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单元学案 岳麓版历史必修二全册教学案.doc
课前检测:上海是近代中国茶叶的一个外销中心,1884年,福建茶叶市场出现了茶叶收购价格与上海价格同步变动的情况。与这一现象直接相关的近代事业是:( )
A电报业B大众报业C铁路交通业D轮船航运业
课堂导学:1、比较两个政策。
|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
新经济政策 |
|||
背景 |
|
|
|||
特点 |
|
|
|||
内 容 |
农业 |
|
|
||
工业 |
|
|
|||
流通 |
|
|
|||
分配 |
|
|
|||
2、思考:新经济政策利用商品货币关系发展社会主义经济是是后退吗?为什么?
3、结合以下材料全面评价斯大林经济体制.
1)经过两个五年计划,到1940年,苏联的工业产值已经跃居欧洲第一位,世界第二位。用不到20年的时间,走完了西方资本主义国家过去用了50年到100年所走过的道路。
他接过的是一个扶木犁的穷国,他留下的是一个拥有核武器的强国。
评价:
2)苏联经济的巨大发展和它所采取的“计划”方式,引起西方世界的极大兴趣,西方人士纷纷前往苏联取经。一时间,“计划”成了最时髦的词。苏联“一五”计划之后,全球最大的移民国家——美国,也第一次出现向外移民的倾向,先后有10万美国人申请移居苏联。
评价:
时 间 |
粮食人均产量(公斤) |
肉类人均产量(公斤) |
1928~1929 |
470 |
35 |
1930~1932 |
460 |
20 ~ 25 |
1933~1937 |
440 ~ 450 |
15 ~ 20 |
1938~1940 |
420 ~ 430 |
25 |
评价:
4)苏联工业化开始时,农民不但要纳税,还得低价出售农产品和高价买进工业品的价格剪刀差,这样,资金便从农业流向工业。例如:1936年苏联政府从一个地区收购稞麦,每千克付给农民13卢布,而政府出售给面粉厂时,则作价93卢布。
评价:
课堂练习:1、列宁曾讲过:“我们用‘强攻’办法,即用最简单、迅速、直接的办法实行社会主义的生产和分配原则的尝试已告失败。”这里的尝试是指( )
A.十月革命B.斯大林模式C.新经济政策 D.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2、新经济政策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相比,主要“新”在( )
A、国家控制经济命脉 B、无产阶级掌握了国家政权
C、在一定限度内恢复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发展生产
D、建立起社会主义经济基础
3、美国学者在《俄罗斯史》中写道:“许多人认为,五年计划不过是斯大林的个人幻想,但在相对落后的国家要想实现工业化,五年计划或许不是唯一的,也不是最好的办法,但它却是一条有效的捷径。”对这句话的正确理解是( )
A.计划经济体制的产生与斯大林没有任何直接关系B.计划经济的做法在落后国家来说有一定的合理性C.计划经济是所有落后国家实现工业化的最佳途径
D.计划经济的做法对苏联工业化没有发挥过积极作用
4、20世纪30年代初,苏联领导人曾在一次演讲时候强调:“已经是布尔什维克自己成为专家的时候了。。。。。。技术决定一切。”这主要是着眼于( )
A推行战时共产主义B实施新经济政策C发展农业集体经济D进行工业化建设
5、某博物馆收藏的一份传单上写道:“彼得格勒城市及郊区的所有工人、水兵、赤卫队和铁路组织的会议。。。决定,派我们中间的优秀分子加入为饥饿的彼得格勒到农村征粮的队伍。”这一传单出现的历史背景应该是:( )
A政府的战争政策造成粮荒B新生的苏维埃政权面临困境
C农业集体化运动出现失误D德国法西斯大举入侵苏联
6、这是流行于苏联的一则笑话,某主妇到食品店买肉,“有肉卖吗?” “没有” 。“那牛奶呢?” “我们只管卖肉,过街那家店才没有牛奶卖。”这则笑话表明了( )
A.表明了苏联人特别喜欢吃肉喝牛奶B.说明了社会主义不能迅速发展生产力
C.讽刺了苏联日用物资短缺问题D.赞扬了苏联人特别有幽默感
课后练习:在俄国小农占了人口的绝大多数,我们必须迁就农民,必然以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这样农民才会得到鼓励。 ——列宁
请思考:列宁准备采取什么措施,这项措施的直接出发点和根本出发点分别是什么?………………………………【全文请点击下载word压缩文档】点击下载此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