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历史九年级上册课本答案(北师大版)
第15课 决定美利坚命运的内战
想一想 提示:在这句话里,林肯认为让群众了解南北战争联邦政府的正义性和南方黑人奴隶制的不合理性,有助于全国上下一道来克服困难。这说明林肯已经认识到了群众的力量,认为依靠群众可以克服这一切困难。作为一个资产阶级政治家.能够认识到这一点是难能可贵的。
材料阅读 提示:白人废奴主义者从基督教的仁爱思想和资产阶级的天赋人权、自由平等的角度出发,认识到了黑人奴隶制的不合理性。从更深层次的角度来说,他们要求废除黑人奴隶制主要是为了维护资本主义制度的本身。资本主义制度以雇佣劳动制度为其主要特征,而黑人奴隶制否定了雇佣劳动制,实际上也就否定了资本主义制度的本身。而且资本主义的发展也需要更多的自由劳动力,废除黑人奴隶制可以解放和发展资本主义生产力。另外,白人也认识到与其让黑人奴隶通过暴动的方式自下而上地来解放自己,还不如事先自上而下地来通过废除奴隶制的方式来解放黑人奴隶。基于上述原因,他们要求废除黑人奴隶制度。
自我测评
双方 比较 |
北 方 |
南 方 |
实力对比 |
22个州,共2100万人,工业产量占全国90%。 |
11个州仅900万人,其中还有400万黑人奴隶,工商业不发达。 |
人心向背 |
为维护联邦的统一和废除黑人奴隶制而战,具有正义性。林肯政府又颁布了《宅地法》和《解放黑人奴隶宣言》,更赢得了广大群众的支持。 |
叛乱是为了维护落后的奴隶制 度,同时叛乱又破坏了联邦的 统一,因而失道寡助。 |
第1 6课 武士领导的社会变革
比一比 提示:相同点:社会生产力和商品经济都有所发展,国内都面临着严重阶级矛盾,都面临着沦为殖民地的危险。不同点:日本的资本主义发展的水平高于中国,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先天不足,后天畸形;日本的封建势力相对薄弱,统治阶级内部的斗争和分化日益激烈,而中国守旧势力非常强大。
想一想 提示:明治时期的改革派指倒幕派,他们掌握实权,得到人民的拥护,得到部分大名支持,建立倒幕基地,武装推翻幕府。戊戌变法时期的改革派指维新派,他们依靠没有实权的皇帝,不敢发动群众,维新派仅以有资产阶级倾向的士大夫知识分子为核心。没有基地,也无兵权,财权。
每课一得 提示:天皇是日本国家的象征。没有实际政治权力。通过阅读补充材料,开阔学生的视野。
自我测评 提示:政治方面。废藩置县,加强中央政权;废除封建身份制度,取消武士特权。
经济方面。鼓励发展近代工业;改革土地制度,允许土地私有和买卖;实行地税改革,统一征收地税。
军事方面。实行征兵制,建立“皇军”;建立警察制度,维护国家治安。
文化方面。实行“文明开化”,实行强制性义务教育。
第1 7课 电气时代的来临
想一想 提示:19世纪下半期,世界上主要资本主义国家政治制度逐渐趋于完善.资本主义的统治得到巩固和加强。政治上的稳定带来了经济繁荣.使人们有条件潜心研究科学,发展生产。自然科学的新突破,为资本主义发展所要求的新技术革命准备了条件。
算一算 提示:我国人民是从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即改革开放后开始大规模使用电器的,我国比西方国家在电气化时代方面落后了四五十年。我国电气化工程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由于长期处在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在薪中国成立前的漫长岁月中,我国电力工业的发展曲折缓慢,电气化的进展大大落后于一些工业发达国家。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电力工业取得了举世瞩目的重大成就;从1996年下半年起,全国电力供需基本平衡,结束了持续20多年全国性缺电的局面,基本上满足了国民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括水平提高对电力的需求。
每课一得 在人类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进程中,先进生产力取代落后生产力,都是由科学技术的进步或突破引起的。近代以来,科学技术在推动生产力发展方面发挥的巨大作用更加明显,先后经历了三次重大的历史性突破。
第一次是18世纪60年代从英国开始的科技革命。这次科技革命导致了以蒸汽机和自动纺织机为代表的工业革命,开始了从工场手工业到机器大生产的变革,极大地提高了社会生产力。世界从此掀开了新的一页,生产成为世界的生产,市场成为世界的市场,历史成为世界的历史。
第二次是19世纪70年代开始的科技革命。电力的广泛应用,电机的广泛使用以及电讯业的迅速发展,使工业与电气化结合在一起,极大地解放了生产力,促进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第三次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开始的新科技革命。原子能技术、计算机技术和航天技术的突破性发展,推动社会生产力取得了前所未有的进步。因此,哪一个国家抓住了科技革命提供的历史机遇,哪一个国家的生产力就获得大发展;哪一个国家错过了科技革命提供的发展机遇,哪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就大大落后于时代潮流。所以,科学技术始终是先进生产力的集中体现和主要标志。在当今世界,科技进步日新月异。以信息科技与生命科技为代表的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知识经济迅速兴起,以知识创新、技术创新、人才和高新技术产业为核心的综合国力竞争日益激烈。这些重大而深刻的变化,给世界生产力和人类社会经济的发展带来了极大的推动。
材料阅读 提示:对一件具体的客观事物,出于好奇心、求知欲和必要性而开始尝试认识的初级阶级,以直接感性的印象归纳为主,伴随由此得出的推测或假设。比如人类最初对“电”的认识,就是从天空的“闪电”获得,知道它是一种会发光发热、伴随有声响、可以杀人毁树的力量,但是不知道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因此才产生了“雷公、电母”之类的神话或传说。更有甚者还利用“天打雷劈”这种其实并不正确的认识,来威慑、阻吓不道德行为。但是,随着各种自然科学知识的积累和自然科学的深入发展,以及实验手段的不断进步,人们终于知道,“电”是带正电的质子和带负电的电子相互中和过程中产生的能量,天空中出现的“闪电雷鸣”就是带有不同电荷的云层之间“放电”的结果。后来还发现某些化学反应以及磁场切割异体的运动也会产生电,并且掌握了一定的规律。后来,人们利用这些规律,人工制造出电池或发电机等产品。这就进入了“知其所以然”的理性认识阶段。在这个阶段,我们已经从物质表面现象的认识,进入到内在本质的了解,可以开始主动、有目的地创造、控制并利用这些现象。比如掌握了电磁转换原理,可以既制造出发电机,又制造出电动机。知道了电能生热、热能发光,就发明了电灯。更因为懂得了电可以致人于死的原理,而舍弃“天打雷劈”的荒谬观点,发明了由法律控制、惩罚恶人、伸张正义的“电椅”。最后,科学家通过大量的实验研究和交叉学科的综合归纳,更全面深刻地掌握了有关“电”本身的知识和规律,掌握了许多相关现象之间相互作用、影响的规律。从而获得在更高的抽象层次上运筹帷幄的能力,可以开始根据需要设计创造各种过去不存在的电路、电器,预测其未来的发展。这时就进入了“知其所未然”、可以“随心所欲” (不能以世俗想怎么做就怎么做的“任意妄为”来解释)的飞跃阶段。这早已是自然科学发展的必然规律和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