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中国的经济结构与特点》易混知识清单

减小字体 增大字体 作者:本站收集整理  来源:本站收集整理  发布时间:2009-08-06 14:39:34

一、自然经济和商品经济

1、自然经济

(1)定义:自然经济指为了满足生产者或经济本身需要而生产的经济形式。生产主要是为了自家生产的需要而非交换。

(2)特点:自然经济排斥社会分工,每一个生产者或经济单位不但生产自己需要的农产品,而且生产自己需要的大部分手工业品,男耕女织、自织自足是其典型写照,它与社会生产力水平低下和社会分工不发达相适应。

(3)地位:自然经济带有闭塞性和迟滞性,在中国古代经济中占主导地位。

2、商品经济是直接以交换为目的的经济形态,包括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一般来说,衡量商品经济发展的指数主要看投入市场的产品、市场、货币、城市等方面。商品经济具有极大的开放性和进取性。

二、租佃农民和自耕农的区别

1、背景不同:前者是土地兼并的必然结果;后者是随着生产工具和耕作技术的进步以及私有土地的出现而产生。

2. 身份、地位不同:前者是无地或少地的农民,往往靠租种地主的土地为生;后者是拥有部分土地,以家庭为单位经营农业。

3. 前途不同:前者在明清时期与地主的依附关系相对减弱,生产积极性有所提高,有了较大生产自主权,促进了农业的发展;后者由于生产规模小,生产资料有限,自耕农经济非常脆弱,严重阻碍商品经济发展。

    三、中国古代手工业的三种经营形态

经营形态

生产经营模式

产品及流向

流通方式

官营手工业   

由政府直接经营, 进行集中的大作坊生产

主要生产武器和贵族消费的日用品   

少量投放市场

民营手工业

民间私人经营   

产品主要供民间消费 

投放市场

家庭手工业

农户的一种副业

主要供自己消费交纳赋税

剩余产品投放市场

四、“重农抑商”政策和“闭关锁国”政策

1.“重农抑商”政策

(1)实施原因:中国封建社会是小农经济社会,小农经济是封建王朝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它的兴衰关系到封建经济的繁荣和封建政权的安危。统治者实行重农抑商政策,目的是保护农业生产和小农经济,以确保赋役的征派和地租的征收,巩固封建统治。

(2)提出:战国时期,商轶在秦国实行变法,首倡“重农抑商”政策。秦国商鞅变法中规定:鼓励农民耕田织帛,生产多的,免除徭役,严禁弃农从商。商鞅变法的这一规定,主要是为了增强秦国的国力,为兼并战争提供物质条件。

(3)明清时期重农抑商政策的表现:①专卖制度,由官府垄断盐、茶等重要商品的经营,独占专利。②对民营企业,不断加征商税。③歧视商人。④明清两代都组建庞大的官营手工业。官营手工业的存在大大限制了民营手工业发展空间。不仅如此,明清政府还采取征收重税、压价收购等种种手段,压制民营手工业的发展。

(4)影响:明清的重农抑商政策,不仅阻碍工商业的发展,而且强化了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的自然经济,使之迟迟难以瓦解,从而使小农经济长期存在,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阻碍了中国社会经济的发展。

2.“海禁”与“闭关锁国”政策

(1)原因:由于担心流亡海上的敌对势力勾结倭寇,危及明朝的统治,明太祖下令实行“海禁”,“申禁人民不得擅出海与外国互市”。清代初年,为了对付东南沿海人民的抗清斗争,厉行禁海、迁界,将沿海居内迁数十里, “无许片帆入海”,实行“闭关锁国”政策。

明清的“海禁”和“闭关锁国”有着更深层次的原因,即封建社会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所决定的。正如乾隆帝所说“天朝物产丰盈,无所不有,原不藉外夷货物以通有无”。

(2)概念:明清的闭关政策是严格限制对外贸易,而非禁绝一切对外贸易。

(3)后果:清代长期实行闭关锁国的政策,不仅妨碍海外市场的开拓,抑制资本的原始积累,阻碍资本主义萌芽的滋长,而且使中国与世隔绝,未能及时学习西方先进的科学知识和生产技术,以促进新的生产力的发展,使中国落后于世界潮流。与此同时,西欧各国从15世纪起,纷纷采取重商主义政策,鼓励、支持本国商人发展对外贸易,开拓海外市场,中国在东南亚贸易中的优势地位很快丧失殆尽。

Tags:

作者:本站收集整理
  • 好的评价 如果您觉得此文章好,就请您
      0%(0)
  • 差的评价 如果您觉得此文章差,就请您
      0%(0)

文章评论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评论摘要(共 0 条,得分 0 分,平均 0 分) 查看完整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