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章 从水之旅谈起《物态变化中的吸热过程》
第十一章 从水之旅谈起
第二节 物态变化中的吸热过程
鱼泉中学 秦建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认识熔化、汽化、升华是吸热过程。
2、能用分子动理论初步解释熔化、汽化、升华吸热。
3、比较升华与蒸腾,了解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和蒸发致冷现象。
4、初步学习用温度——时间图象分析海波、石蜡的熔化过程。
过程与方法:
1、经历由实验数据作出物理图象的过程。
2、结合生活中湿衣服变干,分析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2、体验生活与物理的联系,增强学习兴趣。
【教学重点】
探究海波、石蜡的熔化过程。
【教学难点】
用分子动理论解释物态变化过程。
【教学准备】
铁架台、石棉网、烧杯、大试管、温度计、酒精灯、水、海波、石蜡、火柴。
【教学方法】
实验探究、讨论、讲授。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回顾分子动理论的内容。
2、引导学生回顾固体、液体、气体的分子结构特点。
3、引入谈话: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水存在三种状态,并且在一定条件下会发生相互转化。冰在熔化过程中要吸热,但温度不变。那么其他固体与冰的熔化过程是否一样呢?现在我们一起来探究。
二、熔化与吸热
1、实验探究:
将学生分两组,采用图11—9的装置分别加热海波和石蜡(课前将其粉碎),每隔30S记录一次温度,当出现部分液体后,停止加热,观察熔化是否继续,然后再继续加热,直到完全熔化后再加热2min后停止。
注意:
①烧杯内挂一支温度计测水温,控制酒精灯火焰,使水温缓慢上升。且只比海波温度高约
②加热过程中,用小钢丝不断搅拌海波,直到全部熔化。
③固体量不宜太少。
2、讨论:海波熔化过程中,停止加热后,海波是否继续熔化?石蜡
这说明了什么?
小结:固体熔化过程中要吸热。
3、绘制海波、石蜡的温度随时间变化图象。
讨论:海波与石蜡的熔化过程相同吗?有什么不同?
上节课我们知道了固体分晶体和半晶体,那么它们属于哪类?为什么?
4、引导学生分析海波、石蜡的熔化图象表示的物理含义。
5、用分子动理论解释晶体熔化吸热,温度不变。
要点:
①、晶体分子排列规则,分子间作用力大,每个分子在其平衡位置做无规则振动。
②、晶体被加热,温度升高,分子振动加剧,分子间作用力减小。
③、温度达到熔点,部分分子变得可以“自由游动”。
所以:晶体熔化时,所吸的热都用来减小分子间的作用力,不能使温度升高。
6、生活中的运用:
①夏天吃冰棍解暑。
②下雪不冷化雪冷。
三、汽化与吸热
1、沸腾吸热
从第一节水的沸腾实验同学们知道,水在沸腾过程中,需要不断加热,但温度不变,若停止加热,沸腾停止。那么为什么沸腾过程中吸热温度却不变呢?阅读教材了解。
2、蒸发吸热
① 讨论:生活中哪些现象是蒸发?能用眼睛看到吗?你是根据什么现象判断的?
② 实验一:将酒精擦在手背上,让学生说出感受。
实验二:出示两支温度计,让学生观察示数,然后在其中一支玻璃泡上擦些酒精,让学生观察比较两支温度计示数的变化。
讨论:刚才的两次实验说明了什么?(蒸发吸热,有致冷作用,可使物体温度降低。)这种现象在生活中有什么应用?
实验三:让学生用扇子对温度计玻璃泡扇风,观察温度计示数是否变化。
讨论:扇风既然不能降温,那为什么夏天扇扇子感到凉爽?
③ 讨论: 湿衣服怎样晒才干得快?总结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在生活中有哪些应用?(①晒粮食 ②地膜 ③开水烫嘴用嘴吹)
④ 比较蒸发与沸腾的异同。
相同点:都是汽化、都要吸热
不同点:发生部位、发生温度、剧烈程度、有无气泡
四、 升华与吸热
1、碘的升华实验:将少许碘放入烧瓶,让学生观察状态,然后用酒精灯微微加热,观察发生的现象,停止加热继续观察发生的现象。
2、讲述:象这种物质由固态直接变为气态的现象称为升华。从分子动理论看,就是固体吸热,分子直接挣脱周围分子引力而飞出去成为气体分子。它是吸热过程。
3、生活中的升华现象
①衣柜中防蛀的卫生球过一段时间后变小或消失
②冬天,冰冻的湿衣服变干
③日光灯用久了两端变黑
4、升华吸热的应用
①干冰制造舞台效果 ②人工降雨
五、小结:物态变化中的熔化,汽化,升华过程都需要吸热。用以减小或挣脱分子间的束缚。
六、作业:
1、教材P12 作业题 1、2、3题
2、补充:
①“油汤不冒气,烫死哈女婿”,主要是: 。
②在室内将一支温度计从装有酒精的瓶中取出,它的示数将
A.上升 B.下降 C.先下降后上升 D.先上升后下降
③下列现象属于升华的是
A.洒在地上的水很快干了 B.江面上形成大雾
C.水在慢慢结冰 D.灯泡用久了,灯丝会变细
【板书设计】
第二节 物态变化中的吸热过程
一、熔化与吸热
熔化吸热,温度不变。
二、汽化与吸热
汽化 都吸热
蒸发:任何温度,表面,缓慢,无气泡
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温度,表面积,空气流速
三、升华与吸热
升华吸热:人工降雨
【教学反思】教师课后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