式练习是一个很好的语言训练点,用此句式高度的提炼了课文的中心思想,又让学生感悟到了作者在语言表达上凝练的特点。此设计既关注文本的思想性又指向文本的工具性,将文章的思想内容和表达方式有机的统一起来。】
四.研读课文,体会写法。 1.难道课文的结尾就没有触动你的心吗?
(1)我们来读一读课文的结尾部分。 (2)你体会到了什么呢?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3)用朗读表达你的感悟、感动。 师点评:篇末点明老汉和小伙子的关系——父子关系,这样安排结构,达到了震撼人心的艺术效果。
2.课文在表达方法上很有特点,刚才我们仅领略了文章结尾的意味深长,现在请大家看大屏幕: ·构思新颖,设置悬念,前后照应。
·环境描写烘托人物形象,推动情节发展。 ·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增强表现力。
3.文章中多处描写了洪水的肆虐,请按顺序读一读描写洪水的语句。课件出示相关句子。 (1)指导学生读出洪水的疯狂、肆虐。
(2)你认为这样写有什么好处呢? (3)形势越来越危急,当洪水放肆地舔着人们的腰时,老支书做了什么?当洪水爬上了老汉的胸膛时,老支书又做了什么?(师生合作朗读。)
教师总结:环境描写烘托人物形象,推动情节发展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领悟课文在表达方法上的特点,深入体会环境描写能烘托人物形象,能推动情节的发展。再用朗读表达自己的感悟感动,教学过程的安排,体现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提高了阅读教学的效率,在语言学习的过程中达成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目标。】
五.读写结合,情至深处 1.同学们用自己的话赞美一下老支书吧!学生把自己想对老支书说的话写在课前准备好的白色小花卡片上,老师巡视指导。
2.学生读自己写的话,老师评价鼓励!读过的孩子把自己的白色小花卡片贴在黑板上,使其簇拥着板书上的丰碑。 3.老师总结:
听了大家的真情感言,老师十分感动。危难之时,老支书挺身而出,舍己为人,用自己的血肉之躯架起了一座生命桥,这就是用“桥”做题目的深刻内涵,下课后我们将深入领悟文章的表达方法,并积累好词佳句。 【设计意图;让学生把赞美老支书的话写在白色小花儿卡片上,做到了读写结合,培养了学生语言表达能力。这种设计巧破难点,升华感情,当学生动情的写下自己内心的感动时,情感得以升华;在写话读话的过程中也水到渠成的理解了“桥”做题目的深刻内涵,从而轻松巧妙的突破了难点。】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这节课在具体实施中取得了较好的课堂效果。首先,引课时我设计了三个问题:1,那是一场怎样的洪水呀?2,这是一座怎样的桥呀?3,这又是一位怎样的老支书呀?通过这三个问题学生回顾感知了课文的内容,开课时让学生将这三个问题结合起来说一段话,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这样导课开门见山,直奔中心,既回顾感知了课文内容又训练了学生的概括表达能力;接着在“品读课文,读出感情”的教学环节中,先让学生画出课文中令自己感动的句段,说出原因,然后通过有感情的朗读表现出自己的感动,从而升华对老支书的理解和认识。通过朗读指导让学生读出洪水的肆虐,情况的危急,人们的慌乱和老汉的沉着、镇静。在朗读中体会人物的情感,加深对老汉的理解,并通过朗读表达出自己的感受,从而使学生与作者、文本达到情感上的共鸣。然后进入“细读课文,升华情感”的教学环节,文章中两处出现了“吼道”,一处是“老汉突然冲上前,从队伍里揪出一个小伙子,吼道:‘‘你还算是个党员吗?排到后面去!‘‘老汉凶得像只豹子。”另一处是“老汉吼道:‘‘少废话,快走。‘‘他用力把小伙子推上木桥。‘‘”让学生反复诵读体会同一个“吼”字,包含着不一样的情感。老师点评:“这是一次艰难的选择呀!”“作为父亲他多么想保全自己儿子的生命呀!”“危急关头,他把生的希望留给了村民,却把死的恐惧留给了自己。”“他是共产党人的优秀代表。”当学生朗读情到深处时,老师又顺势引导:请用“这是一座__________的桥。”的句式说话,这既是对课文中心的高度概括,又是一个绝佳的语言训练点,同时巧妙地突破了难点,让学生水到渠成地理解了题目的深刻含义:老支书用自己的血肉之躯架起一座生命桥,一头连着群众,另一头连着党,老支书是共产党人的杰出代表。最后在“读写结合、情至深处”的教学环节中,让学生拿起手中的笔写下对老支书的赞美之词,在课前给每位同学都准备了一朵白色小花卡片,此时就让学生将自己想说的话写在白色小花卡片上,老师巡视指导。当学生纷纷完成“课堂小练笔”后,请5——6位同学读自己写的一段话,读完之后学生就将白色小花粘贴到黑板上,白花簇拥着老支书的丰碑,以寄托我们的哀思。整堂课上,学生情绪被充分调动,一次又一次地感受着老支书人格的魅力、精神的伟大,在诵读声中我们每一个人的灵魂都得到震撼与净化,收到很好的教学效果。 不足之处:如果有时间再引导学生深入地领悟一下文章的表达方法,效果会更佳。这节课的设计侧重于朗读指导,突出了“以读促悟,读写结合” 的设计理念,在表达方法的领悟上虽有涉猎但略显仓促!
Tags:
作者:本站收集整理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评论摘要(共 0 条,得分 0 分,平均 0 分)
查看完整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