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课第一框《公平是社会稳定的“天平”》教案设计
第九课第一框《公平是社会稳定的“天平”》教案设计
走马初中 邬德春
[课标要求]:
理解维护社会公平对于社会稳定的重要性
[教学目标]:
1、 认知目标:学生初步认识什么是公平;理解公平对个人、社会的稳定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2、 能力目标:对社会稳定、个人发展需要公平的理解能力;对公平与不公平独立判断能力。
3、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努力培养合理真切的社会公平感,培养学生热爱社会主义情感。
[教学重难点]:
懂得公平对个人、社会的稳定和发慌具有重要意义。
[课时安排]:
两课时(每一目安排1课时)
[教学准备]:
教师要充分了解学生在学校生活中对公平的理解和把握程度,对当前学校和班集体生活中发生的一些事件是否公平的评论和判断。
学生在课前查阅公平的概念,有关公平的名人名言,格言警句;现实社会、学校、班级生活中存在的哪些现象是公平的或者是不公平的;中西方不同时代对公平的追求和理解。
[教学方法]:
讲授法(少用),活动教学法、情景教学法、案例教学法、读书指导法、师生谈话法、小组讨论法
[教学过程]:
活动设计一:公平观念发慌轨迹
设计意图:
通过活动,使学生认识到公平是人类追求的一个重要主题,不同时代对公平有着不同理解。
活动过程:
1、回顾所学中国历史,不同时代对公平的追求和不同理解,如不患寡而患不均(老子)→等贵贱、均贫富(陈胜、吴广;王小波、李顺;钟相、杨么)→均田免粮(李自成)→天朝田亩制度(洪秀全)→一平二调→按劳分配。
2、教师简短小结
注意事项:
(1)教师采用讲授与谈话法相结合,不要简单告诉学生一些表述和结论,要让学生自己在课前查找和课堂引导。
(2)引导学生理解人类对公平的追求从来没有停止,公平观在不断完善。
活动设计二:外出交流谁去才公平?
设计意图:
通过活动,使学生认识到不同个体对公平有着不同理解。
活动过程:
(1)学生仔细阅读活动情景中的文字资料;
(2)学生思考图中三位中学生为什么会产生不同的想法和主张?(不同个体)
(3)怎样做才公平?(小组讨论再发言交流)
(4)教师简短小结:
注意事项:
(1)让学生理解公平体现着人们对自由的追求,对权利的尊重,对自身力量的肯定。
(2)启发学生对问题深入思考,要有自己的独立见解,做到言之有理、言之有据。
教师还可引导学生复习旧课,如消费者合法权益中的公平交易权(质量保障、价格合理、计量正确);遗产分配原则中的公平等得出结论;面对不同的问题,对公平有着不同理解。
活动设计三:这样的表彰公平吗?(详见教师教学用书P176页)
补充说明:还可以联系前面权利与义务的一致性知识,对学生掌握什么是公平进行加深认识和理解。
活动设计四:推销人员辞职的原因
设计意图:
通过活动,引导学生认识社会生活中的公平与不公平无处不在。不公平会影响个人发展及社会稳定和发展。
活动过程:
(1)学生阅读文字材料。
(2)启发学生回答材料后两个问题。
注意事项:
(1)引导学生辩证多角度、多层次看问题(个人和社会)。
(2)可联系学生身边实际(如运动会裁判、班主任处理事情是否公平),让学生谈自己个人感受对班集体、学校的不良后果。
活动设计五:哪种分配更公平?
材料一:古诗李绅的《悯农》;春川一粒粟,秋收万颗子。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
材料二:我国人民人社化时期的“一平二调”(二年级历史教材下册)
材料三:我国现阶段的分配制度,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设计意图
通过活动,通过比较,让学生明白,社会稳定和发展需要公平。
活动过程:
1、学生阅读文字材料。
2、启发学生回答设计问题:
(1) 造成材料一“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的根源是什么?对农夫公平吗?对社会稳定发展有何影响?
(2) 材料二中的“平均分配”是中国人长期追求的“公平分配”,可历史证明这种分配不合理,不利于社会发展,这是为什么?
(3) 我国现阶段分配制度你觉得公平吗?(多劳多得、少劳少得、不劳不得),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稳定和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请试举例说明:
3、教学简短小结
注意事项:
(注意事项):
(1) 通过对比,让学生认识到社会主义的优越性,结合举例,从而热爱社会主义。
(2) 纠正学生中公平即平均的误区。
教师还可提出我国现阶段还存在不公平现象,如城乡差距、地区差距等,为什么我国现阶段还有不公平;如何面对不公平?设疑为第二框“维护社会公平”做铺垫,激发学生举。
[板书设计]:
第九课 我们崇尚公平
一、 公平是社会稳定的“天平”
1、 众说纷纭话公平
1)不同时代、个体、不同问题、不同公平观
2)公平在比较中产生(利益、责任)
2、 社会稳定和发展需要公平
1)公平影响社会长治久安
2)公平推动社会持续发展
[课堂作业]:
通过本节课学习,你有何收获?(也可作巩固新课)
[课外作业]:
我心中的公平社会(小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