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人教八年级下册生物教案全集
新人教八年级下册生物教案全集
第九章 神经调节
第一节 神经调节的结构基础和基本方式
教学目的:
1.识记神经系统的组成。
2.应用神经元的结构、功能和分布的知识,以及反射和反射弧的知识。
3.学会膝跳反射实验。
教学重点:
1. 神经元的结构、功能和分布。
2. 反射的概念。
教学难点:
1. 神经元的功能和分布。
2. 反射的概念和反射弧。
教具准备:
1. 神经系统的组成的挂图。
2. 神经元模式图的挂图。
3. 中枢神经系统灰质、白质的挂图。
4. 膝跳反射的反射弧挂图。
5. 反射弧的模式图的挂图。
教学分析:
本章的引言部分十分重要,教学中可先引导学生对课文中的插图进行认真的观察,再列举一些日常生活中的实例,然后由学生回答引言中提出的两个问题,导出本章课题,并且引出第一节的内容。
关于神经系统的组成,可结合挂图,并且用列表的方式进行教学,这样可以使学生对神经系统的组成及组成的层次有个概括的了解。
神经元的结构、功能和分布是学习本章知识的基础和关键,要求学生达到掌握的程度,因此要想方设法讲清楚这部分知识。这部分知识在第一册中已经初步讲过,学生对此已有一定的知识基础,因此应充分利用挂图,采取谈话的方式,复习和小结前面学过的知识,然后进一步阐述两种突起的内容,然后讲述它的分布。有关神经元功能的知识是比较抽象的,学生对刺激、兴奋、冲动等概念都很生疏,而且不容易理解,因此,教学中一定要用一些实例来说明。讲述“兴奋”时,还要注意与常用词语兴奋的含义区别开。
神经元的分布部分,既是本节的教学重点之一,又是本节的教学难点。这部分知识内容抽象,牵涉到整个神经系统的各个方面,而且名词概念多而生疏,学生在这方面基本上没有什么知识基础。因此,教学中应该运用神经系统整体的挂图和中枢神经系统各部分的剖面图来讲述。首先,要讲清楚灰质和白质的概念,因为不论脊髓和脑的结构多么复杂,而它们都是由灰质和白质构成的,其次,要讲清楚神经中枢和神经节的概念。最后可以列表进行综合性小结,以理顺名词概念之间的关系和层次。
通过综合性小结应该使学生明确:从结构上看,神经中枢和神经节都是由一些同功能 神经元细胞体形成的;但是从分布的位置看,神经中枢位于中枢神经系统中的灰质里,神经节则位于周围神经系统的一定部位。
关于反射和反射弧的教学,首先要组织学生做好膝跳反射实验。实验后应该让学生来回答实验指导中的讨论题。在此基础上,列举一些学生日常生活中经常遇到或见到的反射活动,最后总结出反射的概念。在反射的概念明确以后要运用反射弧模式图和膝跳反射图解,进一步使学生明确反射弧是指发生反射时,神经冲动传导反途经的结构。它包括五个部分: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和效应器。同时指出,反射弧是反射活动的结构基础。
通过本节教学,还应该让学生明确几个问题:①神经中枢与中枢神经系统牟区别和关系;②感受器是传入神经末梢部分,而传入神经末梢又可以叫感觉神经末梢;③效应器是传出(也叫运动)神经末梢和它所支配的肌肉和腺体,它与感受器的组成是不一样的;④膝跳反射的反射弧之所以比较简单,是因为它只有两个神经元参与。稍复杂一些的反射弧,如课文中的反射弧模式图所表示的那样,在神经中枢部分还有中间神经元(也叫联络神经元),把传入和传出神经元联系起来。
膝跳反射实验是比较容易做的实验,但也要注意几个问题:①被实验者的一条腿一定要自然地搭在另一条腿上,并且不要触及其他任何物体,腿部的肌肉一定不能紧张,要很放松,否则实验不能成功;②实验者在叩击膝盖下位韧带时,要先用手摸到髌骨的下沿找到要叩击的部位;③实验者叩击的力量不一定要很大,但速度一定要快,而且叩击部位要准确。
教学方法:
讲述与谈话、实验相结合。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复习提问:上一学期我们归纳总结了人体的新陈代谢及其意义,现请一个同学来说说:
1. 什么是新陈代谢?
2. 人体新陈代谢过程受到哪些因素的调节控制?
讲述:下面我们先学习神经系统对生命活动的调节(板书)。
第九章 神经调节
首先,我们应该明确神经系统的调节作用包括哪些方面。大家翻开书看第九章开始的两个插图。怎么样解释图中所反映的现象呢?这两个图正好说明了神经系统调节作用的两个方面。一方面是调节人体内部各器官系统之间的关系,使人体成为一个统一的整体;另一方面是调节人体与外界环境之间的关系,使人能对环境的变化作出适应性反应。神经系统的这两方面的调节作用是与神经系统的结构有密切关系,而且无论是哪一方面的调节作用,其调节的基本方式是一样的,现在我们就学习这方面的知识。先看看神经系统是怎么样组成的?
第一节 神经调节的结构基础和基本方式
一、神经系统的组成
讲述:(出示神经系统组成的挂图)神经系统的组成可分为两部分:一是由脑和脊髓组成的中枢部分,二是由脑神经和脊神经组成的周围部分。这可以写成一个系统表(出示神经系统组成的挂图)。表的内容如下:
脑
神经系统组成 中枢神经系统 脊髓
周围神经系统 脑神经
脊神经
(请大家把这个表抄在笔记本上。)
提问:在第一章中我们曾学习过,神经系统是由什么样的单位构成的?
回答:由神经细胞构成的。
讲述:神经细胞也叫神经元。它是神经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基本单位。下面我们复习和进一步讲述神经元的结构和功能(板书)。
二、神经元
(一)神经元的结构
提问:(出示神经元模式图的挂图)请大家看这个图,回想一下过去讲过的神经元结构包括哪些部分?
回答:包括细胞体和突起两部分。
提问:再看看神经元的突起有什么特点?
讲述:神经元的突起一般包括一条长而分枝少的轴突和几条短而呈树状分枝的树突(板书)。
1. 神经元
在突起中,轴突或长的树突以及套在外面的髓鞘,叫神经纤维。神经纤
维末端的细小分枝,叫神经末梢,分布于全身各处(板书)。
2.神经纤维
3.神经末梢
提问:现在请一个同学再说一遍神经元的构成和什么是神经纤维、神经末梢?(回答:略)
提问:谁还记得神经元的功能是什么?
回答:神经元的功能是受刺激后能产生兴奋和传导兴奋。
讲述:对。神经元受到刺激后能产生兴奋,并且能把兴奋传导到其他的神经元。我们把能够传导的兴奋,叫做神经冲动(板书)。
(二)神经元的功能
讲述:既然神经元是神经系统的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那么,我们进一步学习一下神经元是怎么样构成神经系统的,也就是说看看神经元在神经系统中是怎么样分布的(板书)。
(三)神经元的分布
(出示中枢神经系统的灰质和白质的挂图)神经元的细胞体主要构成了中枢神经系统里脑和脊髓的灰质。灰质是细胞体密集的部位,色泽灰暗,所以叫灰质。在灰质里有可以调节各种生理活动的神经中枢,这里要注意中枢神经系统与神经中枢的不同:中枢神经系统由脑和脊髓组成;神经中枢是指在灰质里,功能相同的神经元细胞体汇集在一起构成神经节。可见神经元的细胞体构成了灰质和神经节。
神经元的神经纤维主要在周围神经系统里构成脑神经和脊神经。神经是由许多神经纤维集结成束,外包结缔组织膜而形成的。这里要注意神经与神经纤维的不同(讲述二者的不同)。在中枢神经系统的脑和脊髓里,神经纤维汇集的部位,色泽亮白,所以叫白质。在白质里,有的神经纤维能向上传导兴奋,有的神经纤维能向下传导兴奋。可见神经元的神经纤维在周围神经系统里构成了神经,在中枢神经系统里构成了白质。关于灰质、白质、神经节、神经等结构,在后面还要进一步学习,这里为了便于大家掌握,可列出下表:
细胞体构成灰质
在中枢部分 神经纤维构成白质
神经元分布 细胞体构成神经节
在周围部分 神经纤维构成神经
(请同学们将上表抄在笔记本上)
讲述:从上面的学习我们可以看到,神经元构成了神经系统的各个结构,通过神经纤维把各个结构联系起来形成神经系统的整体;通过神经和神经末梢把人体其他各个器官系统与神经系统联系起来,形成了神经调节人体生理活动的结构基础。
【第二课时】
下面提一个问题:神经系统是以什么方式来调节各项生理活动的?(板书)
二、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
实验:我们先做一个简单的实验。
实验十 膝跳反射实验
目的要求:
通过观察人体的膝跳反射,知道什么的反射。
方法步骤:
每两人一组,按照下列步骤,两人轮换实验。
1. 实验准备
被实验者坐在椅子上,让一条腿自然地搭在另一条腿上。
2. 叩击膝盖下位的韧带
实验者用手掌内侧边缘快速地叩击被实验者上面那条腿的膝盖下位的韧带,同时观察小腿的反应。
讲述:在实验中,用手掌内侧快速地叩击膝盖下位的韧带,这对韧带
来说是一种刺激,而小腿突然跳起是对这种刺激所发生的反应。
提问:这种对刺激发生反应是通过什么系统来完成的呢?
回答:通过神经系统来完成的。
讲述:对,那么,我们把人和动物通过神经系统,对外界或内部的各种刺激所发生的有规律的反应,叫做什么?(提示:在动物部分已讲述)
回答:叫做反射。
提问:谁能举个反射的例子?(回答:略)
讲述:我们刚刚做的实验中,发生的反射叫膝跳反射。这里大家要进一步掌握什么叫反射。(板书)
(一) 反射
反射是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它是通过一定的神经结构完成的,以膝跳反射为例,我们看看有哪些神经结构参与。
讲述:(出示膝跳反射反射弧的挂图)在膝盖下位韧带上分布有感觉神经末梢,能感受叩击的刺激而产生兴奋。我们把感觉神经末梢部分叫感受器。感受器所产生的兴奋由传入神经传至膝跳反射的神经中枢(位于脊髓里),神经中枢发出的神经冲动再通过传出神经传到大腿上的肌肉(如股四头肌),引起肌肉收缩,使小腿前伸,表现为跳起。在大腿的肌肉上分布在传出神经末梢,我们把运动神经末梢和它支配的肌肉(或腺体)叫效应器。
提问:从上面的分析看,参与膝跳反射的神经结构有哪几部分?
回答:有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和效应器。
讲述:对。这五部分就是参与反射的神经结构,我们把它叫反射弧(板书)。
(二)反射弧
提问:现在我们再来看一个反射弧的模式图(出示挂图),请一位同学指着图讲讲反射弧的构成部分有哪些?(回答:略)
提问:什么是感受器和效应器?(回答:略)
讲述:请大家注意反射与反射弧的关系,反射是神经系统的功能,是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而反射弧是神经系统的结构,是反射的神经结构。完成反射活动必须有完整的反射弧,反射弧不完整或者反射中神经冲动的传导途径不完整,则反射不能发生。
小结:
动动脑
板书设计:
第九章 神经调节
神经调节
第一节 神经调节的结构基础和基本方式
一、 神经系统的组成
二、神经元
(一) 神经元的结构
1. 神经元 细胞体
突起 轴突
树突
2. 神经纤维
3. 神经末梢
(二) 神经元的功能
受刺激后能产生兴奋和传导兴奋(能传导的兴奋叫神经冲动)。
(三) 神经元的分布
细胞体构成灰质
在中枢部分 神经纤维构成白质
神经元分布 细胞体构成神经节
在周围部分 神经纤维构成神经
三、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
(一) 反射
人和动物通过神经系统,对外界或内部的各种刺激所发生的有规律的反应。
(二) 反射弧
参与反射的神经结构,就是反射弧。
反射弧包括五部分: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
课后小结:
第二节 脊髓和脊神经
教学目的:
1. 理解脊髓的结构和功能。
2. 理解脊神经的构成、分布和功能。
教学重点:
脊髓的结构和主要功能。
教学难点:
1.脊髓的传导功能。
2.脊神经的构成。
教学设计:
联系第一节中学习过的膝跳反射及其反射弧的知识,指出膝跳反射的神经中枢枢脊髓,自然就引出了脊髓的结构和功能的课题。
讲述脊髓结构,要联系第一节中关于灰质和白质的知识,着重指出脊髓中灰质和白质的分布情况,这样既可以了解脊髓的结构特点,又可以为后面学习脑的结构时与脊髓作比较奠定基础。讲述时,要利用巧夺天工进行讲解。
在讲脊髓的主要功能时,要联系第一节中学过的反射弧的知识,使学生明确脊髓具有反射功能。还应该指出脊髓是人体一些基本反射活动的低级神经中枢。这样可以为后面学习非条件反射和条件反射奠定基础。关于脊髓的反射功能,除了课文中列举的实例外,再举一些其他实例。在讲脊髓的传导功能时,联系前面学过的白质的知识,并把排尿反射受大脑控制的实例分析清楚。排尿反射的实例学生都有亲身体验,他们是容易理解和接受的。通过对脊骨主要功能的讲解,最后要让学生明确脊髓是脑和躯体、内脏的联系通道,是个重要的中间环节。
脊神经的内容是本节的一个难点,教学中可准备带有脊髓和脊神经的一段大型哺乳动物的脊柱让学生观察。观察模型时,先让学生观察椎骨的椎间孔,然后讲脊神经如何自椎管内通过椎间孔穿出,并分布到全身各处去的。
教具准备:
1. 脊髓结构的挂图。
2. 脊髓和椎骨部分模型(示脊髓与脊神经的关系。)
教学方法:
讲述与观察相结合。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复习提问:前面我们学习了神经调节的结构基础和基本方式,现在请同学们说说:
1. 什么是灰质?什么是白质?
2. 什么是反射?举个例子说明。
3. 什么是反射弧?反射弧由哪些部分组成?
4. 膝跳反射的神经中枢在哪里?
讲述:下面我们来看看脊髓的结构和功能,以及脊髓所发出的神经是
怎么样构成的(板书)。
第二节 脊髓和脊神经
一、 脊髓
(一)脊髓的结构
我们先来学习脊髓的结构的知识(出示挂图),这是脊髓的一段,大家看它的横切面,中央呈蝴蝶形的部分,是由神经元细胞体构成的,色泽灰暗。
提问:这灰暗的部分应该叫什么?
回答:灰质。
提问:在灰质的周围是由神经纤维构成的,色泽亮白,它应该叫什么?
回答:白质。
讲述:可见脊髓的结构包括两部分:中央的灰质和灰质周围的白质。在白质里的神经纤维可以联系脊髓的各个部分,也可以联系脊髓和脑。这些起联系作用的神经纤维有的能向上传导兴奋,有的能向下传导兴奋(板书)。
讲述:脊髓有什么样的功能呢?
(二)脊髓的主要功能
科学家通过实验发现,蛙在没有脑而只有脊髓的情况下,可以出现搔扒反射;而在没有脑、脊髓又受损伤的情况下,则不能出现搔扒反射。这表明,脊髓具有反射功能。
在人的脊髓灰质里有许多低级的神经中枢可以完成一些基本的反射活动,如膝跳反射、排便反射、排尿反射等(板书)。
1. 反射功能
脊髓是一些基本的反射活动的神经中枢,但是,脊髓里的神经中枢,
是受大脑控制的,人能有意识地控制排便和排尿就是一个例证。小儿因大脑的发育尚未完善,对排尿的抑制能力较弱,所以排尿次数多,而且容易发生夜间遗尿现象。
脊髓除具有反射功能外,还有什么功能?我们就来分析一下成人排尿的情况。大家知道,我们每一个正常的人都能有意识地控制排尿,这是什么原因呢?原来当尿液在膀胱内积存到一定量时,便会刺激膀胱壁上的感觉神经末梢,即感受器,使感受器产生神经冲动,神经冲动经传入神经传到脊髓的排尿中枢。此时,神经冲动也会经白质里的神经纤维向上传到大脑,我们就会产生尿意。如果环境条件允许,由大脑发出神经冲动,经白质里的神经纤维向下传到脊髓的排尿中枢,神经冲动再经传出神经传到膀胱的效应器,引起排尿反射。如果环境条件不允许,大脑就会暂时抑制脊髓的排尿中枢而不排尿。
提问:请大家想一想,上述排尿与不排尿的情况说明了脊髓还有什么功能?
回答:脊髓还有传导功能。
讲述:对。脊髓通过白质里的神经纤维可向上、向下传导神经冲动,起着“上传下达”的作用,所以说脊髓还有传导功能(板书)。
2. 传导功能
提问:刚才的分析还能说明脊髓和脑有什么关系呢?(回答:略)
讲述:脊髓的传导功能可以把脑的神经冲动通过脊神经传到人体的大
部分器官,使脑和躯体、内脏之间建立起神经联系。
提问:
1. 现在我们请一位同学小结一下,看脊髓有什么主要的功能。
2. 怎么样说明脊髓有这两项主要功能呢?
3. 那么请大家再想一想,刚出生不久的婴儿经常尿床,即遗尿。应该怎么样解释呢?(回答:略。)
讲述:这主要是婴儿的大脑功能还不完善,不能有意识地控制排尿,
所以排尿反射能够随时出现,绝不是脊髓的传导功能不强。
二、脊神经
通过刚才的学习和小结,我们知道,脊神经可以把脑和脊髓的神经冲动传到身体的各个部分,现在我们就来看看脊神经是怎么样由脊髓发出的?(出示模型)请大家看这个放大的脊髓和椎骨部分模型,模型中所示的脊神经与脊髓相连结处,即脊神经的“根”,可以看到有两个根:位于腹侧的叫前根,位于背侧的叫后根,前根和后根在椎间孔处合成为一条脊神经,所以脊神经都是成对的。人体共有31对脊神经,分布于躯干、四肢的肌肉和皮肤里。那么,脊神经的前根和后根是怎么样构成的?经过研究知道,前根是由运动(传出)神经纤维组成的,它们的细胞体集中于灰质腹侧粗大的角内;后根是由感觉(传入)神经纤维组成的,它们的细胞体集中于脊髓附近的神经节里。现在请大家抄一下脊神经的构成、分布和功能的板书(板书)。
小结:
动动脑
板书设计:
第二节 脊髓和脊神经
一、脊髓
(一) 脊髓的结构
1. 灰质在中央,呈蝶形。
2. 白质在灰质周围内有向上和向下传导兴奋的神经纤维,将脊髓的各部分和脊髓与脑联系起来。
(二) 脊髓的主要功能
1. 反射功能
脊髓灰质里有完成一些基本反射活动的神经中枢。
2. 传导功能
脊髓白质里有向上、向下传导神经冲动的神经纤维。
二、 脊神经
(一) 构成
1. 前根由运动神经纤维组成,后根由感觉神经纤维组成。
2. 前根与后根在椎间孔处合成为一条脊神经。
(二) 分布
31对脊神经分布于躯干和四肢的肌肉、皮肤里。
(三) 功能
将人体大部分器官与脊髓联系起来。
课后小结:
第三节 脑和脑神经
教学目的:
1. 理解脑的位置和组成,以及脑神经的分布和功能。
2. 理解小脑的主要功能。
3. 理解大脑皮层的功能和主要功能区。
教学重点:
1. 大脑半球的结构特点和功能;
2. 大脑皮层的主要功能区。
教学难点:
1. 大脑半球的白质及其功能。
2. 大脑皮层的主要功能区。
教学分析:
本节教学可由复习脊髓的结构和功能入手,在明确了脊髓是中枢神经
系统中的低级中枢以后,自然引出高级中枢——脑的内容。
本节的教学重点是大脑半球的结构特点和它在人的生活中所起的重要作用。讲述时,要运用脑的模型和挂图,采用与脊髓中灰质和白质的分布情况进行对比的方法,让学生明确灰质和白质在大脑中的分布情况。对比的结果,可以总结为:脊髓是“外白内灰”,大脑是“外灰内白”。这样既有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也便于记忆。对大脑皮层的总面积,可以用形象的方法让学生了解2200平方厘米有多大。例如,用约为半张课桌来表示大脑皮层的总面积就比较形象了。对于大脑皮层的功能强调它是人体生理活动的最高级中枢,可运用挂图和模型等直观教具,结合学生日常生活的体验,来掌握大脑皮层的功能以及重要的神经中枢。例如,插图中电扇转动以后感到凉快,与躯体感觉中枢有关;插图中的打电话,既要听懂,又要对话,与听觉中枢和语言中枢有关。教学中还要让学生明确:①躯体运动中枢和躯体感觉中枢,都是与身体对侧的运动和感觉有关;②视觉中枢、听觉中枢与人体形成视觉、听觉有关;③语言中枢的特殊性和重要性。这些内容为后面学习人类的神经调节和形成视觉、听觉和知识奠定基础。讲述大脑的白质时,可以利用课文中的有关插图,在脑的横切面上指出其中的神经纤维,有的联系两个大脑半球,有的联系小脑、脑干和疹髓,神经冲动就通过这些神经纤维进行传导,使大脑及时感知内、外环境的变化,调控各外器官系统的活动和全身运动,以适应变化的环境。由此让学生意识到大脑皮层是保证人体完整统一和人体与外界环境统一的最高调节者。
关于小脑的部分,主要是通过对一个动物实验的讲述来了解小脑的主要功能是使运动协调准确,维持身体的平衡。另外联系人体实际,如做平衡木运动、醉酒等,加以说明。
这一节突出的是有关大脑的知识,关于脑干的知识,因课时有限,没有讲述。
关于脑神经这部分内容,要重点讲述课文中例举的视神经的分布和功能,强调这对脑神经与大脑皮层的视沉中枢的关系,为后面学习视觉形成的内容打下一定的基础。
最后,对本凶和上一节的内容进行概括总结,让学生对神经系统的整体性和各组成部分的结构、功能及相互联系有进一步的了解。
教具准备:
1. 人脑的模型。
2. 脑的纵剖面的挂图。
3. 大脑内部结构(示灰质和白质)挂图
4. 大脑中各种神经中枢的挂图
5. 切除小脑后狗的行动姿态挂图
教学方法:
谈话法与讲述相结合。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复习提问:上节课我们学习了脊髓和脊神经,谁还记得脊髓的结构从横切面看,分几部分?
回答:分灰质和白质两部分。
提问:灰质和白质的位置如何?
回答:灰质位于脊髓的中央,白质位于灰质的周围。
提问:脊髓的主要功能是什么?
回答:反射功能和传导功能。
提问:脊髓在完成反射功能中起什么作用?回答:脊髓灰质里有许多低级的神经中枢,在完成反射功能中起神经中枢有作用。
提问:脊髓通过什么结构与脑相联系?
回答:通过白质里的神经纤维。
引言:脊髓是低级的神经中枢,通过神经纤维与高级的神经中枢——脑相联系,受脑的控制。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些关于脑和脑神经的知识(板书)。
第三节 脑和脑神经
讲述:(出示人脑的模型)这是人脑的模型,我们先看看脑是怎么样组成的?(板书)
一、 脑
脑由大脑、小脑和脑干三部分组成,位于颅腔内(分解模型,要讲清
左右、前后的方位,并写板书)。大脑由两个大脑半球组成,其表层是灰质,也叫大脑皮层(出示大脑内部结构挂图),其厚度约2~3毫米,里面是白质。
(一) 大脑皮层(2个大脑半球)
1.大脑皮层(灰质)
提问:大脑的结构与脊髓的结构有什么主要的区别呢?
回答:脊髓的灰质在里面,白质在外面;大脑的灰质在外面,白质在
里面。
提问:回答正确。大脑皮层的表面在许多凹陷的沟和隆起的回,这一结构特点有什么意义?
回答:沟回可增加大脑皮层的表面积和神经元的数量。
讲述:对。据统计,大脑皮层的总面积有2200平方厘米,相当于大家所坐课桌的一半面积,这么大的面积内约含有140亿个神经元,可见其复杂程度(板书)。大脑皮层有什么功能呢?
回答:大脑皮层是最高级中枢。
讲述:对,大脑皮层是调节人体生理活动的最高级中枢(出示大脑中各神经中枢挂图),其中比较重要的神经中枢有:躯体运动中枢,这个中枢的功能主要是管理身体对侧骨骼肌的运动;躯体感觉中枢,这个中枢的功能与身体对侧皮肤、肌肉等处接受刺激而使人产生感觉有关;语言中枢,这个中枢的功能主要与说话、书写、阅读有关,是人类特有的神经中枢;视觉中枢,这个中枢的功能与产生视觉有关;听觉中枢,这个中枢的功能与产生听觉有关(板书)。
提问:现在请一个同学到前面来,指着图来说明大脑皮层中有哪些重要的神经中枢?它们的主要功能是什么?
提问:请大家翻开书看“动动脑”中第一个问题,其中提到的半身不遂是运动障碍,谁来回答此题?
2.大脑白质
提问:下面我们再来看看大脑皮层以内的白质。谁还记得白质是由什么组成的?
回答:是由神经纤维组成的。
讲述:大家看图,有些神经纤维能把左右两个大脑半球联系起来,有些神经纤维把大脑皮层与小脑、脑干、脊髓联系起来。这样,大脑皮层就可以调节全身各器官的活动了(板书)。
(二) 小脑
讲述:在大脑的后下方、脑干的背侧有小脑,小脑有什么功能呢?我
们先讲一个实验:用手术把狗的小脑切除。会有什么结果呢?(出示切除狗的小脑后行动姿态的挂图)发现狗的行动不协调了,走路时腿抬得很高,步子迈得很大,姿势失调,行动笨拙;进食时嘴老在食物旁边碰来碰去,经过多次的失败才能偶然地吃到食物。
提问:谁能根据上述的情况说明一下小脑有什么功能呢?
讲述:小脑的主要功能是使运动协调、准确,维持身体的平衡(板书)。
我们正常的人,动作都协调、准确,能保持身体的平衡,都与小脑的功能有关。体操运动员走平衡木、杂技演员走钢丝,都能很好地维持身体的平衡,说明他们的小脑经过训练,功能比一般人要强。
请大家再翻开书,看“动动脑”中的第二个问题,谁来回答?
二、 脑神经(12对)
讲述:脑除了包括大脑、小脑以外还包括脑干。关于脑干的内容,大
家可以在课下自己阅读一下书上“课外读”中“脑干”一文。下面我们再来学习脑神经的内容(板书)。脑神经是由脑发出的,共有12对,它们绝大多数分布到头部的感觉器官,皮肤和肌肉等处。例如,视神经分布到眼里,它将由光线刺激引起的神经冲动,传到脑的视觉中枢,使人产生视觉。
提问:谁还记得脊神经有多少对?它们分布于何处?(回答:略)
讲述:12对脑神经主要分布于头部(板书)。31对脊神经主要分布于
躯干、四肢的肌肉和皮肤里。
小结:
提问:1.(出示脑的纵剖面挂图)现在请一个同学来说说脑的组成。
2.这个图是脑的左半部分还是右半部分?
3. 从这个图看,大脑的结构特点是什么?
4. 大脑和小脑有什么主要的功能?
这几节课我们学习了这些内容:第一,由脑和脊髓组成了中枢神经系统,由不得2对脑神经和31对脊神经等组成了周围神经系统。第二,大脑皮层是调节人体生理活动的最高级中枢,大脑皮层通过大脑白质中的神经纤维将小脑、脑干、脊髓联系起来,进而与全身各部分联系。这样,大脑可以调节全身各器官的活动了。第三,神经系统的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是神经元,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反射。
板书设计:
第三节 脑和脑神经
一、 脑
大脑
脑的组成 小脑 位于颅腔内
脑干
(一) 大脑(2个大脑半球)
1. 大脑皮层(灰质)
(1) 位置:位于半球表层。
(2) 结构:表面有许多沟回,可增加大脑皮层表面积和神经元数量。
(3) 功能:
① 是调节人体生理活动的最高级中枢。
② 重要的神经中枢有躯体运动中枢、躯体感觉中枢、语言中枢、视觉中枢、听觉中枢等。
2. 大脑白质
(1) 位置:位于大脑皮层以内。
(2) 结构:由神经纤维构成。
(3) 功能:
① 联系左右两个大脑半球。
② 联系大脑皮层与小脑、脑干、脊髓。
(二) 小脑
1. 位置:
位于脑干背侧,大脑的后下方。
2. 功能:
⑴使运动协调、准确。
⑵维持身体的平衡。
二、 脑神经(12对)
(一) 分布
多分布于头部的感觉器官、皮肤和肌肉等处。
(二) 功能
课后小结:
第四节 人类的神经调节
教学目的:
1. 理解非条件反射和条件反射的概念。
2. 理解人类神经活动的特征。
3. 设计实验,探究条件反射的形成。
教学重点:
1. 非条件反射和条件反射的概念、区别和关系。
2. 人类神经活动的特征。
教学难点:
1. 人类的神经调节的特征。
2. 探究条件反射的形成。
教学设计:
通过“望梅止渴”这个成语说明非条件反射和条件反射的概念,运用小狗建立条件反射过程的电动模型强化条件反射的意识。进而说明人类的神经调节的特征。
教具准备:
小狗建立条件反射过程的电动模型。
教学方法:
谈话法和讲述相结合。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复习提问:前面我们学习了脊髓和脊神经,脑和脑神经,它们组成了人体的神经系统。那么,
1. 构成神经系统的基本单位是什么?
2. 神经系统调节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方式是什么?
3. 什么是反射呢?
4. 人和绝大多数动物都有神经系统,所以都具有反射的功能。请同学们举一两个人的反射活动的实例。
讲述:下面我们再来看看书上提到的一些实例。请大家按照第四节开始
的[看一看,想一想]栏目的要求,进行观察、思考。
第四节 人类的神经调节
提问:从图上看,人在吃梅时分泌唾液,吃过梅的人在看梅和谈梅时也分泌唾液。这三种反射活动有什么区别呢?
分析:吃梅时梅中的“酸的物质”直接刺激了口腔内的感受器,而引起分泌唾液的反应;吃过梅的人在看梅时并没有“酸的物质”刺激口腔内的感受器,而是梅的“形状、颜色、气味”刺激了眼、鼻内的感受器,引起了分泌唾液的反应;吃过梅的人在谈梅时既没有“酸的物质”的直接刺激,也没有梅的“形状、颜色、气味”的直接刺激,而是谈梅的语言的刺激,引起了分泌唾液的反应。
由此可见,这三种反射活动是有区别的,第一种情况是人生来就有的先天性反射,第二、三种情况是人在出生后在生活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后天性反射,就是说只有吃过梅的人,在看到或谈到梅时才会发生分泌唾液的反应。这就是反射的两种类型:非条件反射和条件反射(板书)。
一、 反射的类型
(一) 非条件反射:
(二) 条件反射:
讲述:非条件反射的神经中枢在大脑皮层以下,如脊髓灰质。
提问:谁还记得以前学过的,以脊髓灰质为神经中枢的反射活动有哪些?
回答:膝跳反射、缩手反射、排便反射、排尿反射。
讲述:还有一些反射,如眨眼反射、婴儿的吮吸反射等,虽然神经中枢
不在脊髓灰质,但也是非条件反射。正由于非条件反射击的神经中枢在大脑皮层以下,所以非条件反射是比较低级的神经活动。而条件反射的形成都有大脑皮层的参与,所以条件反射是一种高级的神经活动。下面我们通过讲解一个以小狗为实验对象的实验,来说明条件反射是怎么样建立的(出示电动模型)。
提问:当狗吃到食物时,就有流唾液、口动等反应,这是一种什么反射?
回答:这是非条件反射。
提问:对。但是,只让狗听到铃声而不给食物,狗有没有流唾液、口动的反应呢?
回答:没有。
提问;当每次给狗之前,先出现铃声,然后给食物,狗仍然表现出流唾液、口动的进食活动。这样让铃声和喂食物多次先后出现、结合以后,当铃声一响,并不给狗喂食物,狗会有什么反应?如何解释呢?
回答:狗也表现出流唾液、口动等反应。原来狗对铃声没有这些反应,现在对铃声也发生了反应。
讲述:狗对铃声形成的唾液分泌反射就是条件反射。原来铃声与唾液分泌没有关系,但是与食物多次结合以后,铃声就成了狗将要得到食物的具体信号,于是狗听到铃声而没有吃到食物时,也会发生流唾液、口动等反应。说明狗对铃声的刺激建立了唾液分泌的反射。
提问:从条件反射的建立过程来看,条件反射击与非条件反射是什么关系呢?
回答:非条件反射是建立条件反射的基础。
讲述:对,为了更好地说明条件反射的建立过程,我们把非条件反射的刺激,如食物等叫做非条件刺激,把与非条件反射无关的刺激,如铃声等叫做无关刺激,把形成条件反射的刺激,如铃声等叫做条件刺激(或信号刺激)。这样就容易说明条件反射的建立过程了(板书)。
二、 条件反射的建立
提问:当狗对铃声这种无关刺激建立条件反射以后,铃声就成了信号刺
激。但是,如果总是给铃声,而不给食物,就是说不用食物这种非条件刺激去强化信号刺激,大家想一想会有什么样的结果?
回答:狗分泌唾液会逐渐减少,以至完全停止分泌。
讲述:这说明已经建立起来的条件反射就会消退(板书)。
讲述:现在我们已经知道了条件反射是怎么样建立的,那么,我们再进一步分析一下刚才提到的看梅和谈梅的分泌唾液条件反射是怎么样建立的。谁能分析一下看梅分泌唾液条件反射是怎么样形成的?(回答:略)
讲述:人的谈梅分泌唾液的条件反射又是怎么回事呢?这牵涉到人类神经调节的特征与动物是有所区别的(板书)。人类和动物的条件反射有相同之处,那就是都能支各种具体的刺激(如铃声、梅的形状、颜色、气味、声音、光线等)建立条件反射。条件反射提高了人和动物适应环境的能力(板书)。人类还有一类条件反射是动物所没有的,例如前面提到的谈梅分泌唾液的条件反射。
提问:引起这种条件反射的刺激是什么?
回答:是语言。
提问:语言和文字属于什么样的刺激呢?是否是具体的刺激呢?
回答:不是具体的刺激,是抽象的刺激。
讲述:语言文字是从具体的信号刺激抽象出来的刺激,人类对这类抽象的刺激也能建立起条件反射,这就是人类特有的条件反射,也是人类区别于动物的特征之一(板书)。
提问:从人类大脑皮层的神经中枢看,人类这种特有的条件反射与什么中枢有关呢?
回答:与大脑皮层的语言中枢有关。
讲述:对,正是人类有特殊的语言中枢,而动物没有语言中枢,所以人类才能对抽象的刺激形成条件反射。
提问:谁来说说人类特有的条件反射具有什么意义?(回答:略)
讲述:人类有了因抽象刺激而引起的条件反射,使人类在社会实践中能够不断地认识自然和社会,发现和掌握自然和社会的发展规律,通过语言、文字来记录、传播这些规律,使得更多的人能进一步运用这些规律来改造自然和社会。
现在我们进一步比较一下条件反射和非条件反射有什么不同?(回答:略。)
总结:非条件反射是生来就有的先天性反射,条件反射是出生后在生活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后天性反射。非条件反射是低级的神经活动,由大脑皮层以下的神经中枢参与即可完成,条件反射是高级的神经活动,是由大脑皮层参与形成的。非条件反射的适应环境的能力较低,条件反射提高了人和动物适应环境的能力。
通过上述的比较和对人类神经调节特征的分析,我们可以对反射问题作如下概括:
非条件反射 人类和动物共有
反射的类型 具体刺激引起的
条件反射 抽象刺激引起的——人类特有
请大家翻开课本,看课本上“动动脑”中的两个问题,请大家思考一下,然后来回答。
课外作业:
根据今天学习的内容,大家回去以后可以完成一些小实验。如果家里饲养了一些小动物,就可以让它们对一些无关刺激建立起条件反射。
板书设计:
第四节 人类的神经调节
一、 反射的类型:
(一) 非条件反射:
是生来就有的先天性反射。是较低级的神经活动。
(二) 条件反射:
是出生后在生活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后天性反射,是高级神经活动。
二、 条件反射的建立:
(一) 使无关刺激与非条件刺激多次结合,即可使无关刺激变为条件刺激(或信号刺激),由条件刺激而引起条件反射。
(二) 条件反射是在非条件反射基础是建立的
(三) 条件反射建立后,如不用非条件刺激强化,条件反射也会消退。
三、 人类的神经调节的特征:
(一) 人类与动物都有因具体刺激而引起条件反射。
(二) 人类特有的因抽象的语言、文字刺激而引起的条件反射。
课后小结:
第五节 神经系统的卫生保健
教学目的:
了解神经系统的卫生保健知识。
教学重点:
积极参加体育运动,注意科学用脑。
教学难点:
各项卫生保健的原理。
教学设计:
结合前面学习的有关各个器官系统的生理知识、大脑皮层、条件反射的知识,讲述科学用脑和合理安排作息制度的道理。使学生懂得保护神经系统的健康具有重要意义,进而自觉地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和讲究用脑卫生,以提高健康水平和提高学习效率。
教学方法:
谈话法与讨论、讲述相结合。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引言:前面几节课我们学习了神经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大家想一想,学习这些知识的最终目的是什么?
回答:最终目的要懂得讲究神经系统卫生的道理,并指导做好神经系统的卫生保健。
提问:说得对。那么,为了使神经系统的调节活动正常而高效地进行,需要注意哪些方面的卫生保健呢?(回答:略。)
第五节 神经系统的卫生保健
讲述:今天我们就来研究、讨论一下神经系统五个方面的卫生保健问题(板书)。首先,应该注意积极参加体育运动和体力劳动(板书)。
一、 积极参加体育运动和体力劳动
现在我们大家讨论一下,为什么体育运动和体力劳动对神经系统有卫生
保健作用?
(学生讨论,各抒已见,略)
大家说行都很对,但很多看法没有说到点子上,我们应该从神经系统的调节功能上去分析。
提问:谁还记得神经系统的调节功能包括哪两个方面?
回答:一方面是调节人体与外界环境之间的关系,使人对环境的变化作出适应性反应。另一方面是调节人体内部各器官系统之间关系,使人体成为一个统一的整体。
讲述:我们先从第一方面看,体育运动和体力劳动多在室外进行,使我们能更多地接触自然环境,对环境的多种多样的变化作出多种多样的反应,这对神经系统就是很好地锻炼,可以使神经系统对外界环境的刺激的适应能力得到明显的提高。例如,我们在运动和劳动中,会遇到阳光的照射,温度的变化,风雨的洗礼,运动和劳动环境、器材、对象的变换等等,都是对神经系统的刺激,对这些刺激,神经系统就能够做出适应性反应,从而使神经系统得到锻炼,使我们能够更快、更好地适应变化多端的环境(板书)。
(一) 提高神经系统对外界刺激的适应能力
我们再从另一方面看,体育运动和体力劳动与神经系统调节各器官系
统、使人体成为统一整体的关系。这个问题请同学们来回答。(回答:略。)
讲述:运动和劳动必然会加速人体的新陈代谢,必然会使各器官系统的
生理功能加强和相互配合、协调,这就需要神经系统加强其调节功能。所以积极参加体育运动和体力劳动,所以加强对神经系统的锻炼,促进神经系统功能进一步完善。
例如,经常参加运动的人,动作的速度、灵活性、协调性,以及力量、耐力等都有明显提高,这都是与神经系统的调节功能加强有直接关系的(板书)。
(二) 加强和完善神经系统的调节功能
另外,运动和劳动对脑的营养有什么意义呢?(回答:略)
讲述:运动和劳动促进了新陈代谢,从而能改善脑的营养,使脑的功能增强,思维和记忆力得到发展(板书)。
(三) 改善脑的营养,增强脑的功能,使思维、记忆能力得到发展
讲述:神经系统卫生保健的第二方面是注意休息和睡眠(板书)。
二、 注意休息和睡眠
大家讨论一下,为什么要注意休息?应该怎么样休息呢?(回答:略)
讲述:神经系统完成调节功能时,也会产生疲劳而使调节功能降低,因此要有充分的休息,以利于调节功能的恢复。休息应该包括两类:积极的休息和睡眠。什么是积极的休息呢?(回答:略)
讲述:积极的休息是用一种活动替换另一种活动。现在请同学们说一说自己是怎么样积极休息的?(回答:略)
提问:为什么用一种活动替换另一种活动是积极的休息呢?(回答:略)
讲述:积极的休息可以使大脑皮层的各个部分得到交替的活动和休息。例如,学习以后进行运动,大脑皮层中的运动中枢就积极活动起来,而使负责学习的中枢得到休息。总之,积极的休息可以防止神经系统过早地疲劳,可以提高神经系统的调节功能(板书)。
(一)积极的休息可以使大脑皮层各部分得到交替活动和休息
提问:下面我们来说说为什么要注意睡眠?(回答:略)
讲述:睡眠几乎对整个大脑皮层和某些皮层以下的中枢有保护性抑制的作用,经过睡眠可以使脑的功能得到最大限度的恢复。特别是青少年,神经系统的功能发育还不十分完善,更应该保证有充足的睡眠(板书)。
(三) 睡眠对脑有保护性抑制的作用,使脑的功能得到最大限度的恢复
讲述:谁知道儿童、青少年的睡眠时间应多长?你们的睡眠时间够
一够?(回答:略)
讲述:神经系统卫生保健的第三个方面是注意科学用脑(板书)。
三、注意科学用脑
科学用脑对于脑力劳动者极为重要,请大家结合自己用脑的切身体会,讨论一下如何科学用脑?(回答:略)
讲述:科学用脑可以推迟大脑疲劳的出现,提高大脑的功能,从而提高学习效率。要注意两个方面:一是善于用脑(板书),主要是使大脑劳逸结合,动静交替,交换脑力劳动的内容(举例说明);在学习时还要做到及时复习,以强化所学知识在大脑皮层所形成的兴奋,这样可以收到好的记忆效果,而避免遗忘(板书)。二是勤于用脑,主要是遇事多想多问,先想后问,使神经系统充分发挥作用,使人的思维更敏捷,记忆更深。就是说在学习上要善于思考、勤于思考,大脑越用越灵活(板书)。另外,要多参加课外活动,多接触大自然和社会,以开阔眼界,增长智慧(板书)。
讲述:神经系统卫生保健的第四个方面是合理安排作息制度(板书)。
四、 合理安排作息制度
合理安排作息制度,就是把每天的学习、工作、运动、休息和睡眠等的时间作合理的安排。不知在座的同学们谁有自己的时间表?请讲一讲(回答:略)。
提问:严格招待作息时间表规定的内容,你有什么体会?(回答:略)
讲述:时间长了,就能习惯成自然。所谓“习惯成自然”,从反射的角度看,应怎么样理解呢?(回答:略)
“习惯成自然”实质上就是形成了以时间为信号的条件反射。一旦形成了条件反射,也就养成了有规律的生活习惯(板书)。严格遵守作息制度的意义是什么?或者说好处是什么?(回答:略)
讲述:严格遵守作息制度,使我们要学习时和工作时都能集中精力,因而可以提高学习和工作的效率;也使我们睡眠时容易入睡。因此,生活有规律,对学习、工作和保护神经系统以及整个心身健康都很有益处(板书)。
神经系统卫生保健的第五个方面是不吸烟、不饮酒(板书)。
五、不吸烟、不饮酒
提问:谁还记得,我们前面学习过吸烟、饮酒对心脏、血管和呼吸系统的有害影响是什么?(回答:略)
讲述:吸烟、饮酒不但对循环系统和呼吸系统有不利的影响,而且对神经系统的有害影响也是很大的,现在请同学们翻到课本第五节,读一读“吸烟、饮酒对神经系统的有害影响”一段课文。现在请同学们在笔记本上写一篇短文,围绕青少年为什么不能吸烟、饮酒的内容,题目自拟。
关于神经系统的卫生保健的问题,我们一共提出了五个方面,希望大家从知识的角度弄明白原理,然后在实践中真正的按五个方面去做,让知行合一,以使我们的身心健康地成长。
小结:
动动脑
板书设计:
第五节 神经系统的卫生保健
一、 积极参加体育运动和体力劳动
(一) 提高神经系统对外界刺激的适应能力
(二) 加强和完善神经系统的调节功能
(三) 改善脑的营养,增强脑的功能,使思维、记忆能力得到发展。
二、 注意休息和睡眠
(一) 积极的休息可以使大脑皮层各部分得到交替活动和休息。
(二) 睡眠对脑有保护性抑制的作用,使脑的功能得到最大限度的恢复。
三、 注意科学用脑
(一) 善于用脑
1. 劳逸结合,动静交替,交换学习内容。
2. 及时复习。
(二) 勤于用脑
1. 多想多问,先想后问。
2. 多接触大自然和社会。
四、 合理安排作息制度
五、 不吸烟、不饮酒
课后小结:
第六节 人的视觉和听觉
教学目的:
1、理解眼球的结构和视觉的形成。
2、理解耳的结构和听觉的形成。
3、识记眼的卫生保健知识。
4、知道耳的卫生保健知识。
5、学会模拟眼球成像的实验。
教学重点:
1、眼球的结构和视觉的形成。
2、预防近视。
3、耳的结构和听觉的形成。
教学难点:
1、眼球的结构和视觉的形成。
2、耳的结构和听觉的形成。
教学设计:
本节的教学,要尽量利用课本中的有关彩图和模型或挂图进行讲述。眼球的结构是理解视觉形成的基础和关键,可运用电教手段让学生理解。
关于视觉的形成,不容易理解,可以联系前面学过的有关神经冲动的产生和传导的知识,以及视神经、视觉中枢的知识,结合视沉形成过程的简单图解进行讲解,一定要让学生明确,只有大脑皮层的视觉中枢才能产生视觉。
在安排模拟归球成像的实验时,应注意:1、开始实验之前,提出一些问题让学生思考,如眼球怎样调节才能看清远近不同的物体?患近视的人为什么看不清远处的物体?让学生通过实验懂得道理,解决问题。2、本实验借用了物理学的实验装置,以及光学成像的原理,使物体在视网膜上成像的生理过程变得直观可见,有助于学生理解眼球成像的原理。
讲述眼的卫生保健知识,要向学生强调指出,没有患近视的人要自觉参加体育锻炼和培养用眼的卫生习惯,以预防近视;已经患近视并且配戴了眼镜的人,仍要努力培养用眼的卫生习惯,以防止近视程度的加深。讲述少眼时,除指出引起沙眼的病原体是沙眼衣原体外,着重讲述如何预防沙眼的内容。
关于耳的知识,采用与眼相同的方式进行讲述。
本节最后有实践活动的内容,要求学生初步学会检查视力的方法,可以与班主任和校医配合进行。
教具准备:
1、眼球结构的挂图。
2、眼球结构模型。
3、眼球附属结构的挂图。
4、物体在视网膜上成像的挂图。
5、正常眼、近视眼的眼球的示意图。
6、沙眼的挂图。
7、耳结构的挂图。
8、耳的结构模型。
9、鼓室内外气压平衡的示意图。
实验材料用具:
蜡烛,火柴,凸度不同的两个双凸透镜,白纸板。
教学方法:
实验、讲述。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引言:请大家回想一下,什么是反射弧?它是由哪些部分组成的?(回答:略。)
讲述:反射弧的第一个组成部分就是感受器。人体有许多能感受身体内、外刺激的感受器。其中有些感受器比较简单,如皮肤里的感觉神经末梢;有些感受器却比较复杂,带有附属结构,这些带有附属结构的感受器,通常叫它们为感觉器官,如眼是视觉器官,耳是听觉器官。下面我们就要学习眼和耳的结构,以及视觉和听觉的形成的内容(板书)。
第六节 人的视觉和听觉
今天我们先来学习眼和视觉(板书)。
一、眼和视觉
眼是我们人接受外界刺激、认识世界的主要感觉器官,即视觉器官。视觉的形成与眼的结构和功能有关,眼的结构可分为两部分:眼球和附属结构,其中眼球是主要部分。
(一)眼球的结构
观察:(出示眼球结构挂图)大家看看这张图,对眼球结构的剖面先有个印象,然后观察课本中的彩图十一,认真想一想,眼球有哪些结构,这些结构各叫什么?(回答:略。)
讲述:为便于记忆这些结构,我们把这些结构系统化。写成一个眼球结构的系统表(板书)。
1 眼球的结构
示幻灯片。
角膜
外膜 巩膜
眼球壁 虹膜
中膜 睫状膜
眼 脉络膜
内膜:视网膜
球 房水
内容物 晶状体
玻璃体
(边指图边讲)眼球分眼球壁和内容物两部分。眼球壁又分外膜、中膜和内膜三层。外膜的前部是角膜,它无色透明;后部是白色的巩膜。巩膜主要起保护眼球内部的作用。中膜在外膜的内面,中膜的前部是虹膜,是棕黑色,中央是瞳孔;在虹膜的稍后部是睫状体,里面有平滑肌,有调节晶状体曲度的作用;占中膜三分之二的后部是脉络膜,它含有丰富的血管,有营养眼球的作用,它还含有丰富的色素细胞,有遮光并使眼球内部形成“暗室”的作用。内膜是位于最里面的视网膜,内有大量的感光细胞。感光细胞能接受光的刺激,产生神经冲动;感光细胞的神经纤维组成了视神经。在眼球壁里面的内容物有位于角膜后方、晶状体前方空隙里的房水,还有晶状体和玻璃体。其中晶状体是双凸镜状,依靠一些韧带与睫状体连结。房水、晶状体、玻璃体都是无色透明的,都具有折光作用。
(出示眼球结构模型。)现在我们再用这外眼球结构的放大模型,来复习、巩固一下眼球的结构,请同学指着模型来说说眼球的结构。(回答:略)
2 眼球的附属结构
讲述:眼球周围还有一些附属结构(出示眼球附属结构的挂图),包括眼肌、眼睑、睫毛、结膜、泪器等(板书)。泪器包括泪腺、泪点、鼻泪管等。
提问:这些附属结构有什么功能呢?(回答:略)
讲述:眼肌能使眼球运动,其他结构主要有保护眼球的作用。下面我们来研究一下视觉是怎么样形成的(板书)。
(二)视觉的形成
讲述:(出示物体在视网膜上成像的挂图)外界物体反射的光线进入眼球内部,请同学们说一说,物体反射的光线进入眼球内部时,都经过了哪些结构?(回答:略)
光线经过角膜、房水、瞳孔、晶状体、玻璃体等结构。当物体反射的光线经过晶状体和玻璃体的折射作用后,在视网膜上能形成清晰的、倒立的物像。
提问:物像刺激了视网膜上的感光细胞,感光细胞会产生什么?
回答:产生神经冲动。
提问:神经冲动通过什么结构传到大脑皮层?
回答:通过视神经。
提问:通过视神经传到大脑皮层的什么中枢?
回答:视觉中枢。
讲述:大脑皮层的视觉中枢兴奋,就产生了视觉(板书)。
折射 神经冲动 传导
物体反射的光线 成像于视网膜 视神经 视觉中枢 形成视觉
从视觉形成的过程看,有4 个关键的步骤:①晶状体和玻璃体的折射作用;②成像于视网膜;③神经冲动沿视神经传导;④大脑皮层视觉中枢兴奋,视觉形成。这4 个步骤缺一不可,而且应该强调的是,眼虽然是视觉器官,但是真正产生视觉必须通过大脑皮层的视觉中枢。现在,请一个同学来叙述一下视觉是怎么样形成的?(回答:略。)
讲述:人在看外界的各种物体时,为什么远近不同的物体都能看得清楚呢?这主要是通过睫状体中平滑肌的舒缩活动来调节晶状体曲度的结果。
实验:教师按照课本中双凸透镜成像的实验的要求进行。
【实验十七】 模拟眼球成像的实验
方法步骤:
1、把一支蜡烛放在凸透镜的一侧点燃,在凸透镜的另一侧竖立白纸板。
2、移动蜡烛、白纸板的位置,直到白纸板上出现蜡烛的清晰倒像。
3、使蜡烛、透镜、白纸板的位置固定不变,换上凸度不同的另一个透镜,观察白纸板上蜡烛的倒像是否清晰。如果不清晰,适当移动蜡烛的位置,直至成像清晰。
讨论:
1、如果换上凸度较大的透镜,蜡烛应向哪个方向移动,才能合成像清晰?如果换上凸度较小的透镜,蜡烛应向哪个方向移动,才能使成像清晰?
2、模拟实验中的白纸和双凸透镜,相当于眼球中的什么结构?
3、根据实验说明,眼球是通过调节什么结构来看清远近不同的物体的?(回答:略)
小结:
【第二课时】
讲述:俗话说:“眼睛是心灵的窗户。”如果我们不注意眼的卫生保健,则眼就容易发生问题。对于青少年来说,首先要注意预防近视和预防沙眼。那么,近视是怎样产生的呢?
提问:(出示正常眼、近视眼的眼球的示意图)请看这个图中正常眼与近视眼的眼球在形态上有什么不同?
回答:近视眼的前后径比正常眼的长。
讲述:眼球的前后径过长,或者晶状体的曲度过大,会使远处物体反射过来的光线通过晶状体折射后形成的物像,落在视网膜的前方,因而看不清远处的物体。这样的眼叫做近视眼。近视眼可以配戴凹透镜加以纠正(板书)。大家注意,我们这里所说的近视眼是指真性近视,而同学们中的近视多为假性近视。什么是假性近视呢?假性近视主要是青少年不注意用眼卫生,如看书、写字姿势不正确,书本放得离眼很近,或采光、照明条件不好,或持续用眼过度,都会使睫状体内的平滑肌持续收缩,过度紧张,使晶状体凸度较大。日久天长,一旦看远处物体时,睫状体平滑肌过于疲劳,不能放松,变凸的晶状体不能恢复到正常状态,这就造成了假性近视。
提问:那么,如何使假性近视消除呢?(回答:略)
讲述:只要平时注意用眼卫生,坚持做眼保健操等,就可以使视力恢复正常(板书)。如果不注意采取有效防治措施,就会造成眼球前后径过长,变凸的晶状体不能恢复正常,就会变成真性近视了。
(三)眼的卫生保健
1 预防近视:
讲述:同学们回答的内容可以归纳为预防近视的“三要”“四不看”(板书)。请大家观察“三要”和“四不看”两幅插图。想一想你做到了哪些,哪些还没有做到?希望大家真正做到预防近视的要求,保护好自己的眼睛。
另外,有调查资料显示,中小学生看电视、玩游戏机和操作电脑的持续时间越长,眼与电视、电脑屏幕的距离越近,发生近视的可能性就越大。为保护中小学生的视力,预防近视,有关专家提出以下建议。
第一,要注意看电视的卫生。中小学生连续看电视的时间,一般不宜超过0.5—1小时,如果超过这个时间,则应先休息几分,做些轻松的活动之后,再接着看。眼与电视屏幕的距离最好是3米,不能低于2—2.5米。看电视时,室内应有适当的一般照明,以减少荧屏对眼的刺激。荧屏的亮度要适中,荧屏的高度应略低于学生坐姿时眼睛的高度。不能躺着看电视。
第二,要注意玩游戏机的卫生。如果整天沉溺于电子游戏机中,不仅容易引起近视,而且对自己的学习和健康也会造成不良影响,因此,应严格控制玩电子游戏机的时间。每天不能超过0.5小时。
第三,要注意操作电脑的卫生。操作电脑时,要使眼睛与电脑屏幕之间保持60厘米的距离。电脑屏幕中心的高度,应比眼的平等视线低一些。每次操作电脑0.5—1小时,至少要让眼睛休息15分,在这段时间里,可以做做眼保健操,或者到户外走一走,眺望远方,以有效消除眼睛的疲劳。
2 预防沙眼
讲述:(出示沙眼的挂图)沙眼的病因是眼睑内面的结膜感染了一种微生物——沙眼衣原体(板书)。病症是眼发痒、发干、易流泪、眼分泌物多,眼睑内表面粗糙不平,有颗粒状小疙瘩。严重时,眼睑内翻,睫毛磨损角膜,使角膜浑浊,影响视力,甚至失明(板书)。
沙眼是如何传播的呢?主要通过接触传染(板书记处。如何预防呢?主要是要切断沙眼衣原体的传播途径,大家说说应如何预防呢?(回答:略)
小结:一是不与患者共用毛巾等物;二是不要用脏手揉擦眼睛(板书)。
讲述:前面我们学习了眼球的结构、视觉的形成以及眼的卫生保健等知识。下面我们学习有关耳和听觉(板书)的知识。
二、耳和听觉
和上节课一样,要了解听觉的形成,必须先了解耳的结构,请大家翻开课本,看前面的彩图十二,先了解一下耳的结构。
(一)耳的结构
提问:(出示耳的结构挂图)现在请同学指着这个图来说说耳的结构包括哪些部分?(回答:略)
讲述:为便于记忆这些结构,我们仍然列出系统表(板书)。
外耳 耳廓
外耳道
鼓膜
耳 中耳 鼓室(咽鼓管)
听小骨
半规管
内耳 前庭
耳蜗
(边指图边讲)耳分外耳、中耳和内耳三部分。外耳包括耳廓和外耳道,主要功能是收集、传入声波。中耳包括鼓膜、鼓室和三块听小骨,鼓膜可以受到声波的振动而振动;在鼓室内的三块听小骨相互连结。其中的第一块听小骨前端与鼓膜接触,第三块听小骨的后端与内耳接触。鼓室有咽鼓管与咽部相连通。内耳包括半规管、前庭和耳蜗,耳蜗内有听觉感受器,能接受刺激产生神经冲动。
(出示耳的模型)现在请一个同学指着模型来说说耳的结构。(回答:略。)
讲述:了解了耳的结构,我们来看看听觉是怎么样形成的(板书)。
(二)听觉的形成
耳廓收集的声波经外耳道传到鼓膜,引起鼓膜振动。鼓膜的振动通过三块听小骨传到内耳,刺激了耳蜗内的听觉感受器,产生神经冲动。神经冲动沿位听神经中与听觉有关的神经,传到大脑皮层的听觉中枢,形成听觉(板书)。
外耳道 振动 神经冲动 传导
声波 鼓膜 听小骨 耳蜗 位听神经
听觉中枢 形成听觉
大家一定要注意,只有通过大脑皮层的听觉中枢,才能形成听觉。现在请一位同学重复一下听觉形成的过程。(回答:略)
归纳:听觉的形成大致包括以下几个步骤:①外耳、中耳收集、传导声波;②内耳接受刺激,产生神经冲动;③位听神经中与听觉有关的神经传导神经冲动;④大脑皮层听觉中枢兴奋,形成听觉。
(三)耳的卫生保健
提问:我们应该如何做好耳的卫生保健?(回答:略。)
讲述:第一,要保护好外耳道力鼓膜。注意不要随便用尖锐器物掏耳屎,以免戳伤鼓膜和外耳道;如有小虫或植物种子进入耳内,应用不同的方法清除,详细的办法可看课文中“耳和卫生保健”的第1点。第二,如遇到巨大声响时,要迅速张口。为什么要迅速张口呢?(出示鼓室内外气压平衡示意图)迅速张口(或闭嘴同时用双手堵耳),这样可以使咽鼓管的口开放,空气由咽部进入鼓室,使鼓膜内外的气压保持平衡,以免震破鼓膜(板书)。第三,要预防中耳炎。方法主要是当咽、喉、鼻受感染时,应用食盐水漱口,保持口腔卫生。
提问:为什么这样做可以预防中耳炎?
讲述:主要是可以防止病菌通过咽鼓管进入中耳,引起中耳炎。
最后一点是预防外耳道疖。外耳道疖的形成主要是不洁净的水或脓性分泌物进入外耳道,使病菌侵入耳毛的根部或皮脂腺造成的。因此,预防的方法是不要损伤外耳道,不让污水进入外耳道(板书)。
小结:
动动脑
板书设计:
第六节 人的视觉和听觉
一、眼和视觉
(一)眼球的结构
1 角膜
外膜 巩膜
眼球壁 虹膜
中膜 睫状膜
眼 脉络膜
内膜:视网膜
球 房水
内容物 晶状体
玻璃体
2.眼球的附属结构:
眼肌、眼睑、睫毛、结膜、泪器等。
(二)视觉的形成
折射 神经冲动 传导
物体反射的光线 成像于视网膜 视神经 视觉中枢 形成视觉
(三)眼的卫生保健
1、预防近视:
病因:
做到“三要”、“四不看”
2、预防沙眼
(1)病因:结膜感染了沙眼衣原体。
(2)病症
(3)传染方式:接触传染。
(4)不与患者共用毛巾;不用脏手擦眼睛。
二、耳和听觉
(一)耳的结构
外耳 耳廓
外耳道
鼓膜
耳 中耳 鼓室(咽鼓管)
听小骨
半规管
内耳 前庭
耳蜗
(二)听觉的形成
外耳道 振动 神经冲动 传导
声波 鼓膜 听小骨 耳蜗 位听神经
听觉中枢 形成听觉
(三)耳的卫生保健
1、保护好外耳道和鼓膜。
2、遇巨大声响要迅速张口,使咽鼓管张开。
3、预防中耳炎。
4、预防外耳道疖。
………………………………
点击下载浏览全部
教案全集.rar">点击下载此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