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版必修三专题二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化 高二历史教案

减小字体 增大字体 作者:本站收集整理  来源:本站收集整理  发布时间:2011-05-05 19:26:32

专题二 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化

一、中国古代的科学技术成就

1、古代科技发展的原因:

①源泉:我国古代人民积累的丰富的知识经验,成为了古代科技发展的源泉。

②政治:中央集权制度为科技稳定的发展提供了条件。

③经济:中国古代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这为科技的进步提供了经济基础。

④政策:政府出于巩固统治的需要对科技也给予一定的关注。

⑤教育:中国古代教育的发展,为科技的发展奠定了人才基础。

⑥对外交往:中国古代对外交往的发展也使中国古代科技能吸收其他国家地区人民的智慧,得以进一步发展。

⑦中国古代科学家探索精神是中国古代科技发展的重要因素。

2、纸的发明:

过程:①西汉出现植物纤维纸;②东汉蔡伦改进了造纸术(105年),加工材料:树皮、麻头、破布、旧渔网

造纸术的影响:①对文明的发展和社会进步的积极作用也最为显著。②纸的广泛使用,使得信息的记录、传播和继承,都有了革命性的进步。③造纸术的外传,为人类文化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3.指南针:

方向测定技术的进步:                               

①战国: “司南”

②北宋: a、军事学著作《武经总要》中,提到一种指南鱼。b、北宋学者沈括在《梦溪笔谈》中记载了用磁石摩擦钢针制作指南针的技术。

③南宋:《事林广记》中,记载木刻的指南鱼和指南龟。

④清代:罗盘

指南针的传播:在12世纪末至13世纪初由海路传人阿拉伯,然后再传人欧洲。

意义:①指南针应用于方向测定,对于军事实践和经济生活有着重要作用,尤其是对于航海事业的发展意义特别重大。

②指南针的发明和应用为明代航海家郑和远航东非等地提供了条件;为哥伦布发现美洲的航行和麦哲伦的环球航行,提供了技术保障。

4.火药:

发明历程:(1)实践经验:①炼丹制药;②冶金实践:广泛使用木炭

(2)知识积累:①春秋战国时期,制作火药的原料硫磺、硝石已经为人们所熟知。

②汉代的《神农本草经》中,硫磺、硝石都被列为重要的药材,对炭、硫、硝三种物质性能的认识,为火药的发明准备了条件。 ③东晋葛洪的《抱朴子·仙药》中已提到“火药”

火药的应用:

  (1)唐末至宋初的战争中,已经开始使用火药箭、火炮。

  (2)北宋时除了火药箭外,还发明了火炮、火球、火蒺藜;《武经总要》记录了当时多种火药配方。

  (3)明朝时创造了早期的自动爆炸的地雷、水雷和定时炸弹,这些火药武器在当时都是世界上最先进的。

影响:(1)改变人类作战的方式:冷兵器时代进入热兵器时代;

(2)对欧洲资产阶级革命的影响:成为资产阶级战胜封建势力的重要武器。

5、印刷术:

发明:唐代发明了雕版印刷术;活字印刷术: ①北宋毕升发明泥活字;②元代王桢发明木活字和转轮排字盘;③明代中期发明铜活字。使用铜活字印制的最大的一部书,是清代编订的《古今图书集成》。

印刷术对欧洲产生的影响:

①推动了印刷术的进步:14世纪末欧洲出现了木版雕印的印刷品;1450年前后,德国出现了受中国活字印刷术影响而制成的金属活字,用以印刷书籍。

②推动了社会进步:为欧洲走出黑暗的中世纪以及文艺复兴运动的出现准备了条件。

6、中国古代科学思想的评价:

进步性:①孔子提倡“多闻阙疑,慎言其余”;又说“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这些观点都是符合现代科学原则的。   ②中国古代思想中讲究天人合一,尊重自然,重视完善人和自然的关系是有合理意义的。

局限性:①儒家注重以社会人文问题作为论说的主题,对于自然的探求和技术的总结,没有给予充分的重视。

②比较重视总结实践经验,而轻视理论概括和抽象。                               

7、中国古代科技发展的特点:(与西方近代科技相比)

①中国古代科技重经验,西方近代科技重实验。②中国古代科技重实用,西方近代自然科学重理论。

③中国古代科技服务于农业,西方近代科技主要服务于工业。

8、明清时期科技衰落的原因:

①经济:到了封建社会后期,封建小农经济,限制了对生产力发展的需要,使科技的发展缺乏足够的动力;

②政治:君主专制的加强;

③思想:明清时期的教育专制尤其是八股取士,使中国古代科技发展缺乏必要的人才;

④对外:封建统治者推行的 “闭关锁国”政策,限制了对外交流,阻碍了中国古代科技的发展;

⑤文化传统:中国古代“重道轻器”,轻视科技发展。

总之,封建制度的日益腐朽导致了中国古代科技在16世纪以后走向衰落。

二、中国的古代艺术

1、中国书法的五种主要字体:小篆、隶书、草书、楷书、行书。        其演变规律:由繁到简。

2、书法的主要字体及特点:

字体

创立或成熟时间

特点

小篆

 始创于秦代

 字体略长,笔画圆匀,富于图案美。

隶书

 始于秦,成熟并通行于汉魏

 字形结构平衡对称,整齐安定

楷书

 形成于汉末

 字形方正,规矩严整

行书

 开始盛行于晋代

兼有楷书、草书的长处,既工整清晰,又飞洒活泼

草书

 起源于汉初,成熟于东晋

 把中国书法的写意性发挥到极致,变化丰富,奔放活跃,最能表现和抒发书法家的感情

[1] [2]  下一页

Tags:

作者:本站收集整理
  • 好的评价 如果您觉得此文章好,就请您
      0%(0)
  • 差的评价 如果您觉得此文章差,就请您
      0%(0)

文章评论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评论摘要(共 0 条,得分 0 分,平均 0 分) 查看完整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