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儒家文化的创始人——孔子
中国儒家文化的创始人——孔子
孔子名丘,字仲尼,是春秋末年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同时,他也是中国古代的大教育家和政治家,他对中国文化教育作出的贡献,使中国人民引以为豪,而且也为世界文化遗产增添光彩。他的教育思想至今脍炙人口,历史上称他为教师的始祖,代代称颂的圣贤。
孔子的生平 孔子本姓子,不姓孔,原是宋国贵族的后裔。孔子的“孔”是由子族派生的“氏”的一支。孔子未出生前,宋国发生了宫廷政变,其曾祖为避仇杀,带着全家逃奔到鲁国的陬邑(今山东曲阜东南)定居,鲁国公赐姓孔。“子”是对他的尊称,不是名。孔子父孔纥,字叔梁,人谓叔梁纥,是鲁国大夫,属贵族下层的“士”,因治陬邑,人称陬叔纥。其力强勇,能托举城门。孔子前母已死,生有孟皮,七十古稀的叔梁纥又与十七岁的少女颜征在野合而怀孔子。孔纥求子心切,曾到尼山祈褥拴子,故孔子降世后取名丘,字仲尼。丘含两层意思:一是尼山得子纪念;二是孔子生来头顶塌陷,四周高,中间低,如丘陵状。孔子虽其貌不扬,但其身高“九尺有六”、“力大如父”,人皆谓之“长人”。孔子降世后,家庭开始衰落,他三岁丧父,十七岁生母又辞世。为度贫寒,曾在季孙氏门下当过小吏。大约三十岁时开始收徒讲学,五十岁时擢升为鲁国的司寇,参与国家政权的管理。后因与统治者政见不合,愤而辞官,带领门徒周游列国。晚年返回鲁国,专心致志从事教育和古典文献的整理工作,直到终年。
自学成材,治学不苟 孔子出生后,家道中落,无力拜师求读。但在母亲的影响下,他发愤求知,勤学好问,直到老死,从无厌倦情绪。更可贵者,他每事必问个究竟,不耻下问,态度十分谦诚。上自周公之道,下至技艺鄙事,他都留心学习一丝不苟,甚至有人唱支好歌,孔子听了必定再请人家唱一遍。在学习上,孔子提倡“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同时,他还特别强调后天学习的重要性,认为人的德性、知识,都是从平时的学习中得来,只有不断地学习,才会有新的创造。孔子起初学习六艺(即礼、乐、射、御、书、数),十五时立志学习礼乐,后来他博览群书,虚心请教,终于成为一个学识渊博的“圣贤”。
因材施教,有教无类 孔子30岁左右招徒讲学,大力倡导“因材施教”。如今孔庙中的杏坛,坛前有四棵杏树,就是当年孔子弦歌讲学的地方。当时学生受教必须“学在官府”,而且教育有类。为了打破这一局面,孔子提出了“有教无类”的口号,大胆地开创了私人学堂。他公开表明:凡年至十五岁,懂得束发修饰的少年,不分阶级、贵贱,不论德性好坏,想读书者均可拜孔子为师,从而提高了私人讲学的地位。史载,孔子有门徒三千,贤者七十二人,他们中有“一小竹筒饭,一瓜瓢水,住在陋巷里,受着别人受不了的穷苦”的颜回、有其父为贱人,家无立锥之地的仲弓、有常常吃着粗劣的野菜、被称为“卞之野人”的子路、有大雪天连件御寒的衣服也没有,以芦苇花絮当棉花的闵子骞、有满手老茧、絮衣破烂、面色浮肿的卫国穷人曾参等等,他们后来都成为辅佐各诸侯国的栋梁。
为政以德,节用爱人 春秋时期五霸兴起,周天子大权旁落,政权下移,是合乎历史发展的规律的。可是,孔子却视为“天下无道貌,礼崩乐坏”,故在政治上提出“正名”的主张。正名就辨正名称,认为“君君、臣臣、父父、子子”都应名符其实。说“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他主张各级统治者都要严格遵守应有的名份,不可违礼犯上。对犯上作乱者,必须“纠之以猛”,以维持奴隶主的统治秩序。
同时,他又提出惠民政策,主张贤人政治,认为“为政在人”。因此,他提出“举贤才”的主张,认为只有贤者当政,国家才能治好,恶人当政只能祸国。他劝当政者应对民实行德治和礼治,说“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才会收到心悦诚服的效果。如果“道之以政,齐之以刑”,只能使百姓犯法。先德后刑,百姓自会心服。为此,他力劝当政者“举贤才,慎刑罚,薄赋敛,重教化”,用“仁政”争取人心。他坚决反对向民众横征暴敛,滥施刑威,认为这就是“苛政”,它比猛虎更厉害。有一次,孔子师徒路过泰山,见一妇女恸哭异常,孔子使子路上前询问,方知该妇之子、夫、舅全死于虎害。再问她为何不离此返里,妇答:“由于苛政太苦,逼得背乡离井无家可归。”孔子听后气愤地说:“苛政猛子虎!”他的弟子冉求在鲁国为官时,曾替季孙氏聚敛。孔子十分生气,叫弟子们敲鼓攻击他,说“冉求不是我的门生”。他劝统治者要以身作则,“节用而爱民”。
仁者爱人,克己复礼 孔子在做人修养上,注意发扬“仁”的品德,“仁”的主要内容是“克己爱人”,是指人与人的互相亲爱,包括恭、宽、信、智、忠、孝等具体内容。要做到这一些,他主张“克己复礼”,即克制自己的欲望,把自己的行动纳入周朝礼仪的规范,真正做到“非礼勿视,非礼无听,非礼无言,非礼无动。”孔子处理人际关系的准则是“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也就是说自己在社会上站得住脚,同时也要使别人站得住脚,人人平等,互不干涉,自己不愿干的事,不要强加给别人去干。同时,他的爱人,也包括“爱众”。“众”即奴隶,孔子的社会目标是把被人视为“东西”的奴隶当人来进行统治,说“爱众而亲仁”才是真正的人际关系。一天孔子下朝,正逢马圈失火,子问“伤人呼?”说明他把看马的奴隶已当人对待。
公元前479年,孔子病逝,享年七十三岁。他的弟子怀着沉痛的心情将他的安葬于现在的“孔林”,并在他的坟前搭棚守教三年。为纪念孔子的一生,弟子们回忆孔子日常的教诲和生活,整理了一部《论语》,这部儒家经典著作是研究孔子的重要资料,它对后世的教育和文化起了很大影响。孔子不愧为一个知识渊博的大教育家、思想家和政治家。几千年来,还没有第二个人物能象孔子那样,受到历朝历代的竞相推崇。孔子在教育上的格言及其行为,成为教师与官吏永远学习的师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