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版高一年级《百家争鸣》内容的教学设计

减小字体 增大字体 作者:本站收集整理  来源:本站收集整理  发布时间:2009-08-07 19:22:18

【设计思想】

以感受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和先代哲人的智慧为主题,重视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关注学生的心理体验、情感震撼、内心选择和精神升华,充分尊重学生体验与感受的权利,正视学生心理与情感体验的差异,适时、适度地发挥教师的示范、熏陶、引导和启迪的作用。

教学上,教师采取多种方法和途径,设计恰当的学习活动,针对学习内容选择不同的学习方式。在教学过程中,从学生实际出发营造教学情境、设计教学问题从而激发学生探究、解决问题的积极性;同时注意师生互动方式,不仅是形式上的互动更是师生之间在情感和思维上的双向互动。

在课的结构上,分儒家学派、道家学派、法家学派、墨家学派、百家争鸣的原因、百家争鸣的影响和课后探究等七块来进行处理。

【教材分析】

中国两千多年以前出现的以儒、墨、道、法等四派为代表的诸子百家在相互辩难中形成的“百家争鸣”,不仅对中国传统文化产生了深刻的影响,而且对后世中国人的心理、观念、习惯、行为方式产生了巨大影响,成了汉民族的文化传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教材在这方面的结构安排上存在着一定的缺陷,几乎只是在介绍各派学说的观点,而没有能够很好体现地“争鸣”这一内容。另外,关于百家争鸣的原因和意义,教材中并没有涉及到这一块的内容,这就要求教师要在教学的过程中深入地挖掘这方面的内容;进而体现整节课的思想深度。

【学情分析】

本课的授课对象是高一学生。关于百家争鸣的有关内容,一方面学生在初中的时候已经有了一定基础,另一方面语文课本中也有一些先秦诸子散文的相关内容。但是,由于年代的久远,学生对这节课的内容仍旧是感到比较生疏,尤其是关于先秦诸子思想中的一些哲学名词。因此,在讲授时要顾及学生基础知识的情况,用相对比较通俗的方式来呈现教学内容。另外,由于本节课的时代离学生比较远;因此,采用什么样的方式拉近与学生的距离并让学生深入其中来感受先代哲人的智慧成了一个必须要考虑的问题。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知道儒家、道家、墨家、法家等诸子百家的代表人物及主要观点;了解孔子、孟子与荀子对儒家思想形成和发展的重要贡献;认识百家争鸣形成的重要意义。

2.过程与方法:

观看孔子教授学生的动画片,了解孔子的基本思想和人生观点。通过相关的寓言和成语故事来了解道家、法家和墨家的主要观点,以增强学生对古人智慧的感性认识。通过设置情景,小组讨论来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诸子百家为人类思想宝库所作出的卓越贡献和先代哲人关于做人、处世和立国的智慧,体会人类优秀思想对后世惠泽千年的影响。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春秋战国时期儒家、道家、法家、墨家四家学派代表人物及主要观点。

教学难点:如何认识和理解百家争鸣在当时与后世的意义和影响。

教学策略与手段

    本课主要多媒体辅助教学的手段,结合教师讲述法,师生谈话法和讨论法相结合的方式来进行教学。

【课前准备】

    学生课前自主预习;多媒体辅助课件;百家讲坛视频(于丹《论语》心得)。

【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中国古代历史上有一本书,有人说只要读懂这本书的半部就可以达到治国、平天下的目的了。那么这是一本什么书呢?(学生回答,教师展示《论语》小册子)这就是中国历史上享有“半部《论语》治天下和半部《论语》打天下”盛誉的《论语》。那么这样一个充满着智慧的智慧之书诞生在怎样的一个时代呢?(在背景音乐中教师朗读)

公元前八世纪至公元前三世纪是中国的春秋战国时代,这是一个战争伴随着变革,动荡伴随着创新的时代。在这个充满变革气息的时代里,出现了一批杰出的思想家,他们纷纷著书立说、开馆讲学,向当时的统治者推销自己的治国理念。从而形成了中国历史上著名的“百家争鸣”。

(设计意图:通过教师描述和实物的展示的方式引起学生注意;激发学生兴趣,渲染气氛并让学生感知百家争鸣的时代背景,使学生的神入历史。)

过渡:在这个过程当中,产生了一系列的学派和伟大的思想家,首先我们来看这样一位历史人物。

一、儒家学派

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论语·为政》

提问:这个是哪位历史人物对自己的一生进行的一个总结呢?

学生回答,教师进一步指出:这个人孔子,他是我国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和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作为一位伟大的教育家,孔子给我们留下了丰厚的教育思想,比如因材施教、有教无类等等。那么孔子是怎么样来教授学生的呢?

(设计意图:设置悬念,通过孔子在不同阶段的人生轨迹,让学生更明确直观地了解孔子其人。)

[播放]百家讲坛于丹《论语》讲座中的一段视频资料。

    提问:同学想想看,孔子三位弟子的理想当中有什么共同的地方?

学生回答,教师进一步总结如下:

是的,他们都非常重视“礼仪”。“礼”是孔子思想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如果同学们看得足够仔细的话,还会发现,孔子三位弟子的理想是越来越接近人生的起点的。但是,这个时候还有一位弟子没有表态,这就是曾点。曾点上来后从容地开始了他的描述:

“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

                                                ——《论语·先进》

教师带领学生感受其意境并提问:曾点的理想当中蕴涵的是一种怎样的人生境界?

(设计意图:通过动画的形式,创设情境,拉近与学生的距离,让学生直观地感知孔子教授学生的智慧。通过曾子理想的论述,让学生感知古人的心灵修养和智慧。)

学生回答,教师做如下总结:

曾点的话里面强调的是一种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这种行为是发自内心的,孔子强调大的理想首先要从做人开始,注重自己的内心修养,这就是孔子思想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仁”。在一万多字的《论语》中,“仁”出现的次数达105次之多。那么什么是“仁”呢?

子曰:克己复礼为仁。

子曰:仁者爱人。

子曰:能行五者于天下,为仁矣。曰:恭、宽、信、敏、惠。

                                          ——《论语》

提问:这些关于“仁”的言论当中哪一个最能代表孔子“仁”的思想?

学生回答,教师总结如下:

仁者爱人,只要我们在观念上有一点爱心的存在,去爱别人,就是仁爱的道理。那么怎么实践“仁”呢?孔子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仁”其实是一个人的内在修养。那么,与“仁”相对应的“礼”又指的是什么呢?

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子曰:礼云礼云,玉帛云乎哉!

子曰:不学礼,无以立。

                ——《论语》

提问:从上面的材料中我们可以看出,“礼”强调的其实是什么?

学生回答,教师总结:孔子这里的“礼”强调的其实就是一种外在的规范。对于一个人来说,“仁”与“礼”是不可分割的,“仁”是一种内在的修养,而“礼”则是一种外在的规范。

(设计意图:通过对孔子“仁”与“礼”的思想的探讨,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落实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做个符合儒者规范的谦谦君子。)

教师讲述“苛政猛于虎”的故事。

这件事情给了孔子以很大的刺激,进而在政治上要求统治者实行“德治”。孔子指出:

(屏幕显示材料及漫画)

“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论语·为政》

(设计意图:通过讲故事和漫画的方式,拉近历史与现实的联系,让学生更好地感知孔子的相关智慧,同时也有助于学生理解古人的相关智慧。)

孔子所创立的这一套学说,被称为儒家学说,孔子本人被后世称为“圣人”。在儒家的历史上还有一位“亚圣”,那么这个人又是谁呢?(学生回答:孟子)

孟子提出了:“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民本主义思想;并发展了孔子“德治”的思想,提出了“仁政”学说。

到了战国末期的时候,儒家又出现了另外一位大师级的人物。这个人就是?(学生回答:荀子)

荀子发展了孟子的民本主义思想,提出了:“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亦覆舟”的君舟民水的关系。在认识论上,荀子提出“天行有常”的观点,认为自然界的发展是有其客观规律的,进而提出了“制天命而用之”的思想。

(设计意图:通过师生对话的方式,引导学生理顺儒家发展的相关历史脉络。)

过渡:相传孔子在周游列国的的时候曾经问道于当时的一位著名的思想家,这位思想家就是中国古代的大哲学家?(学生回答:老子)

二、道家学派

老子是道家学派的创始人,他一生中唯一留下的一本著作叫做《道德经》。在这本五千多字的书当中,讲到“道”的地方有七十多处。老子说:“道可道,非常道。”老子认为道无法解释,所以老子在处世方法上主张“无为”。此外,在老子的思想中体系中,辩证法的思想也占有重要的地位。

(学生讲述塞翁失马的故事:)

听完这个故事,我们要知道生活当中一切都是相对的,有善就有恶,有高就有低,有好就有坏,有得就有失的道理。这就好像老子说的:“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设计意图:学生参与课堂讲解,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并体会会老子辩证法思想。)

后来的庄子继承了老子的思想。

教师讲解庄子妻死,庄子鼓盆而歌的故事)

提问:这个故事反映了庄子什么样的人生态度呢?

学生回答,教师做如下总结:

这反映出了庄子的一种无为逍遥的人生态度,同时也流露出了庄子思想中的虚无主义。庄子认为世界万物包括人的品性,看起来是千差万别,归根结底却又是一样的,是亦彼也,彼亦是也。这就是庄子的“齐物论”,这方面的典型例子就是庄周梦蝶的故事。

过渡:相传,在当时在宋代发生了这样一个故事,这个故事我们每个人都很熟悉,叫做“守株待兔”。

三、法家学派

这是记载在《韩非子》一书中的一则寓言故事。既然是一则寓言肯定是有寓意的,那么韩非子写这则寓言的寓意是什么呢?

师生共同探讨得出:

韩非子记载这则寓言故事的目的是用来讽刺那些不知变通的人。基于这样的理念,韩非子提出了这样的思想主张:

世异则事异,事异则备变。

以法为本,法不阿贵。

事在四方,要在中央;

圣人执要,四方来效。

           ——《韩非子》

从以上材料中得出,我们可以看出韩非子的哪些思想?

师生共同探讨得出:韩非子思想的核心是法、术、势三者的结合。倡导严刑峻法的思想。主张加强中央集权和强调“法治”。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所熟知的寓言故事来提炼历史人物的思想观点,使学生养成在日常生活中勤于观察和思考的习惯。通过对材料的解读,则有助于培养学生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

过渡:韩非子是当时韩国的贵族。在春秋战国那个特殊的年代还存在着这样一个阶层,他们衣食简单、生活简朴,学习大禹刻苦俭朴的精神,这个派别就是墨家。

四、墨家学派

墨家学派的创始人是墨子,墨子特别强调劳动在社会社活中的作用,提出了“兼爱”“非攻”的主张。除此之外,墨家还提出了哪些改进社会的主张

学生回答:尚贤、尚同、非乐、非命、节葬、节用

此外,墨家还身体力行,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去化解诸侯国之间的战争,比如著名的墨子救宋。

提问:以上是百家争鸣时期四个主要的思想流派,接下来我想请同学们一句话来概括他们的思想观点。

(学生回答,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情况做相应的引导并总结如下)

儒家:万世师表,仁政礼治

道家:无为之道,逍遥自然。

法家:与时俱进,治国以法。

墨家:身体力行,兼爱非攻。

过渡:当然,在春秋战国时期还出现了其他的一些派别,比如说兵家、小说家、名家、阴阳家等等,从而出现了中国思想史空前活跃的局面。那么中国为什么会在春秋战国时期出现思想如此活跃的局面呢?

五、百家争鸣产生的原因:

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如下:

政治上中国天下共主走向天下无主,遂有“春秋五霸”和“战国七雄”,为夺取霸主地位,各诸侯国盛行养士之风。此外,私人讲学的兴起所导致的学术下移也为思想的启蒙和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条件,从而产生了我们中国历史著名的百家争鸣。

过渡:百家争鸣对中国后来的历史也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无论是在当时还是在后世都是这样。

六、百家争鸣的影响:

对于当时的影响,通过师生互动对话的形式探讨得出:

在这个时期产生了一大批思想家,形成了中国历史上群星璀璨的时代,促成了当时中国思想的解放和文化繁荣的局面。

对后世影响请同学们联系现实谈谈传统文化对我们现在的影响。

(学生根据自身的情况谈百家争鸣的影响)

通过同学们的讲述,我们不难发现诸子百家的思想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我们可以用“智慧精华,惠泽千年”这八字来形容;并奠定了中国后世两千多年精神文明的基础,对中国文化甚至东方文化有着深远的影响。可以说,没有当时的“百家争鸣”,中国后来的思想文化就不会五彩缤纷。

(设计意图:通过教师观察和学生发言,了解学生的学习效果,进而培养学生的主动学习和合作学习的能力。通过学生列举事例和教师提供的材料,让学生感受传统文化惠泽千年的影响。)

过渡:生活在今天的我们,每当我们现实中遇到难题的时候,我们往往会从那个时代中寻找解决现实问题的智慧灵感。

现在某校的水电浪费现象比较严重,水电部门通知,如果再超过一定的限度将停水停电。请从儒家、道家、法家、墨家等思想派别出发,分别给该校提出解决水电浪费问题的办法。

要求:把前后四个同学组成一个小组,同时选出一个组长,讨论时进行记录。在讨论后,请组长发言。讨论时要以问题为中心,在提出建议的同时,必须要说明理由。

(学生回答,教师总结)

通过同学们的回答我们不难看出我们的传统智慧精华是可以为我们后人所用的,也能够为我们解决现代的问题提供某种启示。

(设计意图:贯彻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课堂教学原则。在情景中激发学生探究问题、解决问题的欲望。同时通过分组讨论,给学生提供了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空间,有利于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而感受古人的智慧,也凸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课后探究:

现在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交通问题已经成为百姓日益关注的一个问题。怎样让斑马线成真正的保障线 ,请你根据诸子百家的思想给出相应的解决办法。

结束语:

百家争鸣的时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座文化高峰。先代哲人们的关于做人、处世和立国的一系列智慧早已深入人心,并成为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当我们回首历史时,发现,百家争鸣的地位不可超越,这些思想和智慧必将影响一代又一代中国人的思维。

板书设计

百家争鸣

儒家:万世师表,仁政礼治

道家:无为之道,逍遥自然。

法家:与时俱进,治国以法。

墨家:身体力行,兼爱非攻。

作业设计

1、美国出版的《名人年鉴手册》所列出的世界十大思想家中,孔子被排在第一位,与穆罕默德、耶酥和释迦牟尼一起,被称为缔造世界文化的“四圣哲”。孔子思想体系的核心是:①“仁”     ②“礼”    ③“为政以德”     ④“有教无类”

A. ①②③④        B.. ②③④      C. ①③④       D. ①②

2、“民多利器,国家滋昏;人多技巧,奇物滋起;法令滋彰,盗贼多有。”“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拱之。”“君无术,则弊于上;臣无法,则乱于下;此无一不可,皆帝王之具也。”这些观点所代表的学派依序是:

A. 道家—儒家—法家              B. 法家—儒家—道家

C. 道家—儒家—墨家              D. 儒家—墨家—法家

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史载,孟子问齐宣王说:“如果一个人把妻儿托朋友后远行,回来后发现妻儿在挨冻受饿,他该怎么办?”宣王答曰:“应当同他绝交。”孟子又问“如果管刑罚的官员不能管好自己的下级,又该怎么办?”宣王回答:“撤他的职!”孟子又问:“如果一个国家治理得很不好,那又该怎么办?”王顾左右而言他,不敢正面回答。

请回答:

1)孟子是哪个学派的代表人物,他的主要思想观点是什么?

2)结合所学知识和现实情况,谈谈这个学派在现代社会的价值所在。

问题研讨

1、在课堂实践中,如何运用已有的材料和资源在课堂上体现“争鸣”这个问题。

2、在教学的过程中如何使学生树立起学生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和智慧的兴趣,进而传承优秀的中华文化。

3、在中国日益现代化的今天,如何展现传统文化的现代价值。

参考资料

1、冯友兰:《中国哲学简史》,新世界出版社2004年版。

2、傅佩荣:《哲学与人生》,东方出版社2006年版。

3、周百鸣:《品味历史  品味教学——历史教学论文集》,杭州出版社2005年版。

4、朱汉国主编:《必修课教与学:历史(三)》,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5、于丹:《〈论语〉心得》,中华书局2006年版。

6、蔡志忠编绘:《孔子说:仁者的叮咛》,三联书店2000年版。

7、傅佩荣:《傅佩荣解读论语》,线装书局2006年版。

8、南怀瑾:《论语别裁》,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Tags:

作者:本站收集整理
  • 好的评价 如果您觉得此文章好,就请您
      0%(0)
  • 差的评价 如果您觉得此文章差,就请您
      0%(0)

文章评论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评论摘要(共 0 条,得分 0 分,平均 0 分) 查看完整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