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通州中学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讲义(五)
第五专题 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
第一课时 太平天国运动 辛亥革命
【课程标准】
(1)了解太平天国运动的主要史实,认识农民起义在民主革命时期的作用与局限性。
(2)简述辛亥革命的主要过程,认识推翻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中华民国的历史意义。
【江苏08考试说明】
(1)太平天国运动
定都天京、《天朝田亩制度》、《资政新篇》、太平天国运动的失败。
(2)辛亥革命
中国同盟会的成立、武昌起义、中华民国的成立、《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知识梳理】
一、太平天国运动
(一)兴起的原因:阶级矛盾的尖锐(根本原因);外国资本主义的侵略。
(二)经过:1851金田起义——永安建制——1853定都天京——1853颁布《天朝田亩制度》——1856全盛时期(北伐、西征和东征)——1856转折(天京变乱)——1859颁布《资政新篇》——1864失败(天京陷落)
定都天京:1853年占领南京,改南京为天京定为国都,正式建立同清对峙的政权。
《天朝田亩制度》:
1、目的:建立“有田同耕,有饭同食,有衣同穿,有钱同使,无处不均匀,无人不饱暖”的理想社会。
2、内容:平均分配土地。根据“凡天下田天下人同耕”和“无处不均匀”的原则,规定以户为单位,不论男女,按人口和年龄平分土地。圣库制度。根据“天下人人不受私,物物归上主”的原则,规定每户留足口粮,其余归圣库。即“均贫富,产品归公”。
3、评价:是太平天国的建国纲领。它突出反映了农民要求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的强烈愿望,是几千年农民反封建斗争的思想结晶,能够极大地调动农民反封建(革命)的积极性。但它体现了绝对平均主义思想,幻想在分散的小农经济基础上实行均贫富,超越了农民小私有者的本性,无法调动人们的劳动积极性,是无法实现的空想。(革命性、空想性、落后性)。
《资政新篇》:1859年,洪仁玕提出《资政新篇》
(1)内容:
政治 |
以法治国,设新闻官,广采社会舆论,官吏由公众选举 |
经济 |
主张学习西方,发展工商业,奖励技术发明,建铁路,造轮船 |
文教 |
提倡设立新式学堂,办医院,禁止贩卖人口 |
外交 |
和外国通商往来,但不承认不平等条约,不准外国人干涉中国内政 |
(2)评价:进步性:具有鲜明的资本主义色彩,是先进的中国人最早提出的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的方案,集中反映了当时中国人向西方寻找真理和探索救国救民道路的迫切愿望;局限性:由于缺乏相应的社会基础和实施条件,加之当时处于战争环境,,并未真正实行。
太平天国运动的失败:
失败的标志:1864年,天京陷落,标志着太平天国运动失败。
失败的原因:农民阶级的局限性(根本原因);中外反动势力的联合镇压(主要原因)
失败的启示:受阶级和时代的局限性, 农民阶级不能领导中国革命取得胜利。
(三)太平天国运动的新特点(发生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环境中)
1)利用西方宗教; 2)反封建反侵略; 3)主张学习西方; 4)中外反动势力联合绞杀。
(四)农民阶级在民主革命中的作用和局限性
作用:农民阶级是中国民主革命的主力军,受本国封建主义和外国资本主义的政治压迫和经济剥削,具有革命性。沉重地打击了中外反动势力,客观上起了阻止中国殖民地加速的作用,同时也为近代化减少了阻力。
局限性:从经济上看,农民是分散的个体小生产者,不是先进生产力的代表。
从政治上看,提不出切实可行的革命纲领。
从思想上看,农民缺乏科学的世界观,不能用科学的理论作指导,多用迷信思想宣传和组织群众。
从组织上看,农民带有严重的自私性和分散性,很难形成统一的、坚强的革命领导核心。
………………………………【全文请点击下载word压缩文档】点击下载此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