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的国宝》教案3 人教版 思想品德五年级(下册)
《我国的国宝》教案
教材内容:
《我国的国宝》是人教版《品德与社会》五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独具魅力的中华文化》中的一个主题。本课是第一课时的教学,主要涉及的教材内容是“中国的世界文化遗产”和“探索占遗迹”。
学情分析:
学生对祖国文化遗产的了解大多数是从书本上、电视上看剑的,这些知识是零散的,更不可能是深人了解。所以我们在确定课时目标时,应以学生的生活实际为起点,准确定位,使教学与学生生活贴得更近,让学生感受到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设计理念:
1.发掘与文本有关的教学资源,重组教学内容,合理地利用、开发课程资源。
2.利用多媒体与语言描述创设情境,激活学生真情,引导学生在情境中扩大和提高他们对某些问题的认识,在这基础上形成一定的态度。
3.调动学生已有的生活学习经验,帮助他们通过自我反思而总结提高,巩固和扩大其中积极有益的经验因素。帮助学生从自己已有的经验和体验中更加深入地感受生活,提升心灵的体验。
4.开放教学时空,注重学生的自主探究、资料调查。
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使学生对我国的古代遗迹有一些基本的了解,感受中国古代文明的辉煌,体会中华文化的丰富与精深。
2.尝试多渠道地搜集有关古遗迹的资料,透过历史遗迹探究背后的故事,引发学生对中国历史的兴趣和探究欲望。
教学准备:
我国的世界文化遗产和古遗迹相关图片、中国地图。
课堂实录:
一、了解万里长城,激发探究欲望
1.问题导入
师:长城是我国的国宝,是我们中华民族的骄傲,也是世界的宝贵文化遗产,今天就让我们先去认识一下这座伟大的建筑。(出示课题:我国的国宝)
师:关于长城,你对它了解多少呢?
生1:我从上学期的语文书上知道它有6500多千米长。
生2:我知道它就像一条巨龙横卧在山顶。
生3:它吸引了成千上万的中外游客前来游览。
师:同学们了解的真多,那你还想了解它的哪些问题呢?
生1:我想知道长城跨越了哪些省、自治区?
生2:长城的砖每块有
生3:长城什么时候开始建造?它有多少关口?
生4:长城城墙的顶部为什么是凹凸形的,而不像别的城墙顶部那样是平的?(师依次板书)
生5:要走完长城全程需要多少时间?
生6:长城为什么要造得那么长?
师:那么多问题,今天我们先来解决上面四个问题,你想通过什么方法来解决?
生1:书本上有这些长城的基本知识,我们可以用课本帮助我们解决。
生2:可以看地图知道长城的位置。
生3:还可以与同学交流课前查阅的资料。
师:真是太好了,有那么多的解决方法,下面我们就分小组选择自己喜欢的问题进行研究。
[设计意图]“问题意识”是衡量主体性的重要标尺。学生学习,能提出问题,表明他进行了独立的思考与分析。产生问题的过程,就是体现主体性的过程,也是创造性发挥的过程。因此,课堂上,需要充分给予学生提问的机会,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教学中,问题来源于学生,它更能够引起学生的兴趣,激活学生的思维,从而能使合作学习得以更加深入地进行。教师把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归类、合并、筛选,挑出有价值的、本课需要解决的问题,拿到课堂上进行讨论,起到了引导的作用。
2.小组分工合作,了解有关资料。
3.成果交流反馈:
生1:我们小组研究了第一个问题,我们从图上发现长城经过河北、北京、山东、山西、甘肃这几个省市。
生2:老师,我们组有补充,我们组潘毅同学在网上查到长城经过内蒙古、辽宁、河北、北京、山东、山西、陕西、河南、宁夏、甘肃、新疆11个省市。而且我们刚才在地图上也对照了,确实是这样。
师:太棒了!补充的非常好。接下去哪组同学来汇报?
生1:我们小组讨论的是长城的砖块是怎样运上去的。我们认为有的是人力搬运,有的是用动物运输的。长城的人力来源有国家军队、强征来的民夫、还有犯人。
师:他们一去可能一辈子都会建造长城,一直到累死为止。这说明了什么?
生2:说明当时的统治者非常残暴。我在看《孟姜女哭长城》时知道秦兵看到有年轻力壮的人就会抓去建造长城,孟姜女的丈夫就是这样被抓去的。
生3:我们认为他还可能是像我们传接力棒那样把砖块传到山顶的。
师:同学们说得真好,还给自己的答案找出了依据呢!长城确实是古代劳动人民血汗的结晶。
生1:长城是在两千多年前的战国时期建造的,战国时有很多小国家,我们组认为长城要建在高山上,是各个国家为了防止别国的侵略。
生2:我还知道长城每隔几百米就建一个城堡是为了看到敌军来时可以燃放烽火……
生3:站在山顶上把石块砸下去,就会让敌人死伤很多,而且在高的地方攻打下面比从下面攻打上面要容易得多。
生4:建在高山上居高临下,站在至高点弓箭手射下去方便,但从山底可能射不到那么高。
生5:长城城墙的顶部是凹凸形的,我们组认为这样的设计也是便于攻打和隐蔽。
师:他们一去可能一辈子都会建造长城,一直到累死为止。这说明了什么?
生2:说明当时的统治者非常残暴。我在看《孟姜女哭长城》时知道秦兵看到有年轻力壮的人就会抓去建造长城,孟姜女的丈夫就是这样被抓去的。
生3:我们认为他还可能是像我们传接力棒那样把砖块传到山顶的。
师:同学们说得真好,还给自己的答案找出了依据呢!长城确实是古代劳动人民血汗的结晶。
生1:长城是在两千多年前的战国时期建造的,战国时有很多小国家,我们组认为长城要建在高山上,是各个国家为了防止别国的侵略。
生2:我还知道长城每隔几百米就建一个城堡是为了看到敌军来时可以燃放烽火……
生3:站在山顶上把石块砸下去,就会让敌人死伤很多,而且在高的地方攻打下面比从下面攻打上面要容易得多。
生4:建在高山上居高临下,站在至高点弓箭手射下去方便,但从山底可能射不到那么高。
生5:长城城墙的顶部是凹凸形的,我们组认为这样的设计也是便于攻打和隐蔽。
……
师:看来,同学们通过交流解决了许多有关长城的问题。通过刚才的交流,你们有什么想法吗?
生1:古人造长城是非常辛苦的。
生2:长城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
师:是啊,长城是古代劳动人民智慧和血汗的结晶,是中华儿女的骄傲,也是世界的骄傲!
[设计意图]学生在教师引导、启发下有序地进行小组合作探究,做到了“自己提出的问题自己解决”。学生通过资料查找和交流等方式,寻找合理的依据,来验证自己的假设,激发了学生对万里长城进行深入的探究。
二、进一步了解世界文化遗产,探索古遗迹
1.利用教材文本,交流了解中国的主要世界文化遗产还有哪些。
2.课件出示中国的世界文化遗产的相关图片并做简单的介绍。
(学生不断地赞美其美丽)
3.课件出示“秦兵马俑”的图片。
师:同学们,这就是被称为“世界第八大奇迹”的秦始皇兵马俑,这八千兵马造型各异,绝不雷同,是两千多年前世界塑造史上的巅峰之做。(学生发出阵阵赞叹声)让我们一起去看看书本中的文字介绍。(学生默读)
生:老师,为什么秦始皇用那么多的兵马俑为自己陪葬?
师:同学们是怎么想的呢?
(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七嘴八舌地议论开了。)
生1:我想是秦始皇为了显示他自己的权势吧!
生2:我想是他那种领导的欲望太强烈了,所以在死之前做了这样的安排来证明他自己死后还是领袖吧。
生3:我想是秦始皇想让后代人看到这些,想让我们知道他的厉害吧。
师:看来这个问题还是一个难解之迷,希望同学们课后能查阅相关资料,做进一步了解。
[设计意图]利用多媒体课件使学生在有限的时间里欣赏更多的世界文化遗产图片、资料,生动的图片激活了学生情感,使学生深切感受到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在学生质疑时,引导学生思考、发挥自己的想象,让学生走近图片,走近秦始皇兵马俑,了解其背后的故事,充分激发了学生的探究欲望。
4.师生谈话:刚才我们欣赏了那么多我国的文化遗产,同学们也一定去过其中的一些地方,你能介绍介绍吗?
生1:暑假时,我和爸爸妈妈去过庐山,那里气候凉爽宜人,云雾缭绕,非常美丽。山上现在都还有张学良、蒋介石、毛泽东、周恩来等人住过的别墅呢!(学生一脸的自豪)
生2:我和爸爸一起去过北京的故宫!
师:这些历史遗产的背后都有哪些生动的故事呢?希望我们的同学在课后去找一找,去收集、探究世界文化遗产的故事。
[设计意图]教师紧密联系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实际,充分利用了学生的已有经验和头脑中储存的相关信息,使学生在交流中增长自己的见识。课堂只是学生认识社会、了解社会的一小块阵地,更广阔的是学生的社会生活。通过课堂教学内容的有机延伸,使学生的情感体验得到延伸整合,引领其向更远更广阔的境界提升。………………………………【全文请点击下载word压缩文档】
点击下载此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