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版高一年级《百家争鸣》的教学设计

减小字体 增大字体 作者:本站收集整理  来源:本站收集整理  发布时间:2009-08-07 19:11:42

一、设计理念

1、  亲近历史、理解历史、感悟历史。

2、  建构主义理论:学习是个体在已有的经验和知识的基础上建构新知。1已有经验和知识准备不足,往往导致新知建构的失败。2

二、教材分析

1、《课程标准》与《学科教学指导意见》的要求简析。

《课程标准》明确了本课与专题之间的关系:百家争鸣促进了儒家思想的发展。具体来说,儒家思想在争鸣中不断吸收各派精华而推动了自身的发展。《学科教学指导意见》以此为依据对教材的使用作出了更为明确的要求:

1)对与本课主题关系不太密切而且会增加学生负担的部分坚决删掉。教材中被删掉的知识点有“李悝变法”、“商鞅变法”、“墨家对认识论和逻辑学的贡献”等。

2)用“认识”和“了解”这些较为明确的词语来突出本课主题。

2、本课的地位和作用。儒家思想的创立和早期发展为儒家思想成为官方统治思想奠定了基础,因而在本专题学习中居于重要地位。儒家思想在吸收道家、法家思想的基础上不断发展、完善,这充分体现了思想文化发展的规律性:由低级到高级、多元发生、多元组合、相互交融、共同发展。对本课的学习对于整个文化史模块来说具有很强的指导意义。

3、本课内容与初中教材相关内容的区别和联系。

 

 

初中

高中

内容标准

知道孔子,了解“百家争鸣”的主要史实。

知道诸子百家,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重要意义;了解孔子、孟子和荀子等思想家以及儒家思想的形成。

知识要点

孔子、老子、孟子、庄子、墨子、韩非;百家争鸣的时代背景、影响和现实意义。

知道诸子百家代表人物及主要观点,认识百家争鸣形成的重要意义;了解孔子、孟子和荀子对儒家思想形成和发展的重要贡献。

[1] [2] [3] [4] [5] [6]  下一页

Tags:

作者:本站收集整理
  • 好的评价 如果您觉得此文章好,就请您
      0%(0)
  • 差的评价 如果您觉得此文章差,就请您
      0%(0)

文章评论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评论摘要(共 0 条,得分 0 分,平均 0 分) 查看完整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