粤教版思想政治七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第一课第四框〈掌握应对挫折的方法〉
七年级历史与社会第四单元第二课与山为邻
第一课时 垂直的牧场
温州实验中学 蔡永
一: 教学设计思想:
1、教材分析:
“垂直的牧场”“如画的梯田”“热闹得山谷”是本课的三个内容,目的是让学生明白每个山区都有自己的特点,应因地制宜,不能完全照搬其他地区的经验。同时教育学生要走一条合理开发和利用自然条件进行生产和生活活动的可持续发展之路,而不能随意破坏自然环境。因此这部分内容对前一部分内容来讲,既有独立性,又是它的继续和延伸。第一课时主要是通过对天山地区的哈萨克民族的生产和生活来实现这个目的。
2、课程标准:
了解天山山地垂直性牧场的分布情况,以及哈萨克人民是如何利用自然条件来组织安排生产和生活的。掌握“四季放牧”的合理性与科学性。
通过学习了解人们如何利用自然条件来组织安排生产和生活的内容,进一认识到人类具有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能力,同时又明确自然条件在人地关系系统中的重要作用。
3、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哈萨克族人民利用自然条件来组织安排生产和生活的情况。
教学难点:哈萨克人民利用自然条件组织安排生产活动所包含的科学性和合理性。
4、 教学方法
本课采用讲授----问答、讨论教学类型。通过由浅入深、逻辑清楚的启发式设问来贯穿全课,辅之以讨论法。
5、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有关“垂直的牧场”的景观图片、文字介绍,哈萨克族人的图片资料等。
二、教学过程设计:
新课导入:出示雁荡山的图片,提出问题,看到山泥会想到什么?(学生回答)教师总结,我国是一个多山的国家,各地人们通过不同的方式开展生产活动,今天我们就来了解生活在天山山脉的人们的生产和生活。(目的是了解学生情况,并让学生对山脉有一个基本的概念)
出示“中国山脉分布图”要求学生描述天山山脉的位置。天山是一个美丽的地方,下面我们就请同学们欣赏天山的图片,并观察天山自然景观的特点。(出示天山山脉不同季节,不同地区的景观图)问题:天山山脉从山麓到山顶景观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学生回答后。猜想: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变化。明确自然环境的垂直变化规律,并将这些变化板书在黑板上。(书本上只有对景观的描述,要求学生猜想的目的是通过对自然环境的变化的了解,能更好的理解垂直牧场的生产、生活特征)。
导语:天山山脉的自然特征,对当地人们的生产和生活带来了深刻的影响,下面请同学们阅读课本,了解当地的人们是怎样从事牧业生产的?并分析这样做的原因?要求学生把自己的态度写下来。(学生阅读并回答)指导学生看书。
学生看书基本完成,有自己的看法后要求学生小组讨论(希望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再进行讨论),小组充分讨论后学生汇报,教师板书得出结论是为了充分利用自然资源。
导语:哈萨克民族的生产方式对他们的生活方式有什么影响呢?观看“转场”的影片和生活场景的图片,并对生活方式做简单的介绍。
总结:人们的生产和生活活动都是受当地自然环境的特征的影响。
作业。
三:实录:
一:从学生已有知识入手导入新课:
出示雁荡山图片,提问:说到山地你会想到什么?
学生回答:想到水;想到森林;海拔在
教师导语:我们每个人对山脉的了解其实都是不全面的,山脉的确有我们同学说的这些特征,但是并不是所有的山脉都具有相同的特征。同学们所说的涉及:自然特征中的地形、气候、植被、生产、生活等方面。
(注:通过学生的回答了解学生已有的知识,并且引出自然和人们生产与生活的特征)
板书:
自然:地形
气候
植被
生产、生活:交通
生产活动
……
二:指导阅读图片了解自然环境的特征:
教师导语:我国是一个多山的国家,山地面积广大,但不同区域的山脉还是有很大的差异,今天我们就来了解一座山脉的自然环境和当地人民的生活。
出示:我国山地分布图。请描述一下天山山脉的位置。
生1:(读书本关于天山的所有内容)
师:注意我们是用什么来描述位置的。
生2:我国的西北部。
师:能再具体一点吗?
生3:我国西北部,横贯新疆中部。
师:天山山脉的自然环境有什么特征呢?下面我们将看到一些天上山脉的景观图片,请同学们注意观察,了解天山山脉从山麓到山顶的自然景观的变化。
展示能反应天山山脉不同高度地表景观的图片,包括垂直差异非常明显的图片。
生1:山坡上是草地、高一点的地方是森林、再高一点的地方又是草地、再高的地方是雪山。
师:是否有补充的意见。
生2:书本上说山谷是荒漠,可是在图片上看不到。
师:你能解释一下为什么吗?
生2:也许是山脉很大,很难找到能反应整个地表景观的图片。
师:说的很好,下面我们就来看一下示意图。
出示图片:
海拔高
|
针叶林带 |
雪山 |
草地 |
草地 |
荒漠 |
、山谷 |
师:下面让我们猜想一下,随着海拔的升高是什么发生了变化,从而导致了地表景观的变化呢?要说出你猜想的理由。
生1:温度会变化,原因是到了山顶上有雪山。
生2:低的地方比较热,水汽蒸发到高的地方变成了雪,雪融化了流下来使山坡上出现了草地和森林,到山谷没有水了就变成荒漠了。(很明显学生能够根据冰雪知道气温的变化,但是原有知识并不能支持他们知道从荒漠到草地到森林降水量会逐步增加,温州的大多数学生从没有看见过下雪,不知道雪从何来,所以有上述的表述。)
生3:天山山脉海拔比较高,超过了
师:我们同学的猜想中有一点很正确,就是的确随着海拔的升高气温会下降,一般海拔每升高
三:指导阅读,了解人们生产、生活活动:
在天山山脉地区生活着的我国的一个重要的少数民族:哈萨克族,他们的生产生活活动是怎样的呢?原因是什么呢?请同学们看书78页第二段,把人们的生产活动划下来,并在书本上写出原因。
学生看书,教师巡视并对学生的问题进行指导。
生1:森林里可以放牧吗?师:有足够的草场就可以。
生2:只有两个草场,怎么会有冬季、春秋、夏季三个牧场。
师:冬季牧场主要考虑什么因素?
生2:避寒,哦可以对草的要求不高,山谷中可以。
四:小组讨论,探寻人类活动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观察大多数学生都看完并写出了一定的原因后,要求学生进行小组交流。(要求学生在自己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再进行小组讨论,可以让每个学生都有所收获,并使讨论有实质性的内容)
学生完成讨论后,班级交流。
师:好哪个小组先来说明一下哈萨克牧民是是如何从事生产活动的?
生1上台,指图:夏季在高山上的草地那里是夏季牧场,秋天来了,天气逐步变冷,开始下山到海拔比较低的草地,冬天大雪封山前到山谷地带,第二年春天再向山上转移。
生2:牧民们根据气温的变化改变放牧的地方,气温升高往高海拔的地方转移,气温降低向低海拔的地方转移。
师:很好,同学们不仅找到了生产活动的特点,还把背后的根本原因也找了出来。那么除了气温的变化还有什么原因吗?
生1:如果都在山上放牧,冬天来了会太冷的,如果都在山麓放牧那里缺少足够的牧草,草会被牲畜吃完的,所以要专场。
生2:通过转场可以让草得到充分的生长。
师:的确,这样做不仅可以让我们充分的利用自然资源,也可以让我们避免受到不必要的损失。这就是我们在开展生产活动时要注意的问题。
那这样的生产方式会对人们的生活带来什么影响呢?
生1:他们要不断的搬家
生2:他们住的房子要便于搬迁
生3:他们的食物主要是奶和肉
生4:他们主要在冬季开展各种节庆活动,因为这个时间比较空闲。
生5:他们的生活与他们的生产活动密切相关。
师:的确我们看到人们的生产活动是与当地的自然环境密切相关的,不同地区的人们用自己的勤劳和智慧,创造出了美好的生活。(在板书上把自然和生产生活联起来)
后记:
本节课的教学主要依据的原则是从学生的实际出发,通过运用图表分析、阅读理解、小组讨论等方式开展教学,总的来说教学目标的达成情况是比较好的,学生较好的理解了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但是也存在几个问题,首先是对学生的生活经验的缺少估计不足,在课堂上出现了学生不知道雪来自哪里的问题,也反映出在气候特征的教学中没有将降水与降雨的区别区分清楚,在自然景观与气候的关系方面的知识,主要是降水与植被之间的关系方面的知识没有很好的落实,使学生在分析现象时出现困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