爬行---第三小学体育课教案设计
爬行---上海市卢湾区丽园路第三小学体育课教案设计
如何在体育教学中体现以学生为本、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课改精神?本次实践课,对此进行了一些探索和尝试。
一、激发兴趣,教师引领学生主动地练习
本课的主教材之一是爬行,攀爬能力是人的基本活动能力之一,小孩总是先学会爬再学会走的。一个正常的学生,不用教,其自身已经具有了一定的攀爬能力与实践经验。把攀爬作为一项体育的基本教材,是因为通过反复的练习能促进学生的手脚协同活动能力的提高。
本课教学对象是一年级的学生,我根据他们的身心特点,把爬行教材的设计重点放在通过语言和器材创设环境,激发学生的练习兴趣。创设在动物园内模仿各种小动物爬行的宽松环境,使学生欢快自主地进行练习,教师不作对所模仿的动作的具体规定,而是引导学生通过互相模仿、比较和讨论,琢磨“爬行”的主题。为今后学习队列体操中的高姿与低姿爬行打下基础.
二、进一步理解“教材是载体”的含义,发挥体育的多功能作用
攀爬与跑的教材组合“障碍接力赛”,是本课的另一学习内容,爬越如果没有变化比较枯燥,教师在教材的整合上进行了尝试,把爬越障碍和快速跑组合成障碍接力跑,既扩大了教材的容量,又增加了趣味性,选用两块竖起来的体操垫作为障碍对学生的合作能力提出了挑战。在障碍接力赛的教学中,我把设计重点放在引导学生探究如何更快更好完成练习的过程上。教材的要素不仅仅是练习的规则和过障碍的方法,当然这是主体,还应该有如何分组、障碍物的搭建与组成顺序、小组成员的分工合作、对规则的理解遵守与合理运用(更高级的还有变化规则)等。老师规定好一切要求进行的练习,能节约时间取得最大身体练习效率,但学生在练完以后究竟得到些什么?还有哪些要通过练习教会学生的呢?通过本次课,我想体现出学生在教师引导下对游戏中的一些要素进行各种尝试,在尝试中学生之间、学生的心里会产生一些问题和矛盾,会需要师生、生生之间的交流互动,这就为教育提供契机,教师再抓住机会向学生传授适当的方法、技术、基本知识。当然进行探究尝试需要花费一些练习的时间,有时难免会犯些错误,需要教师的宽容与引导。但是付出这些代价应该能够换来—“学生合作交往能力的提高、对游戏规则的深入理解和遵守、敢于提出不同看法进行求异思维。”而且让学生在练习过程中不但要练习爬越、快速跑,还要自己布置场地、人员的分工安排,整合以后的接力跑游戏需要学生更多的参与,也更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不但发展了体能与技能,还促进学生社会适应能力。
教师简介: 陈志飞,男,1970年6月出生,1989年毕业于上海市体育师范学校。卢湾区丽园路第三小学体育教师,中共党员,小学高级教师,曾获“教苑新星”、“上海市园丁奖”、“上海市体师杯教育评比一等奖”、“卢湾区十佳青年教师”“卢湾区青年教师教学能手评比一等奖”和“首届益民优秀青年教师奖”等荣誉。 |
尚海市卢湾区丽园路第三小学体育课教案
年级 |
一(1) |
人数 |
24 |
课的 类型 |
实践课 |
周次 |
13 |
课次 |
39 |
执教 |
陈志飞 |
教 学 目 标 |
①学会三种以上动物爬行的动作和爬越90~ ②体验并感知分工、合作和互助的意义,表现出对同伴的关心和集体荣誉感 ③培养遵规守纪和勇于克服困难的良好品质 |
教 材 |
1. 攀爬: 模仿动物爬行 (3—2) 2. 攀爬: 爬越障碍与跑的组合( 4---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