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平静的世界(第一课时) 浙教版《品德与社会》六年级下册 浙江省小学品德优质课评比教案
金华市东苑小学 季幸幸
一、教材分析
《不平静的世界》选自浙教版《品德与社会》六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我们爱和平”的第一部分,属于“走进世界”的学习主题。本单元的主要目标是引导学生通过学习、搜集、整理、分析和讨论,让学生在认识战争和冲突带给人类苦难的基础上,感受全世界人民对和平的渴望、共创和平的心愿和所作出的努力,了解中国在国际舞台上保卫祖国和维护和平的作为,激发学生热爱和平的情感,增强民族自豪感。为此教材一共安排了3篇课文,分别是“不平静的世界”,“携手共创和平”和“放飞和平之鸽”。
《不平静的世界》旨在让学生通过了解第一次世界大战、第二次世界大战和当今世界各个国家和地区间的战争和冲突,激发学生对战争的痛恨之情,对和平的向往之情,为后面的学习奠定情感基础。
二、学情分析
六年级下学期是整个小学阶段学习的最后一个学期,这个时期的学生,大部分已经形成了与他们的年龄相适应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可以说他们的良好品德和社会性的发展已经到了一个比较高的状态。他们对自我、他人、家庭、社会有了一些浅显的认识,养成了一定的良好行为习惯,随着他们社会生活范围的不断扩大,进一步认识了解社会和品德的形成成为迫切的需要。但他们生活在和平时代,没有经历过战争的硝烟,所以对于战争的残酷及它给人类带来的灾难的认识还是个盲区。
三、教学课时:课文教学共2课时,本课为第1课时。
四、教学目标
1、知识:初步了解两次世界大战概况(卷入国、人员伤亡、经济损失等数据)。
2、能力:搜集战争给人类带来苦难的图片文字以及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起决定性作用的一些战事,并会将搜集到的信息与别人交流。
3、情感·态度·价值观:初步感受残酷的战争给人类带来的巨大苦难,激发对战争的憎恨之情和对和平的向往之情。
五、教学重难点
重点:了解两次世界大战给人类带来的苦难。
难点:感受战争的残酷和无情,激发热爱和平的感情。
六、教学准备
学生:了解两次世界大战概况。
教师:制作多媒体课件。
七、教学过程预设
(一)走近战争 了解战争
1、谈话导入
2、由远及近感知不平静的世界
3、质疑:为什么人类要乐此不疲地制造一场又一场的战争?
(二)走进战争,感受残酷
1、经济重创
(1)填表感知战争对经济的重创
(2)计算两次世界大战蒸发的财富可以造多少个求知小学?
(3)追问:战争对交战国有利可得吗?
2、生命摧残
(1)第一次世界大战:凡尔登战役
(2)搜集汇报第二次世界大战的重要战事(全班交流,教师随机引导助推)
(3)追问:战争真的有利可图吗?
3、心灵伤害
(1)南京大屠杀
(2)日本广岛上空的“蘑菇云”
4、战争中的儿童
(1)介绍特莱津集中营概况
(2)集中营孩子的绘画,体会儿童对和平的向往!
(三)课后延伸,总结升华
(1)联合国门前矗立雕像(打结的手枪、铸剑为犁)的象征意义
(2)为武器模型命名
(3)教师总结
教学设计说明:
《不平静的世界》是历史题材的教学内容,大部分学生都缺乏相关历史知识的储备,这些历史内容的出现,让学生觉得既陌生又遥远,无法理解,不可避免地造成了学习上的困难。但如果是单纯的知识教学,则无法让学生产生相关的情感体验。新课程指出:让学生学习历史,是把历史是作为道德教育的手段,是借助历史知识对学生进行德育。因此,课堂教学以情感目标为核心,从学生认知角度出发,按照“走近战争了解战争——走进战争 感受残酷——课后延伸 总结升华”的思路进行。课中,利用有说服力的数据、形象直观的视频、小组探究以及师生的交流对话等各种学习方式引导孩子感受残酷的战争给人类带来的巨大苦难,从而激发对战争的憎恨之情和对和平的向往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