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省普通高中生物学科课程设置与课堂教学实施建议(试行)
生物学科课程设置与课堂教学实施建议
(试行)
第一部分 课程设置
高中生物课程分为必修和选修两个部分。必修部分包括“分子与细胞”“遗传与进化” “稳态与环境”3个模块;选修部分有“生物技术实践”“生物科学与社会”和“现代生物科技专题”3个模块。
根据我省目前生物教师数量不足和受每周课时总数限制的实际情况,建议高中一年级开设生物课,每学年完成2个模块的教学。建议必修课每周安排2课时。有条件的学校,尽可能多地开设生物选修课,建议选修课每周安排2课时。结合我省高考实际情况,选修课内容限定在选修1和选修3之中,此选修内容为高考考试内容。具体选修内容限定如下:
选修1:生物技术实践
4.1 微生物的利用
进行微生物的分离和培养。
研究培养基对微生物的选择作用
探讨微生物的利用
尝试利用微生物进行发酵来生产特定的产物
4.2 酶的应用
尝试利用酶活力测定的一般原理和方法。
4.3 生物技术在食品加工中的应用
运用发酵食品加工的基本方法。
4.4 生物技术在其他方面的应用
尝试植物的组织培养。
选修2:现代生物科技专题
6.1 基因工程(全部内容)
6.
6.3 胚胎工程(全部内容)
第二部分 课堂教学实施的建议
一、树立新的课程理念,要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标准》是教材编写和考试命题的依据,教材则是课程标准的具体体现。在实际操作中,要明确《标准》中有关知识的具体要求,做到“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要大胆取舍,充分利用本地区具有特色的丰富课程资源,创造性地完成新课程教学任务。
新课程教材与原教材相比,已不再强调知识的系统性和完整性,而是强调对学生素质和能力的培养与提高。教材是对《标准》的一次再创造、再组织。不同版本的教材具有不同的编写体例、切入视角、呈现方式、内容选择及图像系统。不同地区经济发展、自然条件、文化传统有很大差异,在教材选用上,要充分考虑本地区的教育发展水平、学生身心发展水平及特殊发展需要。
二、要实现教师角色的转换和教学行为的转变。课堂教学是实施新课程的主阵地,是培养学生获得生物科学基础知识、养成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发展学生各种能力的主阵地。课堂教学直接关系着学生学习成绩的提高,影响着学生各种能力的发展,必须切实做好教师角色的转换和教学行为的转变,以新的课堂教学组织形式,创造性地实施新课程课堂教学。新课程理念下,教师是学生学习过程的组织者、参与者和服务者。整个课堂是教师“搭建一个平台,让学生充分展示自己”,课堂教学要体现以下原则:
师生平等原则
师生互动原则
方式多样性原则
科学探究原则
三、要进一步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新课程理念对学生学习方式的基本要求是“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在实际操作中,小组学习不失为一种较好的学习方式。在小组学习的过程中,要大胆放手让学生自己选定课题,设计实验方案,完成调查询访、资料搜集或完成探究实验,最后通过分析综合、推理论证、得出结论并表达交流。学生在热烈的小组讨论中,可以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根据自己的知识和经验,选择不同的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式,培养了发散思维的能力,又能在合作交流中各抒己见、相互学习、取长补短。通过表达交流,学生反思领悟,使逻辑思维和表达能力得到提升,进一步形成严谨的科学思维和求实的科学态度。
四、要搞好实验课教学
生物学是实验性科学,实验教学是生物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新教材中实验的分量比以往有所加大,这对教师使用新教材上好实验课的要求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1.学生实验课。课前对实验和研究方法进行预习,将有助于加深对课内实验的理解,有助于提高设计和完成简单实验的能力,有助于培养科学思维、科学态度、科学精神。在具体操作上,可将有关该实验的实验目的、材料、用具、程序、原理、注意事项等设计成问题串,让学生逐个问题讨论解决。这样,他们才能在实验过程中有所思考,才能真正锻炼并提高动手操作及实验分析能力。
2.探究实验课。教师首先要为学生创设一个自主探究的环境,然后在教师指导下将探究、实验、反思、总结有机结合起来,让学生像科学家那样经历一个“提出问题——作出假设——设计实验——进行实验——分析结果——得出结论——总结提高”的过程。此类课的设计思路如下 :
从实验原理出发设计探究性实验
模式:教师提出需要学生探究的问题→学生设计实验→实验验证→得出结论→填写报告。
从实验过程(步骤)出发设计研究性实验
模式:教师对实验步骤提出建议→学生选择比较实验→分析对比结果→得出结论→填写报告。
从允许学生故意出错的角度设计探究性实验
模式:教师针对教材中某些“不许”“不能”“注意”等内容提出质疑→ 要求学生解释为什么→学生实验→得出结论。
结合教材设计探究性的实验
模式:教材中的知识点→教师、学生提出质疑→学生课外实验→得出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