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产活动与地域联系(一) 2011年高考复习专题

减小字体 增大字体 作者:本站收集整理  来源:本站收集整理  发布时间:2010-10-31 11:14:24

第一部分“生产活动”

知识结构
    
  从上面知识结构可以看出:该部分的核心知识是农业和工业的区位选择。农业生产活动和工业生产活动是本单元的概述部分,属于基础知识,主要是相关的概念、特点、生产的投入与产出、生产部门的分类和发展等基本知识;世界主要农业地域类型和工业地域形成,是区位选择的现实结果,也是区位选择原理的实践应用。
农业的区位选择
  (一)影响农业区位选择的主要因素
  1.自然因素:气候(光照、热量、水分)——决定作物种类分布、复种制度、产量;
    地形(类型、海拔、坡向)——影响作物种类分布、规模化生产;
    土壤(肥力、盐碱性)——影响作物的产量、宜种作物;
    水源(灌溉条件)——是半干旱、干旱地区发展农业的限制性因素。
  2.人文因素:

因素 影响 实例
市场 市场需求量最终决定农业生产的类型和规模 “订单农业”的发展;城郊乳、肉、禽、蛋、菜、花农业生产基地的发展
交通运输 交通便利有利于商品农业的发展 交通运输条件的改善及农产品保鲜、冷藏技术的发展,使农产品市场在地域上大为扩展,世界大市场逐步形成。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国成为世界粮食输出国;阿根廷、丹麦、新西兰等国成为世界主要乳畜产品供应国;拉丁美洲、非洲、东南亚成为世界热带经济作物生产基地
政策(收购指导价) 影响作物种类、播种面积、产量 收购指导价高,单产低的地方也可种植;
收购指导价低,单产高的地方才可种植
劳动力 数量的多少、素质的高低影响着农产品的成本和质量 云南昆明附近发展“彩色农业”(花卉业)具有地价低、劳动力廉价而丰富的优势
科技 通过机械化、良种化、化肥化、水利化等农业现代化过程影响农业的发展 ①通过培育良种扩大农业区位选择的范围,如我国将小麦种植高限扩展到海拔4000米高度;将双季稻生产推广到江淮平原
②利用农业科技,提高土地生产率和粮食产量,如北美单产高,非洲单产低
③改变农业生产方式,如利用玻璃温室和塑料大棚生产反季节蔬菜;无土栽培和植物工厂可使农作物全年播种、全年收获;智能机器人从事农业生产


  (二)农业区位的合理选择
  1. 大范围地区农业区位的选择

农业类型或作物 农业区位的选择
种植业 湿润、半湿润平原和盆地地区
林 业 山地、丘陵地区
畜牧业 半干旱、干旱地区
渔 业 湖泊、水库、沿海海域
水 稻 水分条件较好的平原地区
玉 米 夏季高温多雨、生长季较长的地区
棉 花 光照充足、夏季高温的平原地区
甘 蔗 高温多雨的热带、亚热带地区
甜 菜 气候温凉的中温带地区
柑 橘 气候湿润的亚热带丘陵地区
苹 果 湿润、半湿润的暖温带地区


  2.小范围地区农业区位的选择

考虑因素 农业区位的选择
农业类型
单位产值
从单位产值看,由高到低的顺序一般是:
花卉>乳牛>塘鱼>果园>蔬菜>粮棉
地 价 距城镇越近,地价越高,农业生产成本越高。
城镇周围只能布局单位产值高的农业类型,如花卉业、乳牛业、禽蛋业、蔬菜业等
需 水 量 需水量大的花卉等应接近河流、湖泊等水资源丰富的地方
交通运输 鲜花需要保鲜,鲜奶容易变质,乳牛、花卉等生产应布局在近城镇和交通方便的地方

[1] [2] [3]  下一页

Tags:

作者:本站收集整理
  • 好的评价 如果您觉得此文章好,就请您
      0%(0)
  • 差的评价 如果您觉得此文章差,就请您
      0%(0)

文章评论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评论摘要(共 0 条,得分 0 分,平均 0 分) 查看完整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