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 购物有学问 (科教版)《品德与社会》四年级上册教案
主题二 购物有学问
教学目标:
通过调查,比较商品的不同价格,学习选购商品的初步常识。
形成独立的购买简单生活和学习用品的能力。
具备初步的消费者自我保护意识。
教学重难点:
培养学生具备初步的消费者自我保护意识,形成独立的购买能力。
教学时间: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13
价格的秘密
一、 导入
师出示图片
从这几幅图中,你看出了些什么?
自己在生活中碰到过价格变化的情况吗?讨论:商品的价格在什么情况下会变化?
二、 深入探究
1、 制作一个调查表,可以根据调查的内容,把“商场”一栏换成“时间”“品牌”等。
2、 按照表格所列的方法调查商品价格的变化。
让学生明白价格是变化的,购物场所不同,时间不一样,价格不一样,如果了解了其中的奥秘,就能买到比较实惠的商品。
三、 拓展
小小辩论会,你赞成哪种观点?
便宜没好货,好货不便宜。
价廉物美,便宜也有好货 。
四、 总结
第二课时 14
买东西看什么
社会实践
1、 成立小分队,自取队名,自设队标,自定调查项目。
(1) 访问:访问家长或其他人,请他们谈谈辨别物品的经验,要访问那些买到过假货的人,他们在买到假货后采取的行动。
(2) 查询:可到图书馆、资料室查询相关书籍、资料,摘录其中的相关内容,也可直接利用电脑上网搜索,获取更新、更全的信息。
(3) 讨论:在小队中间组织讨论购物经验,筛选出其中的好点子。
2、 邀请消费者协会、工商局、社区等有关部门的专家、工作人员或家长担任顾问,学习相关法律知识。有针对地了解“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商标法”等一些相关法律法规。
3、 组织学生进行辨别真伪的活动,针对一些常用商品,或当地可能有的假冒伪劣产品,收集有关信息、知识。通过对商品“看一看、闻一闻、认一认、摸一摸、尝一尝”等手段,让学生去实地辨别商品,懂得甄别“三无”产品,树立自我保护意识。各小组分别侦察不同市场或不同商品,记录下活动过程和调查结果,对存在问题的商品,写出报告,上交有关部门,要求予以取缔。
4、 举行“假货就在你身边”展览会,通过照片、实物标本、数据等资料向大家展示假货的危害,教会大家一些辨别假货的方法。
5、 活动前一定要做好充分准备,每个小组应派1~2名指导老师,并且事先要选好活动地点;在收集辨别商品知识时,教师应启发学生开拓多种渠道;活动中,学生要带齐各种记录工具,以便如实、详细记录下活动过程;要及时引导学生写出报告,并对活动成果进行展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