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的空间结构与城市化单元学习指导 2011年高考复习专题
(注:本节内容参考了钟作慈的文章《北京传统文化专题---内涵及城市沿革、布局、功能、建筑》部分内容。)
典型例题
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2000年,我国有大型城市93座,其中,大城市53座、特大城市27座、超大城市13座,这些大城市产业和人口高度集中,规模经济优势强,集聚效应明显,在国民经济发展中起着骨干作用。随着大城市中心城市功能的不断完善,辐射能力的逐渐加强,对带动周边中小城市和地区的发展起到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根据统计资料,2000年93座大城市共计人口1.9亿,创造了2.74万亿元的国内生产总值,占全国GDP8.94万亿的30.6%。
作为城市化的高级形式,大城市群目前在中国已经开始出现,如20世纪80年代开始崛起的珠江三角洲大城市群,以广州和深圳作为经济中心;90年代发展起来的沪宁杭经济群的集中地——长江三角洲大城市群;还有现在正逐步显现的首都经济圈——环渤海湾大城市群。大城市群在国家和区域经济发展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它不仅有较好的投资环境和经济实力,有完善的城市功能和较高的投产效益,同时也是一个国家和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的中心,具有较强的吸引力和凝聚力。
因此,在21世纪的头20年要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的现代化进程,加快中国的城市化步伐是发挥城市中心作用、提高经济效率的必由之路,也是消除二元结构、实现社会公平的必由之路。2001年诺贝尔经济奖获得者之一的斯蒂格列茨认为新世纪对于中国有三大挑战,居于首位的就是中国的城市化,他提出“中国的城市化将是区域经济增长的火车头,并产生最重要的经济利益”。
(1)本资料主要表现了城市对我国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重要作用。
(2)城市化主要的标志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我国城市化与发达国家相比有何不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首都经济圈——环渤海湾大城市群发展最大的限制性因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你家所在地区的城市化进程怎么样?你觉得对家乡有何益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分析:本题是一道学科内综合题,要用到初中中国地理、高中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的知识。
本资料主要表现了城市对我国的经济增长的重要作用。城市是区域经济的增长中心。这是高二选修的内容。
城市化主要的标志是城市人口增加、城市用地规模扩大、城市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重上升。我国城市化与发达国家相比,起步晚,发展快,城市化水平较低,城市发展不尽合理。这都是高中地理必修Ⅱ的内容。
首都经济圈——环渤海湾大城市群发展最大的限制性因素是水资源短缺,这是初中中国地理、高中自然地理涉及的内容。
第(5)小题是希望同学能结合身边实际运用理论。对家乡的益处可从城市是区域管理中心、服务中心、经济增长中心三个方面举实例论证。可再加上交通、文化方面。
答案:(1)经济增长 (2)标志是城市人口增加、城市用地规模扩大、城市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重上升 (3)起步晚,发展快,城市化水平较低,城市发展不尽合理。(4)水资源短缺 (5)略
2.关于商业区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多呈点状或条状分布,在城市用地中占一小部分
B.多位于市中心交通干线的两侧或街角路口处
C.都是城市经济活动最繁忙的地方
D.商业区的区位需求是有广阔的市场
分析:
误点可能出在C和D项。并不是城市中所有的商业区经济活动都最繁忙,商业区是分级别的,只有最高级的商业区经济活动最繁忙,如中心商务区。故C错。商业区主要区位需求要交通便利,以吸引大量消费人口。狭小的商业内不可能有广阔的市场(如广大的住宅区),故D错。
答案:AB
3.根据表格数据画出各种土地利用随距离变化的斜线图,标出中心商务区的范围。
距市中心距离(km) | 各种土地利用的租金(元/m2) | ||
商店 | 住宅 | 工业 | |
0 | 150 | 72 | 30 |
1 | 100 | 60 | 27 |
2 | 50 | 48 | 24 |
3 | 0 | 36 | 21 |
4 | 0 | 24 | 18 |
5 | 0 | 12 | 15 |
6 | 0 | 0 | 12 |
7 | 0 | 0 | 9 |
8 | 0 | 0 | 6 |
9 | 0 | 0 | 3 |
10 | 0 | 0 | 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