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二年级“侗族摔跤”课时教学计划

减小字体 增大字体 作者:本站收集整理  来源:本站收集整理  发布时间:2009-07-30 08:21:35

 “侗族摔跤”教学设计方案

侗族摔跤,特别是黎平的侗族摔跤,已有400多年的历史,它以“简单易学,对抗性强,运动损伤率低,观赏性强”等特点,深受广大侗族人民的喜爱。在中小学校开设侗族摔跤课,有利于发展学生的力量、柔韧、灵敏等身体素质,有利于培养学生自觉锻炼、主动参与的好习惯,突破了女生不参与摔跤的传统习俗。

侗族摔跤源于明朝,经过民间的漫长发展,逐步形成了“提摔、拉摔、抱摔、拌摔”四种技法。是侗族地区男人最喜欢的一项传统习俗,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在水平五体育学习阶段,将其定位为拓展和延伸运动项目,丰富了学校体育教学内容的课程资源,既传承和发展了民族文化,又基本实现了《新课标》的教学目标。

本次课为该单元教学内容的第三课时。学生对准备活动的内容与形式、侗族摔跤的基本历史、基本礼仪以及基本姿势、提摔、拉摔等基本技术已有了初步的理解和掌握。本次课将重点学习“抱摔”和“拌摔”技术,并能运用所学技术、技能进行综合对抗练习。

一、指导思想

根据中共黎平县委、县政府(2006)07号文件《关于全面实施民族文化进课堂工作意见》中关于“学校体育与健康课程应将侗族摔跤、抢花炮等优秀民族传统体育引入课堂”的规定及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关于课程内容资源开发的精神,结合我们民族地区的体育传统,我们把侗族摔跤作为一项重要的体育课程内容资源来加以开发和利用。目的在于传承民族文化,弘扬民族精神,发展学生的力量、柔韧、灵敏等身体素质,培养学生勇敢、顽强、团结、合作的精神。

二、本次课的教材选择

侗族摔跤源于明代,具有提摔、拉摔、抱摔和拌摔等主要技法。本次课为第三次课,在前两次课学生初步了解和掌握侗族摔跤基本历史、基本礼仪、基本姿势及提摔与拉摔基本技术的基础上,重点学习抱摔和拌摔技术,并将所学的基本技术运用于综合对抗练习。

三、学情分析

高二学生已处于青春发育后期,向青年期过渡,通过高一年级体育课程的学习和锻炼,力量、速度、耐力等素质得到了一定的发展,心理发展也逐步走向成熟,具备了一定的自制能力和自学能力,并具有较强的成功意识与表现欲望,为学习本教材,奠定了一定的身心基础。但有些学生特别是女生,存在怕摔、怕痛、怕受伤的心理障碍,这是学习本教材的不利因素。

四、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拌摔与综合对抗练习。

教学难点:克服学生的心理障碍。

五、教学策略

1.化不利因素为有利因素,针对学生存在的怕摔、怕痛、怕受伤的心理障碍,通过启发教育、教学实践与合作学习,培养学生勇敢顽强、团结奋进的思想品质。

2.通过由易到难,由单个动作学习到组合动作练习,再到综合对抗练习,一步一步指导学生掌握运动技能,不断增强学习信心,克服害怕心理。

3.加强安全教育、规则教育、道德教育与自我保护及相互保护的教育,通过提高学生的安全意识与自我保护及相互保护的能力,来提高学生的安全感。

4.根据教材特点与课的类型,从教学的实际出发,以接授式学习为主,以合作学习为辅。

贵州省黎平一中体育与健康课时教案

任课教师:杨胜忠(贵州黎平县第一民族中学)

指导教师:杨启平(黎平一中,中学高级教师)

任课班级:高二年级。人数:40人(男生20人,女生20人)

教学内容:

侗族摔跤

                    ──校本教材(少数民族优秀传统体育项目)

教学目标:

1.让全体同学基本掌握侗族摔跤的基本姿势与礼仪。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民族团结意识。

2.力争有80%左右的同学能较好掌握拌摔技术,60%左右的同学能够运用所学技术、技能进行综合对抗练习。

教学方法:

本次课主要采用演示法、讲解示范法、讨论法、引导与启发法、练习法等

教学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

①抱摔技法

②拌摔技法

③技法的综合运用

2.教学难点:技法的合理运用与时机的掌握

教学要求:

积极准备,主动参与,勤于思考,发挥潜能;

遵守规则,注意安全,加强自我保护意识。

教、学、练程序与方法:

一、启发与热身阶段(7-8分钟)

1.课前2分钟值日学生整队集合(四列横队),报告人数,师生问好。

教 师

2、教师宣布上课内容,提出要求与注意事项。

①内容:“侗族摔跤”

②要求:以饱满的热情、积极认真的态度、愉快的心情,去探究问题、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请同学们严守规则,注意安全,加强自我保护意识。

③安全检查,安排见习生。

3、提出问题:

①侗族摔跤的握带的方法与基本礼仪。

②侗族摔跤的基本技术与方法。

③请观看录像。

4、准备活动:

①“兔子舞”。在音乐伴奏下进行。

②单足跳(4人一组,比快、比节奏,左右脚各一次,距离16~18米)

③振肩压腰(4×8拍)

④2人转动(自由练习,距离12~14米往返)

⑤学生根据准备活动情况,自主设计,自我练习,自我活动。教师巡回指导。

二、基本练习阶段。(7分钟)

①四列横队集合。

②摔跤基本姿势学习。教师讲解示范。

③拉摔基本技术介绍,教师讲解、示范。

 

“侗族摔跤”教学设计方案

侗族摔跤,特别是黎平的侗族摔跤,已有400多年的历史,它以“简单易学,对抗性强,运动损伤率低,观赏性强”等特点,深受广大侗族人民的喜爱。在中小学校开设侗族摔跤课,有利于发展学生的力量、柔韧、灵敏等身体素质,有利于培养学生自觉锻炼、主动参与的好习惯,突破了女生不参与摔跤的传统习俗。

侗族摔跤源于明朝,经过民间的漫长发展,逐步形成了“提摔、拉摔、抱摔、拌摔”四种技法。是侗族地区男人最喜欢的一项传统习俗,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在水平五体育学习阶段,将其定位为拓展和延伸运动项目,丰富了学校体育教学内容的课程资源,既传承和发展了民族文化,又基本实现了《新课标》的教学目标。

[1] [2] [3]  下一页

Tags:

作者:本站收集整理
  • 好的评价 如果您觉得此文章好,就请您
      0%(0)
  • 差的评价 如果您觉得此文章差,就请您
      0%(0)

文章评论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评论摘要(共 0 条,得分 0 分,平均 0 分) 查看完整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