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品德与社会》五年级下册教材分析
苏教版《品德与社会》五年级下册教材分析
南京市夫子庙小学 陈斐
五年级下册教材体系:
第一单元 家家有本难念的经 直面家庭矛盾,学习处理家庭矛盾的方法,学会与父母沟通。本单元共四课,第一课侧重对父母生活不易、工作辛苦的理解;第2课侧重家庭矛盾的处理;第3课侧重如何与父母沟通;第4课由小学生多是独生子女出发,伸展到计划生育这一基本国策上,隐含着可持续发展意识教育,体现教材的综合性。
这一部分的教学,我们就要创设出一种平和、轻松的谈话氛围,引导学生走进家庭深处,走进父母的内心世界,教师要善于捕捉学生家庭生活中真实的场景,引发学生共鸣,从而感受只要家庭成员共同面对,相互支持,家就永远是最温馨的港湾。在全班学生针对某一共性的家庭问题解决策略的探讨中,学会用自己的方式来帮家人分忧解难。
第二单元 我的权利与责任 引导儿童进入公共生活,探索中国公民教育的范式 (教材的很多内容看上去与公民教育无关,但只要隐含着民主、平等意识,实际上也是在进行间接的公民教育)。在本册教材中所探索的公民教育,是权利与义务相结合的范式,教育学生既要有权利意识,也要有义务观念。本单元共三课,第一课《我来做市长》引领儿童进入公共生活领域,关心公共事务,有为公共事务服务的意识;第二课《我是共和国的公民》是进行公民的基本权利与义务教育;第三课《法律护我成长》是以现代公民所必备的法律意识为主题。
这一单元看上去很枯燥,但对于学生,每一个这个年龄段,有着“大人”“独立”意识的他们是最感兴趣的,在教学中,我们要紧密联系生活实际中所涉及到的法律知识,增强他们的法律意识,引导关注社会公共事务,课堂也可以适当地补充相应的法律法规,以更完整地了解与我们有关的权利及义务,但要防止学生的 “权利绝对化”“权利偏激化”强调权利与义务的结合。
第三四单元 走出深重的灾难(上) (下) 历史的“人化”,引导儿童走进历史 ,五年级最大的变化在于大量出现了历史方面的内容。力图在这二个介绍中国历史的教学单元中体现以下一些特点:
让“历史人”站在儿童面前,与儿童对话,历史本来就是由人创造的,历史的“人化”就是把隐藏在历史事件背后的人突显出来,让人走向前台。寻找一个个与儿童同构的活生生的生命体的心灵踪迹,感受他们的真实叙事,他们的痛苦与快乐,他们的艰苦与辛劳,他们的追求与希望……。如为了让儿童真正对孙中山产生崇敬之情,教材没有历书他的丰功伟绩,而是通过他成长过程中关于中国地图、关于《物种起源》的评论让学生感受他从小立志救国的壮志,这样就使这个历史人物有了立体感,能为学生接受和理解。呈现历史细节
“历史人”能否真正站在儿童面前,依赖于历史细节。比如,在第8课《鸦片的背后》中我们选用了“吸食鸦片的四兄弟”(P59)、让学生真切感受到鸦片的危害;用“慈禧吃饭”(P66)的细节让学生感受她的奢侈腐化和昏庸;“福康安对英国火器的态度”(P67)说明当时统治者的观念落后、昏庸可笑。使这一个个历史上的人物在这些细节中站起来,有血有肉。
历史与现实的对接。我们在讲述“历史人”的生命叙事过程中,力求寻找与现实对接的机缘,使历史与现实对接起来,为儿童搭设进入历史而又能回归现实的跳板。李奶奶的伤痕》这一课在讲述日军侵华战争的丑恶历史时,把2003年8月4日在黑龙江齐齐哈尔市一个建筑工地发生的日军遗留化学毒剂伤人事件联系起来,也同样是让学生从现在的事实感受到过去没有亲眼目睹的那段历史,实现我们把历史与现实的对接的意图。
历史题材的课文对于教师而言是又喜又忧,既希望学生能真实地了解中国的历史,又担心学生对于历史的疏离,怎样做才能让书中的历史活起来,让学生被历史人所打动,被历史细节所震撼?下面就《李奶奶身上的伤痕》一课提三个小建议:
1、情境再现,带领学生重回历史。历史题材对于今天的学生而言遥远又陌生,教学后只是一般了解,并停留在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几要素上,始终觉得隔着一层,融不进当时的情境之中。因此在此课设计中,要特别注意去搜集南京大屠杀中震撼人心的一些数据、图片,并配合凄凉的音乐,引领学生一起重新回到那段历史中,去亲历去感受那段耻辱给我们中国人民带来的伤害。
2、主动表达,捕捉学生瞬间感受。历史在学生眼里是那个年代的事,往往他们会比大人还要冷静地去看待并评论历史事件,历史人物,而捕捉学生的真实感受,放大他的情感,以感染全体就显得格外重要。在此课设计中,在看数据、图片时,在和走进人物时,要穿插着把老师的感受主动地表达出来,在情感表达上给学生作示范,并且在学生的发言中,及时捕捉他们真实的瞬间的情绪,以次教会学生表达真实的感受。
3、引导参与,教会学生学习方法。当学生在情境中重回历史,真实地感受那段苦难,走进幸存者李秀英奶奶后,当他们的心灵被震撼后,当他们的情绪被激发出来后,引导学生运用多种办法去搜集日军的罪行,他们的参与性要强得多,积极性要高得多。与此同时,设计中注意教会学生多种搜集资料途径,以及简单的整合资料、分析资料的方法,让他们能够在历史题材课文的学习中融会贯通。
《品德与社会》课堂理念
1走向"以生活为本"的课程观.即:"儿童的生活是课程的基础".
2走向"重过程体验"的教学观.
新课程注重学生自己的体验过程,强调"教育是一个内心的旅程".它强调关注学生的生命经历和经验,生命感受和体验.
3,走向"教材的创生者"的教材观.
1)教师与教材之间要努力形成同构与异构的关系.
同构,就是教师要理解教材,将教材同化为自己的智慧,智能结构.要和教材的内容具有一定的价值的认同和情感的共鸣." 异构,就是教师必须了解具体的教学对象特点,灵活地把握教学过程."在活的生命体的相互碰撞中不断生成新的教学资源,新的教学内容,新的教学程序,乃至新的教学目标."
2)教师对教材可以进行——更换教学内容. 可以整合教学内容. 可以增减教学内容.可以调整教学进度.可以重组教学单元.
4,走向"对话"的师生观.
当双方进行对话时,彼此之间就会有交流或感触,有肯定或否定,有再现或创造.
对话就必须要学会倾听:在倾听中要倾听学生的欲望和需求:倾听学生的困惑和问题,倾听学生的情感和态度,倾听学生的理想和追求,倾听学生之间的差异和区别,倾听学生与他人之间的交往和联系.
5,走向"重发展性评价"的教学评价观.
五年级品社课堂教学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