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十二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艰难探索
专题十二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艰难探索
海宁市教师进修学校 朱能
【内容提要】
1949年10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开始了独立自主的现代化进程。向社会主义过渡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艰苦创业,巩固人民民主政权,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建立社会主义制度。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后,中国开始进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取得了显著成就。但由于党缺乏经验,又急于求成,加之后来“左”倾错误的发展,社会主义建设遇到了曲折。十年“文化大革命”更使党、国家和人民遭到建国以来最严重的挫折和损失。经过两年的徘徊,党召开了十一届三中全会。从此,我国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在世界向多极化格局发展,经济全球化加速的形势下,中国人民在党的领导下,继续坚定地推进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线索梳理】
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是中国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历史时期。建国初期,新中国面临重重困难。为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党和人民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有效措施。1952年底国民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不仅巩固了人民民主政权,而且为国家开展有计划的经济建设准备了条件。1953年,党提出了过渡时期总路线和总任务,中央政府制定了建设社会主义的第一个五年计划。到1956年底,我国基本完成社会主义改造。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基本上建立。1957年,一五计划超额完成,这为社会主义工业化奠定了初步的基础。在生产力进步和生产关系变革的同时,党和政府努力推进民主政治建设。1954年,新中国第一部社会主义性质的宪法诞生。它的颁行开创了中国人民民主的全新阶段。
从1956年到1976年,这二十年是社会主义建设——经济建设和民主政治建设——的曲折发展时期,可以分成四个阶段。
1956年—1957年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开始时期。中共八大是对我国自己的建设社会主义道路一次成功的探索。
1958年—1960年是社会主义建设的第一个挫折时期。经济建设方面,党在1958年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的总路线,轻率地发动了“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导致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农民的利益和建设积极性受到损害,从而给社会主义建设带来严重困难。政治建设方面,发端于1957年的反右派斗争严重扩大化,导致了政治上阶级斗争扩大化,这成为后来党在阶级斗争问题上连续犯错误的根源。1959年,党又错误地发动了“反右倾”斗争,使党内的民主生活遭到严重损害,延长了“左”倾错误的时间,给经济建设造成更大的危害。1959—1961年,国民经济遭遇了严重困难。
1960年—1966年是国民经济的恢复和调整时期。1960年起,中共中央开始纠正农村工作中的“左”倾错误,并对国民经济实行“八字方针”,1962年,召开七千人大会。到1964年国民经济调整任务基本完成。
1966年—1976年是社会主义建设遭遇重大挫折时期。“文化大革命”是由领导者错误发动的运动,是“左”倾错误发展到阶级斗争为纲的结果。它被反革命集团利用,给党、国家和各族人民带来建国以后最严重的挫折和损失。民主政治遭到严重破坏,经济和社会发展水平同发达国家相比差距更远。
“文化大革命”结束以后,国家经历了两年的徘徊。1978年,党召开十一届三中全会,正确地总结建国以来社会主义建设正反两方面的经验,特别是吸取“文化大革命”的教训,决定拨乱反正,把党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轨道上来,并作出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这是建国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从此,我国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在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基础上,农村和城市的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推进,民主政治不断发展和逐步完善。由此,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逐步形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不断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学法点拨】
1.本专题所述的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主要包括经济建设和民主政治建设两方面。教材涉及的相关史实繁多,建议同学对每个历史阶段的重要史实进行分类整理。对其中重要的历史概念重点理解。
2.现代化包括经济工业化、政治民主化、思想文化理性化等内容。对于经历过殖民地或半殖民地历史的发展中国家来说,现代化进程往往表现为国家通过有计划的经济建设,带动广泛的社会改革,以期迅速赶上先进工业国和汇入工业文明的大潮之中。在复习新中国的经济建设曲折发展的历程时,可以关注如1956年、1958年、1978年和1992年等重要转折年代。多角度分析每个转折时期的历史背景,归纳每个时期经济发展的得与失,比较认识计划经济体制和市场经济体制这两种现代经济发展模式,总结经济现代化进程中的经验和教训,特别是深刻认识发展经济须遵循“国情”和“球情”的重要性。此外,还应注意把新中国的经济建设探索放在近代以来中西方文明碰撞和冲突的历史中加以认识,认识中国和世界的互动关系。把新中国经济建设探索放在同期世界现代化发展进程中,尤其是二战后亚洲经济的发展中加以认识,认识这些国家经济现代化建设中的共性和个性。
3.教材涉及民主政治建设和社会生活现代化的内容较少。建议参考新课程教材相关内容作适当地补充了解。
【名题透析】
例1:(2003年文综全国卷)1953—1956年我国民主政治建设取得重大进展,其表现为
A.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建立
B.过渡时期总路线公布
C.全国政协成立
D.提出“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方针
解析:本题考查的主要意图是再认1953—1956年我国民主政治建设的重大成就,认识民主和法治对社会主义发展的重要性。答好此题,首先要审清题干。题干“1953—1956年我国民主政治建设取得重大进展”是一个历史结论,要求作答的是历史现象。其中,问题的主体是“我国民主政治建设”,“1953—1956年”是时间限制,“重大进展”则提示了比较备选项的程度依据,这在本题是关键的解题信息。其次要审清备选项。C项因为时间不符首先排除。B项不属于民主政治建设内容,故排除。选项A 和D所述史实均是此期民主政治建设的主要表现,但是依据题干的关键信息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性质与地位,故选择A。
Tags:
作者:本站收集整理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评论摘要(共 0 条,得分 0 分,平均 0 分)
查看完整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