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珠江三角洲》教学设计 八年级地理下册 人教版

减小字体 增大字体 作者:本站收集整理  来源:本站收集整理  发布时间:2011-05-23 10:02:27

珠江三角洲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一)本节课的地位与作用

八年级下册的内容主要是从全国范围选学不同尺度的区域,认识所学区域的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的主要特征,掌握学习区域地理的一般方法。“珠江三角洲”作为“省内区域”这一尺度上的地区第一个出现在教材上,所以学好它可以为以后其他省内区域的学习提供可供借鉴的方法。

(二)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说明珠江三角洲地理位置的优越性,理解其对区域发展的重要性;

(2)归纳珠江三角洲主要产业部门及经济发展特点并能分析其成因,理解区际联系对区域经济发展的意义;

(3)分析珠江三角洲城市化发展特点及原因,评价珠江三角洲社会经济发展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2.能力目标。

(1)进一步培养学生对地理图表的分析能力和对地理信息的归纳、推理以及综合分析判断等思维能力。

(2)在区域对比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地理创新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在区域比较过程中,寻找差距,要做到:因地制宜,扬长避短,树立区域可持续发展观念,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

(2)通过分析评价珠江三角洲社会经济发展对生态环境的影响,认识到环境保护对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意义。

(三)教学重点、难点

外向型经济对于学生来说,是一个新概念,了解这个概念的内涵,是本节课教学的重点和难点。要使学生对外向型经济的主要特点有较全面和辩证的了解;使学生懂得各地的外向型经济既有共同之处,又有其个性特征。

二、学生的起点行为分析

1.学生从七年级下半学期起,已较多地接触到经济地理方面的问题,尤其是在七年级下册“世界地理”的教学中,对于一些国家的有代表性的经济地理问题(例如日本),教师已带领学生进行了较为深入细致的分析,这为本课的学习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2.珠江三角洲是中国经济增长速度最快的地区之一,学生平日通过媒体对此也已有所了解。但往往是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孩子们对陌生的事物总有很强的好奇心,因此他们想探究为什么珠江三角洲在全国率先富裕起来的原因。通过教学设计,使孩子们深入浅出地、如与邻家谈话般地掌握了知识内容。

三、教学思路

区域性是地理学的特色之一,区域比较是地理学习中的重要思维方式与学习方法。在以学生发展为本,鼓励探究质疑的教学设计中,恰到好处的比较能使学生于相似处集思,于矛盾处启思,营造独特的思维效果。因此,我决定本节教学设计主要采用区域比较法,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同时培养学生的地理创新思维。那么选谁进行比较更为有效呢?在中国的香港、澳门、台湾,以及日本之间我最终选择了日本。原因有二:第一,凭以往多年的教学经验,历届学生对日本经济的发展模式都有着浓厚的兴趣,学习后在头脑中仍留有较深的印象;第二,从世界角度来讲,日本的经济非常典型,很有代表性,并在对比中容易激发学生把祖国建设为经济强国的信心和热情。

开课时,我首先用几句开场白拉近了与学生的距离,在运用视频资料给学生一定感性认识的基础上,进行区域比较。

1.通过探究性问题的剖析,比较珠江三角洲与日本的经济发展思路,比较中求同,即因地制宜,扬长避短。

2.通过归纳对比,比较珠江三角洲与日本的主要产业部门,比较中求异。

(1)二者主要生产部门的技术含量有何不同?产品利润空间有何不同?

(2)进一步深入思考:你认为为什么会产生这种差异?

(3)为创新思维营造空间:如果你是广东省的省长,你打算采取哪些措施缩小差距,以促进本地经济进一步可持续发展呢?

3.通过类比讨论,比较珠江三角洲与日本的城市化进程。比较中求同。

(1)评价社会经济发展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2)为创新思维营造空间:珠江三角洲在经济发展过程中会不会遇到与日本当年类似的问题?角色扮演,研讨对策。

以上多次的区域比较不仅是为了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他们理解较为抽象的内容;同时也为启发学生的地理创新思维营造了进行深入探讨的问题情境。教师要让学生有机会通过观察、联想、对比、分析、归纳、推理等学习活动来锻炼地理思维并表达自我主张,给学生的“演”搭设背景绚丽的舞台。

四、教法与学法

教法:区域比较法、综合法。

学法:区域比较法、综合法、角色扮演法、分析法、归纳法。

五、教学准备

教师:广泛占有经济学相关资料,制作绘声绘影的视频课件,应用PowerPoint和Flash制作课件,设计教学及评价方案。

学生:划分合作小组,明确小组成员的组内分工。推选小组长、中心发言人、助理中心发言人、记录员。

六、课时安排

本课共分2课时讲授。第一课时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自学。第二课时讲授。

七、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同学们平时喜欢听歌吗?下面我们就一起来听一首歌,

课件展示:《春天的故事》。

谈话交流:“一位老人”指的是谁?(邓小平)。歌中唱道,他画了“一个圈”,这里大体包括了广东省的哪些地区呢?说说你还对哪句歌词感兴趣?(如,“神话般的堆起一座座金山”,这说明本地区经济增长状况如何?快!)

课件展示:2003年,全国人均收入排名前十强的城市。

谈话交流:这十个城市哪几个不在珠江三角洲?

师生活动:现场采访。

教师承转:如果说珠江三角洲创造了一个经济增长的奇迹,那么我们的近邻日本就是在世界创造了一个经济腾飞的奇迹。

教师提问:日本经济高速发展有哪些有利条件?又有哪些不利条件?

学生合作探究:根据相关材料(七年级下册)“日本”一课的相关文字、地图、图片。)分别从自然因素、科技水平、劳动力及国民素质等方面探究上述问题。

有利条件:

1.岛国多港湾,海上运输及对外经济联系便利;

2.科技力量雄厚;

3.劳动力资源丰富且素质高。

不利条件:

1.国内市场狭小;

2.国土面积小,自然资源贫乏。

教师提问:日本选择怎样的经济道路来克服它的不利条件呢?又是如何充分利用有利条件使自己快速崛起的?

[1] [2]  下一页

Tags:

作者:本站收集整理
  • 好的评价 如果您觉得此文章好,就请您
      0%(0)
  • 差的评价 如果您觉得此文章差,就请您
      0%(0)

文章评论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评论摘要(共 0 条,得分 0 分,平均 0 分) 查看完整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