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文言文分析

减小字体 增大字体 作者:本站收集整理  来源:本站收集整理  发布时间:2009-10-25 21:19:22

中考完毕,初次看到中考语文试卷,尤其是文言文试题,感到出乎意料。文言文题目并没有我们想象得那么难,似乎还没有我们平时练习的难度大。然而通过我们对试题的得分分析,看到文言文题目是各个题中得分率最低的一项。这里有个数据分析,试卷份数   1 4 4  份   

总 得 分   7 9 7 

平 均 分   5、53 分

满    分   13   

得 分 率   42、54%(平均分除以满分)

通过对抽查的144份试卷数据分析,看来是相当低的,连一半分都得不到。这种现象使我陷入了沉思:我们的教学,我们的学生,到底是哪里出了问题,致使得分率这么低?极有文化底蕴的文言文为什么在学生看来犹如天书?

我们几个老师做了一些研讨,虽然不够深入,但可供我们在今后的教学中作一些参考。下面我就2008年中考语文文言文试题,做一些粗浅的分析,想法很不成熟,欢迎各位老师多提宝贵意见:

这部分共有五道题,第一题是解释加点词,有3个小题。第1小题是解释“环滁皆山也”的“环”。“环”在这里的意思是环绕、围绕,是一个动词,而好多学生解释成了四周、周围,有的还解释成了“环视”。究其原因主要是学生在识记它的意思时,是按此句的意译方式去记,而非按直译去记,导致判断失误。此句的意译是滁州城的四面都是山,直译是环绕着滁州城的都是山。这样的问题实际上我们每个教师在新授时讲得都很明确,它本来的意思是什么,翻译时可以怎样翻译,但解词时一定要准确。我相信每个老师在遇到类似问题时,都会不厌其烦地一遍又一遍地讲解过,但收效甚微,结果还是错了。

这样的错误既有理解方式的原因,同时也有学习态度的问题。好多学生在理解词句意思的时候囫囵吞枣,只知其大概,不求其细微;只窥其全豹,而不求其一斑,缺乏认真耐心的学习态度。另外也从侧面透射出学生在初学时的一个现象:学生手里有各种不同版本的翻译参考资料,老师们既无力消灭这种现象,也不能给学生提供更规范的资料,因为现在是盗版资料大行其道。这样一来,不等老师讲授此文,资料的内容已印入学生的脑海中,已产生了第一印象。其实对文本的第一印象很关键,无论是对诗词的识记,或对生僻字的识记,一旦他对词句有了深刻的第一印象,将很难磨灭。由此看来,借助课外不太正规的参考资料学习的习惯大有弊端。一旦在学生头脑中形成错误的概念,将很难纠正。

第2小题是解释“醉翁之意不在酒”的“意”,“意”在这里的意思是情趣、意趣或兴趣,它是本文的关键字眼,初步流露出作者的思想感情。而好多学生解释为含义、意思、意图、想法等等,只是单纯地从表面意思出发,不与它所蕴含的深层感情相联系,因此解释有误。除准确把握单字解释之外,此句也是我们重点学习的句子,因为它是全文的核心命意。只有透彻理解了它在文中的作用,才不会解释错误。

第3小题是解释“野芳发而幽香”的“发”,“发”在这里的意思是开放,而好多学生解释为发出、散发、滋长等意。此词貌似简单,但却涉及到朗读断句的问题,此句断句的关键是“而”字,“发”在“而”字前面,所以应解释为野花开放,而不是散发幽香。那么我们教师在教授学生时,还应教给学生一些解词的技巧,区分清楚词的归属问题。

以上三个词,前两个在课下注释中都有出现,第3个也不太难,学生出现错误主要还是理解和记忆的问题,这仍然是我们教学中首要克服的问题,不仅要把握学生初学的准确性,更要培养学生“学而时习之”、“温故知新”的学习态度和学习习惯,才不会由于记忆过程的间断性和纷繁的识记内容,导致解词时似是而非,分数一分一分地从指尖滑过。

文言文的第二题是翻译句子,“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我们在给学生讲译句的时候,经常提到要抓关键字,并尽量达到字字落实,翻译通顺。这个句子的关键字是“名”和“谓”,“名”的意思是起名、题名,“谓” 的意思是称、命名。全句的现代汉语表述是:给它(亭子)起名(题名)的是谁?是太守用自己的别号(醉翁)称它(命名)的。试卷的答案特意提示:“名”、“谓”翻译正确,各得1分。全句翻译通顺得1分。而好多学生只得1分、2分,甚至0分,答案也是五花八门,如亭上的名字是谁的?是太守自行称做的。  作名的是谁?太守就是所谓的作名人。  这个名字是谁起的呢?是太守自称的。叫人苦笑不得,无可奈何。

第三题是填空题:选文第①段在总写滁州山景后,由远及近依次写了“西南诸峰”、“___”、“_____”、“醉翁亭”等景物。此题学生答得还不错,主要是段中有很明确的判断句,只要粗知大意即可找出所写景物。

第4题检查学生的概括能力,即概括选文第②段的内容。此题的标准答案是描写山间的朝暮变化、四季不同景色以及出游的乐趣。这个题的要点一是山中景色,二是出游之乐。只要答出这两点即可得2分。而有的同学概括为从早到晚的景色。首先是时间不准确,早晚的变化不等于一天的变化;其次不全面,没写出四季的变化及出游之乐。有的同学概括为说明醉翁亭一带景色优美。显然这样的答案太笼统,只注意对自然景观的概括,而忽略人文情趣的把握。这样的学生为数不少,这就提醒我们教师还要加强学生概括能力的锻炼,不仅培养学生对整体内容的把握能力,还要注意到作者感情的提炼。既要概括,又不能有所遗漏。这对学生来说并不是一个轻松的问题。

另外还有一个需要注意的地方,就是要根据内容选择恰当准确的表述语。第②段主要是写景,应用“描写”这样的字眼。而很多同学却用了记叙、说明等字眼,显然他对表达方式的概念还很模糊。

第五题是最有难度的问题。题中引述了一段话:“欧阳公记成,远近争传……凡商贾来,亦多求其本,所遇关征,以赠官,可以免税。”要求回答这段话说明了什么?这段话虽然是我们未曾学过的文言文,但它却与本文密切相关,是对本文的拓展延伸。它生动地描绘出《醉翁亭记》在当时备受人们的推崇,反映其艺术价值高、影响大。但学生在做此题时不知从何下手,得满分的微乎其微。有的仅仅翻译了此段大意,并没说到文章产生的社会影响和艺术价值;有的学生只看到文章带来的经济效益,却没有认识到文章所产生的艺术价值,看来是受当今社会功利思想影响不浅。更有甚者,连这段话的大意都看不懂,理解为:凡是商人和查税征税的人来醉翁亭的,都可以给个官,并可免费游玩。还有的说明了琅琊山村民不用交税,也说明了欧阳修政绩很高,把此地治理得有序。(我在记这些答案时已做了疏通,否则念不通。)像这样啼笑皆非的答案还有很多,就不再一一罗列了。

[1] [2]  下一页

Tags:

作者:本站收集整理
  • 好的评价 如果您觉得此文章好,就请您
      0%(0)
  • 差的评价 如果您觉得此文章差,就请您
      0%(0)

文章评论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评论摘要(共 0 条,得分 0 分,平均 0 分) 查看完整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