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口与城市(二) 2011年高考复习专题
第二部分 城市与城市化
城市内部空间结构
1、城市形态的概念:
城市占据一定的空间,有着特定的外部轮廓形态。
2、城市形态的类型:
类型 | 团块状 | 条带状 | 组团状 |
分布地区 | 平原地区 | 沿铁路或河流、谷地等被迫延伸 | 地形崎岖不平的丘陵山地 |
举例 | 我国的成都、合肥,美国的华盛顿 | 兰州、洛阳、西宁、宜昌 | 重庆 |
3、城市土地利用的集聚效应
同一种土地利用方式对用地空间和位置需求往往是相同的,这会导致同一种活动在城市空间上的集聚。
4、功能区之间并无明确的界线,某一种功能区以某种土地利用方式为主,可能兼有其他类型的用地。
5、功能区比较
6、城市地域结构模式:
同心圆模式、多核心模式、扇形模式
7、经济因素是影响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主要因素,体现在各种活动的付租能力。影响付租能力高低的
因素主要有:交通的便捷程度,距离市中心的距离。
8、各类土地利用付租能力随距离递减示意图
商业的付租能力受市中心距离的影响最大;工业的付租能力受市中心距离的影响最小OA商业付租能力最强;AB住宅付租能力最强;BC工业付租能力最强
9、影响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其他因素:
(1)收入的高低,导致住宅区的分化
(2)历史文化或经济方面的声誉
(3)种族或宗教团体(唐人街等)
(4)早期土地的利用方式影响
10、城市内部空间结构随城市发展而逐渐形成和变化
早期:功能区分异不明显,市中心以市场、交通等优势吸引工业聚集
一定规模后:由于用地紧张、交通拥挤、环境污染等问题,工厂企业向外搬迁,城市内部空间结构发生变化。
几个概念的辨析:
(1)城市地域功能分区与城市地域结构模式
城市地域功能分区是指城市中各种经济活动之间发生空间竞争,导致同类活动在空间上高度聚集所形成的商业区、工业区、住宅区、行政区、文化区等的差异。城市地域结构模式是指在经济、社会、历史和政策等因素作用下,城市功能分区空间中的分布与组合。具有代表性的西方城市地域结构模式有同心圆模式、扇形模式、多核心模式三种。
(2)城市功能活动和城市地域功能区
城市功能活动即城市中的各种经济活动,如工业生产、商业贸易、居住休闲、文化教育、行政管理等等;而城市地域功能区则是指这些功能活动之间发生空间竞争而导致同类活动在空间上高度聚集而形成的区域,如工业区、商业区、居住区、文化区、行政区等。
(3)城市土地利用类型与城市功能分区
城市土地利用类型是指对城市土地资源不同的开发利用方式,如商业用地、工业用地、政府机关用地、住宅用地、休憩用地、绿化用地、交通用地及其它公共事业用地、农业用地和水面等。城市土地利用类型的区位是有差异的,差异愈大,各种用地之间分化趋向就愈明显,这种倾向叫功能的分化。由于这种功能分化,城市某一地区只有某一种主要的功能,也即形成了功能区。
(4)城市布局形式与城市总体布局
城市布局形式即城市的基本形态,是指城市用地是集中布置还是分散布置,以及城市用地组合的形式和规模,它将直接关系到城市内各功能区的用地状况。城市布局形式有集中紧凑式和分散疏松式两类,它是城市总体布局时首先要考虑的重大问题。
城市总体布局则是城市建设和发展的战略部署,它反映了各项城市用地之间的内在联系,关系到城市各组成部分之间的合理组织和城市建设投资的费用。(5)商业区和中心商务区商业区和中心商务区都是城市功能区。商业区是城市中商业活动在空间上高度聚集形成的城市地域,多位于市中心、交通干线的两侧和街角路口处。而在市中心区域则往往形成中心商务区。中心商务区则是指市中心商业区内商务活动和人流最集中,交通最便捷、建筑密度最高、吸引力和服务范围最大的地区,同时也是地价最高的地区。中心商务区担负着商业中心和服务中心双重职能。
不同等级城市的服务功能
1、城市等级划分及依据:
城市等级一般分为:集镇、城市、大城市、特大城市
我国的划分:特大城市(100万以上)、大城市(50~100万)、中等城市(20~50万)、小城市(20万以下)、以下为县城、建制镇等
依据:城市人口规模
2、城市等级与服务范围的关系
城市等级低,服务种类少,服务范围比较小;城市等级高,服务种类多,服务范围比较大。
3、上海城市等级和服务范围变化的影响因素
(1)上海位于我国南北海岸线的中点以及长江的出海口
(2)上海市有发达的铁路网,使得上海有充足的原材料、劳动力、农产品以及巨大的市场
(3)上海位于长江三角洲,地形平坦开阔。
4、城市等级体系:
城市的服务种类、服务范围是与城市的等级相对应的,在同一个区域中,城市的空间分布也与城市的等级密切相关,这些不同级别的城市空间组合,构成了一地区的城市等级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