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历史教案 专题十四 走向世界的资本主义市场

减小字体 增大字体 作者:本站收集整理  来源:本站收集整理  发布时间:2010-02-27 16:21:07

专题十四  走向世界的资本主义市场  

2010考纲

 (1)新航路的开辟  

新航路的开辟及其历史背景和意义  

(2)西欧列强的殖民扩张  

荷兰、英国等西欧国家野蛮抢夺殖民地和建立海外商品市场  

 (3)两次工业革命  

第一次工业革命;第二次工业革命;两次工业革命与世界市场的形成  

专题提纲  

    新航路开辟(  15C  16C 初)      世界市场雏形开始出现   

    荷兰、英国的殖民扩张和掠夺(  16C — 18C 末)     世界市场进一步拓展  

    第一次工业革命  18C — 19C 中)     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初步形成   

    第二次工业革命  19C  20C 初)     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最终形成   

   

重点阐释  

一、新航路的开辟  

1、历史背景:  

阅读材料归纳新航路开辟的原因                                                     

材料一:1500年左右,随着欧洲商品经济的日益发展和资本主义生产的萌芽,货币日益取代土地成为社会财富的主要标志,货币成为普遍的交换手段。                                                                 

材料二:贵金属黄金成为人人都渴求的东西。哥伦布说过:黄金是一切商品中最宝贵的,黄金是财富。谁占有了黄金,就能获得他在世上所需要的一切。                                                                            

材料三: 1415世纪在欧洲广泛流传的《马可·波罗游记》告诉人们,东方黄金遍地,香料盈野。欧洲人相信这种说法,因为他们对胡椒、肉桂、豆蔻及丁香等香料有很大的需求,而亚洲一直是这些贵重商品的主要来源地。                                                                         

材料四:1453年,奥斯曼帝国的军队攻占君士坦丁堡,占领巴尔干、小亚细亚以及克里木等地区,从而控制东西方之间的通商要道。不但帝国军队肆意抢劫商旅,而且帝国当局还规定对过往商品课以重税。                                                                   

材料五:在欧洲西南端的西班牙于1492年收复了阿拉伯人在伊比利亚半岛上的最后一个据点。信奉天主教的西班牙人从长期的穆斯林统治下获得了解放,但在斗争中也产生了强烈的宗教情绪:热衷于传播天主教,使穆斯林和其他异教徒皈依天主教。  

   

1) 经济根源: 西欧各国的商品经济的发展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根本原因)  

2) 社会根源: 随着西欧商品经济的发展,西欧对黄金、白银的需求日增,受《马可·波罗行纪》【描述中国等东方国家遍地是黄金】的影响,很多人希望到东方去“寻金”。  

3)直接原因:奥斯曼帝国切断了东西方传统商路。  

4)思想根源:人文主义提倡冒险进取精神。  

5)宗教原因:西欧人热衷于传播天主教。  

   

2、开辟的条件:  

A、技术条件(造船、航海、指南针);B、地理知识;  

C、经济条件王室支持;              D、探险精神;  

   

3、开辟新航路的史实:  

航海家  

国籍  

支持国  

  

    

★迪亚士  

葡萄牙  

葡萄牙  

1487  

向东:到达非洲最南端好望角,开辟由大西洋进入印度洋的航路  

★哥伦布  

意大利  

西班牙  

1492  

向西:横渡大西洋,到达美洲大陆  

达·伽马  

葡萄牙  

葡萄牙  

1497  

到达印度  

麦哲伦  

葡萄牙  

西班牙  

1519~1522  

欧洲-大西洋-太平洋-印度洋-欧洲(环球航行)  

   

4、新航路开辟的影响:  

1)世界市场联系之路:

导致商业革命和价格革命,商路和贸易中心转移(地中海到大西洋延岸)世界市场初具雏形。  

①商业革命:  

A、商品流通种类增多和范围扩大;   B、市场扩大;  

C、出现享有特权的贸易公司;       D、商路和贸易中心的转移  

②价格革命:

物价上涨,影响三种人(资产阶级、封建地主、劳动群众)  

——加速了西欧封建制度的解体,资本主义的发展(阶级关系变动)  

2)殖民掠夺之路:

西方国家对外殖民扩张,最终导致东方从属于西方。

3)思想震撼之路:证实地圆学说,冲击了神学理论。  

4)人类文明交流之路:

各个地区和民族之间的联系日益紧密,丰富了人们的物质生活;世界各大洲孤立状态被打破,世界开始成为整体。  

   

思考:

1405—1433年,中国的郑和受明朝皇帝的委派,率领规模庞大的船队,七次远航。船队穿越马六甲海峡,横渡印度洋,到达东非沿岸的很多地方,最远到过今天的肯尼亚一带。历史告诉我们,中国海上探险并不比欧洲晚,航海造船技术也是欧洲人不可比拟的,但随着禁海令的颁布,中国错过了顺世界进步潮流而进的良机,彻底地放弃了海权,不得不让人深思。 过去的战船悄悄地腐烂,猎猎旌旗化做海风。而葡萄牙、西班牙、英国、美国先后称雄于世界。试比较当时中西方航海的不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造成不同的原因。

1、目的:

中:宣扬国威,对域外珍宝的需求;  

西:寻找黄金,掠夺财富,开辟市场。  

2、结果:

中:加重明政府的经济包袱,最后悄然消失;  

西:推动海外殖民扩张,促进欧洲资本原始积累,使世界开始联系成为一个整体。  

3、原因:  

中:中 国 君主专制制度衰落,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差距拉大;  

西:西方资本主义正在兴起,资本主义发展迅速;  

   

二、荷兰、英国野蛮抢夺殖民地和建立海外商品市场  

(一)先后崛起的西方列强:  

1.15世纪---16世纪  西班牙 、葡萄牙  

2.17世纪  荷兰(海上马车夫)(英法崛起)  

3.18世纪  英国(日不落帝国)  

(二)荷兰、英国的殖民活动  

1、荷兰的殖民活动:被称为“海上马车夫”、 17世纪“欧洲标准的资本主义国家”。  

1)荷兰能够成为世界范围内殖民帝国的条件:  

①得天独厚的地理条件  

②发达的造船业  

③对外贸易发达(阿姆斯特丹)  

④最早走上资本主义道路,资本主义经济最发达  

⑤新航路开辟的影响。  

   

2)特点:商业资本发达  

   

3)影响  

在南北美洲、非洲、印度、东南亚夺取了广阔的殖民地。  

凭借一支强大的商船队,垄断了世界航运业。  

   

2、英国:  

1)英国崛起的条件  

地理条件:大西洋航运中心  

②政策条件:采用“重商主义”政策  

③经济条件:资本主义发展程度高(东印度公司,圈地运动)  

④军事条件:注重发展海军实力  

⑤制度条件: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完善  

   

2)殖民扩张和掠夺(16世纪末开始)  

北美  

②印度  

③三个方向    

   

(三)殖民霸权的角逐  

11588年英国与西班牙"无敌舰队"之战。从此西班牙失去海上霸权,英国开始走上殖民扩张的道路。  

   

2、英国在印度建立殖民据点;在北美获得第一块殖民地弗吉尼亚殖民地,后陆续建立13个殖民地。  

   

3、英荷争霸:(三次英荷战争)  

直接原因:英国议会颁布《航海条例》。  

主要原因:主要原因:英荷争夺殖民霸权的矛盾。  

结果:荷兰战败。英国夺取荷兰在北美的新尼德兰殖民地,改名为纽约。  

17世纪末,荷兰失去海上殖民霸权。  

   

4、英法争霸  

18世纪中期,打败法国(七年战争),成为世界上最大的殖民帝国——“日不落帝国”  

   

5、英国在争霸斗争中获胜的根本原因:先进的社会制度必定战胜落后的社会制度。  

   

6、英国在争霸中具备的优势:  

①地理优势——地处大西洋航运中心;②经济优势——手工业发达,资源丰富;  

③制度优势——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④军事优势——拥有欧洲最强大的海军。  

   

三、早期殖民扩张的主要方式和影响  

1.主要国家  

葡萄牙、西班牙、荷兰、英国、法国等,大多是封建国家。  

2.主要方式  

①野蛮掠夺;②残酷屠杀印第安人;③黑奴贸易;④不平等贸易;  

3.特点  

以掠夺财富为主要目的,以野蛮暴力为主要方式。  

4.影响  

1)对世界市场:打破世界相对孤立状态,使世界日益成为相互影响、联系紧密的整体,使世界市场进一步扩大。  

2)对殖民国家:从殖民地掠夺大量财富,转化为资本,欧洲资本主义发展(资本原始积累)  

3)对殖民地:  

A、殖民主义是灾难和祸害,造成了亚、非、拉地区的落后(破坏性)  

B、殖民主义带来了先进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思想观念,促进了殖民地历史的发展进步(建设性)  

   

   

三、两次工业革命  

(一)第一次工业革命  

1、工业革命的产生和发展(发源地和中心:英国[ 18C 下半叶-- - 19C  中叶)  

1)英国工业革命的前提和条件  

前提:英国资本主义君主立宪制度的确立提供了政治保障。  

条件:劳动力:英国通过圈地运动为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大量的自由劳动力;  

资本:殖民掠夺、圈地运动和海外贸易  

技术:工场手工业积累了丰富的生产技术知识;  

市场: 18C 中期,英国成为世界最大殖民国家,海外市场不断扩大;  

圈地运动扩大了国内市场  

资源:煤铁资源丰富和海外廉价原料产地  

   

2)工业革命的扩展(1825年英国取消机器出口的禁令)  

英国→欧美(18世纪晚期以后)亚非地区(19世纪中期后)  

   

2、工业革命的主要成就  

1)棉纺织机的发明:飞梭(1733年)  提高了织布速度,棉纱供不应求  

       1765年珍妮纺纱机   揭开工业革命的序幕  

       骡机 水力织布机出现  

2)动力机器的革新:英国人瓦特改良蒸汽机(1785年)  推动了机器的普及和发展,进入蒸汽时代”  

3)新的生产组织管理形式----工厂(1771年,阿克莱特)  

4)交通运输的发明:1807年美国人富尔敦发明蒸汽汽船; 1814年英国人史蒂芬孙 蒸汽机车  

5)机床的发明和通用部件的标准化生产---推动了机械制造业(1798年,美国,惠特尼)  

   

3、英国工业革命的基本完成(1840年)  

A、生产技术:大机器生产(机器制造业的建立)基本取代工场手工业生产  

B、英国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工业国家   

   

4、工业革命的基本特点  

A、首先发生在英国, 缓慢扩展到其他国家。  

B、许多技术发明来源于工匠的实践经验,科学和技术尚未真正结合  

C、首先在棉纺织业进行,各部门之间相互促进,产生连锁反应  

   

5、工业革命的影响:  

1)极大地提高了生产力,使英国从农业国变为工业国,人类社会进入“蒸汽时代”。(工业化);  

2)改变了英国的经济地理状况和人口结构,加速了城市化进程;  

3)推动了英国的民主化改革和法制化建设。(民主化);  

4)社会阶级结构变革—工业资产阶级与工业无产阶级的对立;  

5)思想文化观念的变化—自由主义思想兴起并成为主流;科学共产主义诞生;科学教育事业发展;  

6)环境污染问题日益严重(水、噪音、大气污染等);  

7)引起了世界格局的变化,密切了世界各地的联系,最终确立了资产阶级对世界的统治;东方从属于西方(一方面加剧了当地的贫困,另一方面传播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生产方式);英国成为“世界工厂”,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初步形成  

   

6、世界市场的孕育和成熟  

1)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初步形成  

A、初步形成的原因:  

根本动力:工业革命;  

物质条件:各行业间和各国间生产的互补性准备了物质条件;  

纽带:先进交通工具促进了先进生产技术和生产方式传播,促进了国际间人口和资本流动  

重要保障: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的初步形成;  

   

B、初步形成的时间:19世纪中期  

C、初步形成的标志:日本的开国、澳大利亚成为英国的殖民地和中国的门户开放  

   

2)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逐渐成熟(途径:殖民扩张与商品输出)  

标志:国际经济交流基本准则的确立。  

原则:自由主义的原则;  

内容:保证资本的自由流动、安全与增值;  

规定在国际贸易中给予最惠国待遇,逐渐取消关税保护;  

   

3)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作用  

①对资本主义列强:进一步促进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②对殖民地半殖民地:带来了深重的灾难;冲击了当地落后的社会经济体制传播了先进的生产方式和思想。  

③对国际:激化了资本主义列强之间和资本主义宗主国与殖民地半殖民地之间的矛盾;进一步加强了世界各国各地区间的相互联系。  

   

★思考:工业革命对中国的影响:  

A、政治:鸦片战争爆发,使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B、经济:中国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逐步解体;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产生并发展。  

C、思想文化:激发国人探求新知,向西方学习,提出了  师夷长技以制夷,洋务运动兴办近代工业。  

   

知识拓展  

资本主义世界市场、资本主义殖民体系和资本主义世界体系  

(三者的形成几乎同步,他们之间有密切的联系,也有区别。)  

世界市场:指通过对外贸易使各国市场联系起来的总和,是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组成部分。新航路开辟后,加强了世界各地的联系,也引起殖民侵略,世界市场已显雏形。19世纪60年代,工业革命促使资本主义工业国在世界各地强占市场和原料,把世界许多殖民地和半殖民地纳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体系,使之成为附庸,世界市场初步形成。  

殖民体系:它仅指资本主义压迫、奴役的所有殖民地和半殖民地  

世界体系:两层含义:一是资产阶级革命和改革运动使资本主义制度在世界范围内确立(资本主义政治体系);  

一是亚、非、拉沦为资本主义列强的殖民地和半殖民地,作为商品市场和原料产地,成为资本主义经济附庸(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资本主义国内市场)  

        

(资本主义海外市场)  

     

殖民体系  

    

资本主义国家  

                                                           

   

(二)第二次工业革命  

1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前提条件  

1)政治前提:19世纪下半叶,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最终确立  

2)科技:科学突破,技术创新(直接原因)  

3)资金:第一次工业革命后,大量资本积累、国际货币出现  

4)劳动力:第一次工业革命后的城市化进程提供劳动力  

5)市场:第一次工业革命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初步形成--市场广阔  

   

2、第二次工业革命的进程和特点( 19C 6070年代---20世纪初)  

1)发源地和中心:美国、德国  

2)开始的标志:1866年德国西门子发明第一台大功率发电机  

3)成就:A、电力的发明和应用 (电气时代)  

B、新交通工具的创制(卡尔·本茨发明汽车、1903莱特兄弟发明飞机)  

C、新通讯手段的创制(1876美国贝尔发明电话、电报:无线电之父马可尼)  

D、石油化工1859年美国人埃德温·德雷克有宾夕法尼亚打出世界上第一口油井  

E、钢铁工业的发展(钢铁时代)  

F、新兴工业部门:汽车工业、石油工业、化学工业等  

G、传统产业的发展:向现代农业转化  

   

4)第二次工业革命的特点  

A、从重工业开始                 B、科学与技术相结合  

C、多国同时进行                 D、一些国家两次工业革命交叉进行  

思考:两次工业革命比较  

相同点:①都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②都促进列强加紧对外扩张③都带来生产关系的变化  

不同点:  

   

动力  

能源  

特点  

发明者  

结构  

中心  

时序  

组织  

影响  

第一次  

蒸汽机  

  

生产  

经验总结  

工人  

技师  

以轻工业  

为主  

英国  

从英国一国开始,然后

向外扩展  

工厂  

蒸汽时代,  

世界市场  

初步形成  

第二次  

电力  

内燃机  

  

石油  

科学与  

技术结合  

科学家  

以重工业  

为主  

欧美  

多国  

多国

同时进行

   

垄断  

组织  

电气时代,  

世界市场  

最终形成  

   

3.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影响  

A、生产力:人类社会进入“电气时代”  

B、产业结构的变化:重工业的发展、新兴工业部门的产生、传统产业的发展  

C、社会关系的变化:垄断组织的产生,垄断资本家控制着国家的政治和经济命脉  

D、世界格局的变化:资本主义国家向帝国主义过渡,各国发展不平衡加剧。  

殖民扩张(瓜分世界的狂潮),标志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最终形成,资本主义世界体系最终形成(世界一体化)  

   

4瓜分世界的狂潮  

①列强为何掀起瓜分狂潮?经济实力、市场的争夺  

②瓜分狂潮的概况?英法俄占优势,德美日后来居上  

③美国的对外政策是如何演变?  

a1823门罗主义b1889泛美主义c 19C 90N海权主义d 19C 中期新殖民主义太平洋商业帝国”  

自由贸易、公平贸易(门户开放)  

   

5、资本主义世界体系最终形成(世界走向一体化)  

1、历史背景:(1)根本原因:第二次工业革命极大促进世界经济联系;  

(2)客观条件:交通运输工具的变革和电信工具的创新。  

2、世界一体化的表现:(1)基础(框架):资本主义市场  

(2)手段(途径):国际贸易、殖民主义  

(3)主要内容:物资交流、人口迁徙、文化交流、社会形态的冲突  

(4)形成时间:19世纪末20世纪初  

   

3、世界一体化的影响:(如何全面认识世界一体化)  

积极:(客观上是历史的进步,推动世界发展)  

(1)促进人群大规模流动和融合,也促进动植物广泛交流,极大地促进世界经济的发展;  

(2)促进国际劳动分工的发展,生产的社会化程度提高;  

(3)促进全球性文化交流的扩大;  

消极:(导致国际关系日趋复杂)  

①资本主义国家之间不平衡     列强之间矛盾加剧  

②资本主义列强与亚非拉之间不平衡    民族民主运动  


三、两次工业革命  

(一)第一次工业革命  

1、工业革命的产生和发展(发源地和中心:                                      

1)英国工业革命的前提和条件  

前提:                                                                              

条件:劳动力:                                                                         

资本:                                                                          

技术:                                                                           

市场:                                                                                 

资源:                                                                            

   

2)工业革命的扩展(        年英国取消机器出口的禁令)  

英国 欧美(18世纪晚期以后) 亚非地区(19世纪中期后)  

   

2、工业革命的主要成就  

1)棉纺织机的发明:飞梭(1733年)  提高了织布速度,棉纱供不应求  

                                             揭开工业革命的序幕  

                        骡机 水力织布机出现  

2)动力机器的革新:                                                                  

3)新的生产组织管理形式----                                 

4)交通运输的发明:                 发明蒸汽汽船;                       蒸汽机车  

5)机床的发明和通用部件的标准化生产---推动了机械制造业(1798年,美国,惠特尼)  

   

3、英国工业革命的基本完成(1840年)  

A、生产技术:                                                                  

B、英国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工业国家   

   

4、工业革命的基本特点  

   

   

   

   

5、工业革命的影响:  

(创造了一个全新的社会 ——工业化、城市化、民主化、阶级结构、思想文化、环境问题。  

创造了一个全新的世界——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初步形成)  

   

   

   

   

   

   

6、世界市场的孕育和成熟  

1)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初步形成  

A、初步形成的原因:  

根本动力:  

物质条件:  

纽带:  

重要保障:   

   

B、初步形成的时间:   

   

C、初步形成的标志:   

   

2)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逐渐成熟(途径:殖民扩张与商品输出)  

标志:   

原则:自由主义的原则;  

内容:保证资本的自由流动、安全与增值;  

规定在国际贸易中给予最惠国待遇,逐渐取消关税保护;  

   

3)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作用  

①对资本主义列强:   

②对殖民地半殖民地:  

③对国际:  

   

★思考:工业革命对中国的影响:  

A、政治:   

B、经济:   

C、思想文化   

   

知识拓展  

资本主义世界市场、资本主义殖民体系和资本主义世界体系  

(三者的形成几乎同步,他们之间有密切的联系,也有区别。)  

世界市场:指通过对外贸易使各国市场联系起来的总和,是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组成部分。新航路开辟后,加强了世界各地的联系,也引起殖民侵略,世界市场已显雏形。19世纪60年代,工业革命促使资本主义工业国在世界各地强占市场和原料,把世界许多殖民地和半殖民地纳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体系,使之成为附庸,世界市场初步形成。  

殖民体系:它仅指资本主义压迫、奴役的所有殖民地和半殖民地  

世界体系:两层含义:一是资产阶级革命和改革运动使资本主义制度在世界范围内确立(资本主义政治体系);  

一是亚、非、拉沦为资本主义列强的殖民地和半殖民地,作为商品市场和原料产地,成为资本主义经济附庸(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资本主义国内市场)  

        

(资本主义海外市场)  

     

殖民体系  

    

资本主义国家  

                 

   

(二)第二次工业革命  

1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前提条件  

1)政治前提:   

2)科技:   

3)资金:   

4)劳动力:   

5)市场:   

   

2、第二次工业革命的进程和特点   

1)发源地和中心:   

2)开始的标志:   

3)成就:A、电力的发明和应用 (电气时代)  

B、新交通工具的创制   

C、新通讯手段的创制   

D、石油化工  

E、钢铁工业的发展(钢铁时代)  

F、新兴工业部门:汽车工业、石油工业、化学工业等  

G、传统产业的发展:向现代农业转化  

   

4)第二次工业革命的特点  

   

   

思考:两次工业革命比较  

相同点:①都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②都促进列强加紧对外扩张③都带来生产关系的变化  

   

动力  

能源  

特点  

发明者  

结构  

中心  

时序  

组织  

影响  

第一次  

   

   

   

   

   

   

   

   

   

   

   

第二次  

   

   

   

   

   

   

   

   

   

   

   

不同点:  

3.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影响  

A、生产力:   

B、产业结构的变化:   

C、社会关系的变化:   

D、世界格局的变化:   

   

   

4瓜分世界的狂潮  

①列强为何掀起瓜分狂潮?    经济实力、市场的争夺  

②瓜分狂潮的概况?          英法俄占优势,德美日后来居上  

③美国的对外政策是如何演变?  

a1823门罗主义→b1889泛美主义→c 19C 90N海权主义→d 19C 中期新殖民主义太平洋商业帝国→自由贸易、公平贸易(门户开放)  

   

5、资本主义世界体系最终形成(世界走向一体化)  

(1)历史背景:(1)根本原因:   

(2)客观条件:   

(2)世界一体化的表现:(1)基础(框架)  

(2)手段(途径)  

(3)主要内容:   

(4)形成时间:   

   

3)世界一体化的影响:(如何全面认识世界一体化)  

积极:(客观上是历史的进步,推动世界发展)  

   

   

   

   

消极:(导致国际关系日趋复杂) 

Tags:

作者:本站收集整理
  • 好的评价 如果您觉得此文章好,就请您
      0%(0)
  • 差的评价 如果您觉得此文章差,就请您
      0%(0)

文章评论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评论摘要(共 0 条,得分 0 分,平均 0 分) 查看完整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