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二、三 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第七课 伟大的抗日战争.doc
【重难点讲解】
1.认识抗日战争时期的两个战场(见下表)
|
敌后战场(共) |
正面战场(国) |
抗战路线 |
全面抗战路线,依靠全民族一切力量 |
片面抗战路线,单纯地依靠政府和军队 |
领导阶级 |
中共为代表的无产阶级 |
蒋介石为代表的大地主大资产阶级 |
依靠力量 |
全国人民 |
国民政府和军队,依靠英美 |
阶级利益 |
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 |
国民党阶级利益 |
作战方式 |
游击战,有条件下的运动战 |
大兵团的会战,阵地战 |
战略地位 |
相持阶段起主导作用,逐渐上升为抗战的主战场 |
防御阶段起主导作用,是这一时期的抗战主战场 |
抗战结果 |
抗日力量不断壮大,成为抗战后期的主要力量 |
丧师失地,挫伤人民抗日积极性 |
抗战前途 |
抗战胜利后,建立无产阶级领导的,以人民大众为主体的联合政府 |
胜利后中国仍然是一党专政,继续停留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状态中 |
相互关系 |
两个战场的关系实际是国共两党携手合作关系的一部分,它们互相依存,同仇敌忾 |
● 典型例题1:
电视剧《亮剑》成功塑造了八路军独立团团长李云龙和国民党晋绥军某部团长楚云飞的形象。你认为出现该情景的原因是:①国共两党的阶级立场相同;②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③国共两党坚持的抗战路线基本一致;④中日民族矛盾成为当时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 ( )
A.①② B.③④ C.②④ D.①③
● 典型例题2:
1940年,周恩来在重庆与当时的棋王谢侠逊对弈时一语双关地说:“明人重炮,清人重马,我们应该重兵卒。”周恩来的话实质上反映了 ( )
A.周恩来深谙历史知识 B.中共放弃中原从而扭转抗战局面
C.中共决心依靠军队士兵抗战 D.中共依靠群众实行全面抗战路线
2.抗日战争的特点、胜利原因及历史意义
(1)特点:
①民族性。即全民族抗战,这是一次全民族有组织的自卫战争,是以国共合作为基础,包括全国各阶级、各民族的一场民族战争。
②双重性:既是一场反法西斯战争,又是一场民族解放战争。
③两个战场、两条抗战路线并存,相互配合,相互依存,贯穿抗战始终。
④以弱胜强:这是中国人民近百年来第一次取得反帝斗争的完全胜利。
⑤持久性:是所有法西斯战场中开始最早、结束最晚的战场。
(2)胜利原因:
中国方面(内因):①抗战性质:正义性、进步性;②中国地大物博,人多兵多,能够支持长久战争;③在国共合作的基础上实现了全民族抗战(根本原因);④正确的作战方针:持久战。
国际方面(外因):得到了广大华侨和世界反法西斯同盟的大力支持、援助。
(3)历史意义:①抗日战争是中国近代史上最伟大的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是中国人民反对帝国主义侵略第一次取得了完全胜利;②中华民族团结一致,共御外敌,洗雪了鸦片战争以来的民族耻辱,捍卫了民族尊严,并为民主革命在全国的胜利奠定了基础;③中国的抗日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做出了巨大贡献,中国的国际地位提高。
● 典型例题3:
1945年日本投降后,重庆一家报纸以“日本无条件投降”为谜面,要求打一个中国古代历史人物,当时谜底有两个:屈原(原子弹),苏(苏联)武。今人又加了两个:蒋干(蒋介石领导的国民政府)、共工(共产党或国共合作) 依照唯物史观来看,谜底应该选择 ( )
A.屈原 B.苏武 C.蒋干 D.共工
………………………………【全文请点击下载word压缩文档】点击下载此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