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卷Ⅱ生物学部分试题解析 2010年高考

减小字体 增大字体 作者:本站收集整理  来源:本站收集整理  发布时间:2010-11-06 10:54:55

一、选择题(本题共13小题。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下列关于高尔基体的叙述,错误的是( )

A.高尔基体膜具有流动性 

B.抗体从合成到分泌不经过高尔基体 

C.高尔基体膜主要有磷脂和蛋白质构成 

D.高尔基体具有对蛋白质进行加工的功能 

答案B 

【解析】抗体是机体受抗原刺激后产生的,并且能与该抗原发生特异性结合的具有免疫功能的球蛋白。化学的本质是球蛋白,其合成所需的细胞器有:核糖体、内质网、高尔基体和线粒体。 

2.下列关于免疫细胞的叙述,错误的是( ) 

A.效应T细胞可以释放淋巴因子 

B.T淋巴细胞可以产生多种抗体 

C.吞噬细胞和淋巴细胞均属于细胞免疫 

D.一个效应B淋巴细胞只能产生一种抗体 

答案B 

【解析】抗体是由效应B细胞产生并分泌的,效应T细胞释放可溶性免疫活性物质──淋巴因子,如白细胞介素、干扰素等。 

3.下列关于生态系统的叙述,错误的是( ) 

A.草原生态系统比农田生态系统的群落结构复杂 

B.环境条件分布不均匀是形成群落水平结构的原因之一 

C.我国南方热带雨林中分解者的代谢活动比北方森林中的弱 

D.植物可通过呼吸作用和光合作用参与生态系统的碳循环 

答案C 

【解析】南方热带雨林气温高、生物种类多、数量大,分解者代谢活动强,土壤中有机物不易积累,故南方热带雨林中的微生物的分解作用较北方森林中的代谢要旺盛的多。 

4.已知某环境条件下某种动物的AA和Aa个体全部存活,aa个体在出生前会全部死亡。现有该动物的一个大群体,只有AA、Aa两种基因型,其比例为1:2。假设每对 亲本只交配一次且成功受孕,均为单胎,在上述环境条件下,理论上该群体随机交配产生的第一代中AA和Aa的比例是 

A.1:1      B.1:2      C.2:1      D.3:1 

答案A 

【解析】由题意可知:AA和Aa的基因型频率分别为:AA:和Aa:。所以:A的基因频率为+=; a的基因频率为。 

故:子一代中AA的个体为 ;Aa的个体为 

即AA:Aa =  

5.下列叙述符合基因工程概念的是 

A.B淋巴细胞与肿瘤细胞融合,杂交瘤细胞中含有B淋巴细胞中的抗体基因 

B.将人的干扰素基因重组到质粒后导入大肠杆菌,获得能产生人干扰素的菌株 

C.用紫外线照射青霉菌,使其DNA发生改变,通过筛选获得青霉素高产菌株 

D.自然界中天然存在的噬菌体自行感染细菌后其DNA整合到细菌DNA上 

答案B 

【解析】基因工程是人为转基因的过程。A:属于动物细胞工程内容,C:属于人工诱变,D:自然状态下,基因重组。 

31、(10分) 

请回答下列问题 

(1)氮、磷、镁3种元素中,构成生命活动所需直接能源物质的元素是______     ,构成细胞膜的元素是 ______     。 

(2)缺镁时植物叶片发黄,其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 。 

(3)在提取叶绿体色素的过程中,研磨叶片时通常需加少量二氧化硅、碳酸钙及适量丙酮,二氧化硅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           _________; 

碳酸钙的作用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               _________      ; 

丙酮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    ___              ____________        。 

(4)光反应中能把光能转换成电能的叶绿素是少数处于特殊状态的______     。 

答案(1)氮、磷      氮、磷 

(2)镁是叶绿素的组成成分,缺镁导致叶绿素合成受阻 

(3)有组于磨碎植物细胞    防止研磨过程中叶绿体色素被破坏    色素的提取溶剂 

(4)叶绿素a 

【解析】 

(1)生命活动的直接能源物质是ATP,其组成元素是C、H、O、N、P,故此处应填氮、磷。细胞膜由磷脂和蛋白质构成,故此处应填氮、磷。 

(2)镁是叶绿素的组成元素,缺镁时植物合成叶绿素受阻,而叶片呈类胡萝卜素的颜色即黄色。

(3)在提取叶绿体色素的过程中,加入二氧化硅是为了研磨得充分;加入碳酸钙是为了防止在研磨时叶绿体中的色素受到破坏;加入丙酮是为了将叶绿体中的色素溶解在有机溶剂丙酮中便于提取叶绿体中的色素。 

(4)光反应过程中将光能转变为电能的是少数特殊状态的叶绿素a 。 

32、(9分) 

请回答 

(1)葡萄糖由肠腔进入小肠上皮细胞需要______     蛋白的协助并消耗能量,小肠上皮细胞对葡萄糖的吸收属于______     的过程。 

(2)小肠上皮细胞中的葡萄糖浓度比血液中的高,葡萄糖由上皮细胞进入血液,驱动该转运过程的动力来自______     (葡萄糖浓度差、ATP的分解)。 

(3)正常人体的血糖含量为80~120mg/dl,机体长时间运动时,血糖不断被消耗,此时胰岛细胞分泌的______     增加,该分泌物可促进机体内的______     分解,使血糖含量维持在正常水平。 

(4)当血糖浓度高于180mg/dl 时,部分葡萄糖随尿液排出体外。该过程影响肾脏对水的重吸收从而导致_____     增多,此时收集尿液并加入班氏试剂,经加热后尿液颜色呈______     。[来源:Zxxk.Com] 

(5)当体内 血糖浓度降至50mg/dl 时,人会感觉头昏,其原因是_____       。 

答案(1)载体  主动运输 

(2)葡萄糖浓度差 

(3)胰高血糖素  肝糖原 

(4)尿量   砖红色 

(5)脑组织活动所需的能量主要来自血液中葡萄糖的氧化分解,较低的血糖含量不能满足脑组织活动对能量的需要 

【解析】 

(1)葡萄糖进入小肠上皮细胞的过程是主动运输,需要载体蛋白的协助并耗能。 

(2)葡萄糖从小肠上皮细胞进入血液的过程是协助扩散,需要载体蛋白的协助不耗能。故其动力来自浓度差 

(3)正常人长时间运动血糖含量会降低,此时胰高血糖素含量会升高,其作用是促进肝糖元的分解以维持血糖平衡。 

(4)葡萄糖随尿排出体外时,肾脏对水的重吸收降低,会使尿量增加。这时在尿中加入班氏试剂,加热后会产生氧化亚铜的砖红色沉淀 

(5)由于脑组织所需的能量主要来自于葡萄糖的氧化分解,但是脑组织含糖元极少,当血糖含量降低至50mg/dl时,脑组织就会得不到足够的能量供应而发生功能障碍出现头昏等症状。 

33、(11分) 

人类白化病是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某患者家系的系谱图如图甲。已知某种方法能够使正常基因A显示一个条带,白化基因a则显示为位置不同的另一个条带。用该方法对上述家系中的每个个体进行分析,条带的有无及其位置表示为图乙。根据上述实验结果,回答下列问题: 

(1)条带1代表______     基因。个体2~5的基因型分别是______    

______     、______     和______    。 

(2)已知系谱图和图乙的实验结果都是正确的,根据遗传定律分析图甲和图乙,发现该家系中有一个体的条带表现与其父母的不符,该个体与其父母的编号分别是______     、______     和______    ,产生这种结果的原因是______               。 

(3)仅根据图乙给出的个体基因型的信 息,若不考虑突变因素,则个体9与一个家系外的白化病患者结婚,生出一个白 化病子女的概率为______    ,其原因是______11            。 

答案(1)A    Aa    AA    AA    aa 

(2)10   3   4   基因发生了突变 

(3)0   个体9的基因型是AA,不可能是aa个体 

【解析】

由遗传图谱分析结合题意可知:1、2、5的表现型可得基因型分别为Aa、Aa、aa

(1)所以条带1应该代表基因A 条带2应该代表基因a 。2-5的基因型分别为:Aa、AA、AA、aa

(2)由图乙可知,3和4 的基因型为AA、AA,其子代10应为AA,但从图乙可得10为Aa,所以10个体与父母3、4不符,是由于基因突变的结果。 

(3)由图乙可知9的基因型为AA,所以其与任何人结婚所生的孩子都是正常的其患病的概率为0 

34、(12分)某种细菌体内某氨基酸(X)的生物合成途径如图: 

 

这种细菌的野生型能在基本培养基(满足野生型细菌生长的简单培养基)上生长,而由该种细菌野生型得到的两种突变型(甲、乙)都不能在基本培养基上生长; 在基本培养基上若添加中间产物2,则甲、乙都能生长;若添加中间产物1,则乙能生长而甲不能生长。在基本培养基上添加少量的X,甲能积累中间产物1,而乙不能 积累。请回答: 

(1)根据上述资料推论:甲中酶______     的功能丧失;乙中酶______    的功能丧失,甲和乙中酶______    的功能正常。由野生型产生甲、乙这两种突变型的原因是野生型的______    (同一、不同)菌体中的不同______    发生了突变,从而导致不同酶的功能丧失。如果想在基本培养基上添加 少量的X来生产中间产物1,则应选用_     (野生型、甲、乙)。 

(2)将甲、乙混合接种于基本培养基上能长出少量菌落,再将这些菌落单个挑出分别接种在基本培养基上都不能生长。上述混合培养时乙首先形成菌落,其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        。 

(3)在发酵过程中,菌体中X含量过高时,其合成速度下降。若要保持其合成速率,可采取的措施是改变菌体细胞膜的______     ,使X排出菌体外。 

答案(1)b    a    c   不同    基因    甲 

(2)甲产生的中间产物1供给乙,使乙能够合成X ,保证自身生长产生菌落 

(3)通透性 

【解析】 

(1)由题干“而甲不能生长”,可知乙酶a功能丧失,甲中酶b功能丧失。产生甲、乙两种突变的原因是野生型的不同菌体的不同基因发生了突变。因为“在基本培养基上添加少量的X ,甲能积累中间产物1”,所以要想生产中间产物1,应该选用甲。 

(2)由题干“若添加中间产物1乙能生长”,而“甲能积累中间产物1”,所以将甲、乙混合培养时甲产生的中间产物1能使乙合成X,使乙首先形成菌落。 

(3)在发酵过程中,可以采取一定的技术手段改变细胞膜的通透性,使X排出细胞外。

Tags:

作者:本站收集整理
  • 好的评价 如果您觉得此文章好,就请您
      0%(0)
  • 差的评价 如果您觉得此文章差,就请您
      0%(0)

文章评论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评论摘要(共 0 条,得分 0 分,平均 0 分) 查看完整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