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单元《俄国农奴制改革》教学设计

减小字体 增大字体 作者:本站收集整理  来源:本站收集整理  发布时间:2009-08-06 12:30:36

第七单元 俄国农奴制改革

  山东省嘉祥县第三中学  常攀登

【课标解读】

1. 简述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的历史背景。

1861年废除农奴制改革使俄国从农奴制社会逐步过渡到资本主之社会这是俄国历史上的一个重大转折点。19 世纪上半叶沙皇俄国仍然是一个以农奴制为基础的封建君主专制国家但资本主义因素在俄国社会内部连步发展起来大工厂逐渐代替手工工场机器生产逐渐代替手工操作自由雇佣劳动逐渐代替农奴劳动。农业中商品经济也有了很大的发展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日趋瓦解。农奴制的存在严重阻碍着国资本主义发展导致俄国大大落后于西欧诸国。直到1860俄国的农业人口还占全民的90%使用的农具几乎全是木犁。当时英国的生铁产量是俄国的15铁路里程是俄国的10倍。

18531856年的克里米亚战争中俄国与英法两国作战。相比之下俄国在各方面的落后更是暴露无遗。在这场战争中俄国人第一次见到了铁甲舰和更加先进的枪械在军需运输方面俄国没有象样的公路和运输工具。克里米亚战争的失败彻底暴露了农奴制的腐朽性加剧了农奴制的危机。农民起义风起云涌18561860俄国共爆发了近290次农民起义。正因为如此在内外交困形势下上台的亚山大二世才主动推进改革他认为与其等农民自下而上起来解放自己不如自上而下来解放农民

2. 概述二一九法令的主要内容认识其历史进步性和局限性。

1861年俄历219(公历33)山大二世正式批准了废除农奴制度的法令宣言。其主要内容如下

废除农奴制的法令由《关于脱离农奴依附关系的农民的一般法令17个文件组成。法令规定废除农奴制度农民有人身自由和一般公民权利,土地不能买卖和交换在全部土地归地主所有的前提下农民可以使用一定数量的份地但必须向地主交纳赎金(这种赎金大大超过了土地的实际价格)。农民在签赎买契约之前还要为地主服劳役或缴纳代役租。《地方法令》规当农民使用的份地超过法令规定的数额时或者分给农份地以后地主剩下的好地不到全部土地的1/3地主有权农民割地。为管理改革后的农民设置了地方贵族控制的村和乡村组织并建立了监督农民的连环保制度。

法令的颁布使农奴的人身得到解放挣脱了封建生产关的束缚为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大量自由劳动力收取的巨份地赎金为资本主义的发展积累了大量资金。

但改革并没有满足农民的土地要求从土地分配的情况看农民所得的份地不仅比原来耕种的要小还要缴纳高出地两三倍的赎金地主总是以各种手段向农民割地”。所以当农民真的解放以后实际上变得一贫如洗了。

在此之后 , 俄国还在政治机构、司法制度、征兵制度、财政教育等方面也进行了改革这些都属于资本主义性质

3.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对俄国近代化进程的影响。

1861改革尽管不如革命彻底、迅速但它毕竟是历史进步的物和表现。它是沙皇以国家名义实行的一次自上而下的改革,客观上为俄国资本主义发展提供了必需的自由劳动力、国内市场和,适应了俄国资本主义发展的要求,因此它是资产阶级性质的,是俄国从封建生产方式过渡到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转折点。

正是由于这种自上而下变革的不彻底性使得俄国政治、经济和思想文化等领域全面进入资本主义社会形态,并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保留了大量的封建残余其历史的消极影是不言而喻的。用牺牲农民利益来发展资本主义的方式然会给正在发展的资本主义造成不良影响造成了人民购买力降低,国内市场不能充分活跃起来和广大农民对改革的不满。加之这改革并没有触动沙皇专制制度尤其是农奴制度残余保留过于浓厚所以俄国还面临着民主革命的任务。

【知识整合】

一、俄国农奴制改革的历史背景

1.农奴制激起农民的不断反抗

17世纪中期俄国农奴制正式确立。18世纪以后俄国奴制得到强化。农奴承担繁重的劳役地租和赋税生活贫困不堪反抗斗争越来越多。

2.农奴制阻碍工业的发展

19世纪40年代俄国棉纺织业中出现机器工厂工业革扩展到俄国。但是在农奴制度下俄国既缺乏工业革命必需的自由劳动力也缺少工业更不能提供必要的国内市场,这一切使得俄国工业发展速度远远落后于其他西欧主要国家。农奴制成为阻碍俄国社会发展的主要障碍废除农奴制的呼声日益高涨。

3.新思潮的涌动

十二月党人起义的影响19世纪四五十年代俄国知识分子对国家现状和未来发展展开了激烈的争论。守旧派主张自上而下通过地主和农民之间的自愿协调进行平缓的变革。改革派提出必须解放农民由农民向地主赎取份地。激进派要求条件地给予农民自由和土地其主要代表人物有赫尔岑车尔尼雪夫斯基等人。

4.克里米亚战争的失败

18531856俄国与英法为争夺奥斯曼土耳其展开激战史称克里米亚战争。由于俄国武器装备匮乏且陈旧交通运输原始落后指挥系统腐败无能等原因俄国战败战争导致俄国国际地位急剧下降国内矛盾进一步激化。亚山大二世继位以 , 面对内忧外患的局势 , 不得不走上一条自上下改革道路。

二、农奴制改革的主要内容

186133亚历山大二世签署了废除农奴制的法令和宣言。这些法令被统称为“二一九法令”,又称解放法令。主要内容有

(1)关于农奴的人身解放从法令颁布时间农民获得了人身自由。地主再也不能把农民当作私有财产任意买卖、赠送和抵押。

(2)关于农民的份地法令规定,土地仍归属地主所有但农民可以赎买一块份地。农民除了要交付赎金还要承担各种临时义务。

(3)关于赎金:农民获得份地时,首先必须以现金形式支付土地赎金的2025%赎金高于当时土地实际价格的二三倍。

(4)关于改革后对农民的组织管理为了加强对农民的控制 法令规定由村社负责农民份地赎金和赋税的交纳付清赎金后民必须得到村社的同意才能脱离村社。

三、俄国农奴制改革的进步性和局限性

1.进步性

1)法令在法律上废除了封建地主对农民的人身控制,两千多万农奴获得了人身自由,大大扩大了俄国自由劳动力的来源,有利于工业革命的发展。

2)通过改革,农民得到了自己的土地,生产积极性提高,对促进俄国农业乃至经济的发展有着重要意义。

3次改革虽然是在封建地主的主持下进行的但它的内容从根本上来讲却是资产阶级性质的它动摇了俄国落后的封建生产关系,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成为俄国历史上一个重要转折点

2. 局限性

1)“二一九法令实际上是一个妥协的产物存在着明显的历史限性

2)农民仍然受到地主控制的村社严格管理在很大程度上还被束缚在土地上。

3这次改革实际上是地主阶级对农民的一次大规模掠夺。

4)改革后农民获得的土地不仅贫和耕作不便而且耕种的土比原来减少为了生计不得不租种地主的土地重新受到地主的剥和奴役。

四、农奴制改革对俄国的影晌

1.资本主义经济迅速发展

(1)资本主义农业的发展

农奴制废除以后,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提高,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同时,农村社会分化加剧,一部分农民成为富农,也经营资本主义农业。到19世纪80年代,资本主义农业逐渐成为俄国农业的主要部分。

(2)资本主义工业发展加快

农奴制改革为工业生产提供了充足的自由劳动力促进了工业的发展。1861年以后俄国工业发展速度明显加快。19世纪后期在主要工业部门中机器生产逐渐排挤手工劳动而占统治地位完成了从手工工场向机器工厂的过渡。但俄国资本主义经济整体水平仍然远远落后于美国和西欧国家。

2.政治缓慢变革

(1)政治体制的变革参照西方资产阶级代议制模式建立了地方和城市的自治机构。自治机构由选举产生根据财产的多少来决定代表的资格。

(2)司法制度的改革废除了原来按照等级审理的制度规定所有人在同一法院、依照同一法律、遵循同一程序进行审判还建立了陪审制度和律师制度。

(3)军事、教育的改革军事上提高士兵的地位废除对士兵的体罚缩短服役年限实行普遍义务兵役制建立西方式的军事管理体系促进了军队的近代化进程。教育上鼓励社会和个人办学扩大大学的自主权允许引进西方书籍。

(4)政治变革的成果改革以后俄国仍然是一个封建君主专制的国家沙皇照样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任何对沙皇专制统治的挑战都要受到严惩。但是改革客观上使西方资产阶级的思想和统治方式开始传人俄国越来越多俄国人看到了沙皇统治下的俄国同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差距变革的愿望日益强烈。

3.改革后的社会矛盾

(1)新旧矛盾交织:1861年改革是由封建地主实行的一次自上而下的改革,是封建地主阶级同资产阶级妥协的结果。这次改革虽然是资产阶级性质的,实行了一些有利于发展资本主义的措施,但改革的目的是为了维护封建地主阶级的利益和巩固沙皇专制统治。因此,改革后的俄国仍保留了大量的封建残余,阻碍着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社会矛盾日益激化。

(2)资产阶级不满意自己政治上的无权状况。

(3)农民受资本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双重压迫:由于资产阶级还不够壮大,需要依附封建地主阶级,废除农奴制后的俄国农村,资本主义和农奴制残余互相勾结,广大农民遭受着资本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双重压迫。

(4)民粹派号召发动农民革命一批代表农民利益的平民知识分子走上了民主革命的道路逐渐形成了民粹派。他们反对农奴制度、痛恨沙皇制度对农民的剥夺也不满意资本主义制度否认工人阶级的先进作用。他们认为知识分子才是领导农民革命的主要力量号召知识分子去农村发动农民革命推翻沙皇专制统治。

【重难点突破】

1. 农奴制改革的背景

(1)俄国资本主义发展与农奴制的矛盾。19世纪上半期,资本主义工业在俄国有了一定发展,但农奴制的存在却严重阻碍着俄国资本主义发展。38%的工人是农奴,大批农奴被农奴主束缚在土地上,农奴主残酷压榨农奴,将农奴降到奴隶地位。因此,俄国资本主义发展所需要的劳动力、原材料、市场和资金根本无法解决,表明了落后的封建农奴制生产方式已经成为俄国经济发展的严重障碍。

(2)农奴制的存在又导致对外侵略扩张的失败。1853俄国借口奥斯曼帝国迫害东正教教徒大举进攻土耳其俄土战争爆发。1854英法对俄宣战克里米亚战争发生。1855俄国因塞瓦斯托波尔要塞失陷向英法求和签订巴黎和约。克里米亚战争的失败进一步激化了俄国社会矛盾。农民运动风起云涌开始了农民阶级自下而上地消灭农奴制的尝试。沙皇专制统治的基石——农奴制正面临着灭顶之灾。所以1856330沙皇亚历山大二世就谈到农奴制的废除问题与其等待农民自下而上地起来解放自己不如自上而下解放农民”。

2.为什么说二一九法令实际上是妥协的产物

这次改革没有改变沙皇专制主义的本质沙皇只是在形势所逼下作了一些让步”,这表现在

(1)专制统治下任何胆敢对沙皇权利出言不逊者都将遭到逮捕随后将被处决或流放至西伯利亚监禁民众生活依旧困苦。

(2)各地地主都竭力要求在改革方案中反映自己的最大利益。

(3)结果农民革命斗争越来越高涨用革命方式摧毁农奴制的可能性越来越大形势逼迫亚历山大二世下令加速拟订一个能较全面代表统治者根本利益的方案。

3.应如何正确全面地看待亚历山大二世政治上的变革

(1)亚历山大二世政治变革的目的是使沙皇专制制度适应资本主义发展需要以维护其统治。

(2)从变革的内容来看既有进步性又有很大的局限性。在政治制度方面参照西方的代议制模式建立了地方和城市的自治机构。自治机构由选举产生但有严格的财产限制。同时地方和城市实权仍掌握在沙皇任命的行政官僚手中。在司法制度方面参照西方的司法制度进行了改革。废除了原来按照等级进行审理的制度实行公开审判。但在广大的农村地区仍按旧制度审理案件农民受到不公正待遇。

(3)尽管改革后沙皇照样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但是改革让西方的资产阶级思想统治方式开始传俄国推动了俄国由封建君主制向资产阶级君主制的转变加快了俄国资本主义发展的步伐俄国历史的一大进步。

4.农奴制改革对俄国近代化的影响

(1)经济近代化:农奴制的废除,为资本主义发展提供了必要的劳动力、资金和市场,俄国走上了迅速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随着工业革命的推进,俄国工业生产大幅度增长,农村中资本主义的成分也得到增长。

(2)政治近代化在政治体制方面作了比较深层的改革建立了地方和城市的自治机构。在司法制度方面参照西方的司法制度进行了改革。改革使政治上一向专制独裁的俄国也出现了一些民主化的气息。

(3)军事近代化实行普遍义务兵役制建立西方式的军事管理体系。

(4)教育近代化鼓励社会和个人办学扩大大学自主权允许引进西方书籍。

(5)思想近代化西方资产阶级的思想和统治方式开始传俄国越来越多的俄国人看到了俄国与西方国家的差距变革的愿望日益强烈。

【专题演练】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1850年,俄国的铁产量为22.8万吨,同期的英国为228.5%,法国是40.6万吨,德国是20万吨。1860年时,俄国的铁产量达到29.8万吨,同期的英国则为388.8万吨,法国是89.8万吨,德国是50万吨。                         ——《世界近现代史》

材料二  19世纪6070年代俄国机器制造业统计表:

时间

企业数

工人数(人)

产值(千卢布)

1860

99

11600

7954

1879

187

42000

51937

请回答:

1)材料一反映了怎样的历史现象?导致这种现象出现的根源是什么?

2)材料二给我们提供了哪些历史信息?说明了什么问题?

Tags:

作者:本站收集整理
  • 好的评价 如果您觉得此文章好,就请您
      0%(0)
  • 差的评价 如果您觉得此文章差,就请您
      0%(0)

文章评论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评论摘要(共 0 条,得分 0 分,平均 0 分) 查看完整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