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下《世界之窗》(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减小字体 增大字体 作者:本站收集整理  来源:本站收集整理  发布时间:2012-02-26 10:37:06

教学目标:

1、通过“小小世博会”,了解不同国家和民族的建筑工艺、语言文字、饮食文化等方面的差异性和丰富性。

2、了解自己感兴趣的世界名人。

3、尊重、欣赏不同人种的不同文化。

教学准备:课件。学生收集各国资料(下发表格项目:文化艺术、饮食文化、著名建筑、语言文字、本国名人、其他)。

教学过程:

一、            揭题导入。

1、刚过去的五一节在今年显得很特别,你知道为什么吗?(上海世博会在五月一日开幕)

2、老师简单介绍世博会:世博会是世界博览会的简称,这是一项世界性的非贸易性的大规模的产品展示和技术交流活动。举办世博会必须由主办国申请,经世博会的国际组织同意。其宗旨是促进世界各国经济、文化、科学技术的交流与发展,使每个参展国能够充分地利用这个机会宣传自己,展示自己在各个领域所取得的成就,扩大国际交往,提高参展国的地位和声望。

3、我们先看一段关于上海世博的资料(录像),感受一下世博的气息。看后说说:你看到了什么?(各种展馆)今天我们也来办一个“小小世博会”。

二、            老师出示世博的相关图片,学生逐一观看,认识世博标志、展馆以及设计理念。

1、吉祥物海宝:以汉字“人”字为核心创意,配以代表生命和活力的海蓝色。他的欢笑,展示着中国积极乐观、健康向上的精神面貌;他挺胸抬头的动作和双手的配合,显示着包容和热情;他翘起的大拇指,是对来自世界各地朋友们发出的真诚邀请。

2、会徽:图案形似汉字“世”,并与数字“2010”巧妙组合,相得益彰,表达了中国人民举办一届属于世界的、多元文化融合的博览盛会的强烈愿望。 会徽图案从形象上看犹如一个三口之家相拥而乐,表现了家庭的和睦。在广义上又可代表包含了“你、我、他”的全人类,表达了世博会“理解、沟通、欢聚、合作”的理念。会徽以绿色为主色调,富有生命活力,增添了向上、升腾、明快的动感和意蕴,抒发了中国人民面向未来,追求可持续发展的创造激情。

3、中国馆:展馆建筑外观以“东方之冠,鼎盛中华,天下粮仓,富庶百姓”的构思主题,表达中国文化的精神与气质。

4、日本馆:展馆爱称“紫蚕岛”,馆外覆盖超轻的发电膜,采用特殊环境技术,是一幢“像生命体那样会呼吸、对环境友好的建筑”。

5、法国馆:展馆被一种新型混凝土材料制成的线网“包裹”,仿佛“漂浮”于地面上的“白色宫殿”,尽显未来色彩和水韵之美。

6、丹麦馆:展馆由两个环形轨道构成,形成室内和室外部分,从上俯瞰形似一个螺旋体,超越了传统的展览形式,带来不断穿梭于室内与室外的感受。

7、英国馆:英国馆的设计是一个没有屋顶的开放式公园,展区核心“种子圣殿”外部生长有六万余根向各个方向伸展的触须。

8、瑞士馆:约4000平方米的草地式屋顶,展示瑞士乡村风光,绿色的屋顶也是顶层架空缆车的基础。

9、澳大利亚馆:雕刻的弧形墙、丰富的红赭石外立面,针对城市未来的澳大利亚智能化解决方案。

10、德国馆:展馆由自然景区和展馆主体组成,外墙包裹透明的银色发光建筑膜,主体由四个头重脚轻、变形剧烈、连成整体却轻盈稳固的不规则几何体构成,阐释了“和谐城市”的主题。

三、            整理资料,“布置”各展馆。(中国馆、日本馆、法国馆、丹麦馆、英国馆、瑞士馆、澳大利亚馆、德国馆)

1、6人小组为单位,由组长负责整理收集的资料。

2、各小组轮流展示介绍,以小主人的身份布置每个国家的展馆,说时要求说明在什么展区展示什么内容,理由是什么。用文字、图片、视频、实物、表演的形式均可。

3、各小组轮流展示,比一比哪个展馆“布置”有特色,有创意。

四、结束语。我们班办的世博很成功,希望上海的世博会也能取得成功。小朋友也别忘记让家长带着自己去世博会参观,不出国门看世界,多难得的机会。课外可以继续收集相关资料,了解更多世博知识,或者亲自去上海感受世博。

Tags:

作者:本站收集整理
  • 好的评价 如果您觉得此文章好,就请您
      0%(0)
  • 差的评价 如果您觉得此文章差,就请您
      0%(0)

文章评论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评论摘要(共 0 条,得分 0 分,平均 0 分) 查看完整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