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设计]《焦点透视——我的小天地(七下)》

减小字体 增大字体 作者:本站收集整理  来源:本站收集整理  发布时间:2009-07-25 09:48:10

    

《焦点透视——我的小天地》课堂教学设计                      学校  尚文中学      年级  七年级       姓名  庄琪

课题

《焦点透视——我的小天地》

 

 

 

础性目标

 

 

 

 

知识与技能:

了解焦点透视的变化特点,掌握焦点透视的表现规律,并能结合平行透视的表现方法进行卧室的环境设计。

教法分析

 

本课的关键在于掌握焦点透视的表现规律,设计自己的小天地——卧室。在掌握方法上,要体现教师的示范作用,引导学生参与教学活动和学生的自主分析判断有机的结合起来,并充分运用启发开拓教学策略,在教学中要以方法学习为主线,以开拓创新为辅线,认识方法是体现透视规律和进行设计的手段。

 

过程与方法:

通过对焦点透视现象的观察、分析,总结出构图的变化规律,并运用已学过的平行透视的表现方法设计家具摆设,构筑属于自己的个性空间。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留意身边的景物,关注生活中的透视形态,增强对生活的热爱,提升空间造型与创造能力。

提高性目标:把焦点透视的设计形式与平行透视的表现方法巧妙融合,进行思维拓展,注重家具造型和画面效果。

发展性目标:从书本的学习走向生活的表现,从探索立体空间的构成规律,引伸出新的设计想法与新的表现技法。

 

 

 

 

重点:结合焦点透视的构图要素与平行透视的表现方法,灵活运用到室内设计中。

 

解决方法: 在进行方法的学习时,避免灌输式的讲解和介绍,通过教师示范与学生参与的适当结合,让学生在教师的层层启发和引导下自己归纳,总结出焦点透视的表现方法,并在平行透视与家具摆放的对比图中,让学生回忆起该透视的表现方法,并在尝试中,加深理解,进一步掌握此方法。把焦点透视与平行透视相结合进行表现与创造。

 

学生分析

结合生活场景入手,从效果上进行比较分析,学生容易归纳出焦点透视的特点及规律,对于平行透视的表现方法,学生不陌生,但本课的关键是在于引导他们灵活运用此透视方法设计家具摆设,但由于表现自己的小天地,学生也乐于设计,特别是能有创新的点缀,学生的学习兴趣会更浓厚。

 

 

 

 

难点:近大远小的表现与立体物的设计。

 

解决方法: 通过引导学生欣赏、分析、讨论生活中的近大远小的画面特点,感知立体物的存在形态,进而掌握规律。

教师的活动

学生的活动

设计意图

 

 

 

 

 

 

生活场景导入:

1、出示一组画面 :

导入语:挖掘一下身边的景物,是哪儿?

(图片景物都是学校周围的景物)

2再出示一组画面

①师:比较一下,视觉上有什么不同?

(边倾听学生的感言,边总结出有关于每幅画面中能体现焦点透视效果的“关键词”)

②师:同样景观之下怎么会产生视觉差异呢?

(师生讨论,举例说明)

③小结:由于观察的角度不同了,产生了近大远小,最终聚焦成一点。我们把这类透视现象称为焦点透视。

3、揭示课题:焦点透视。

关键词:①“直、深、长、齐”。

  ② 近大远小。

 

 

1、学生观看图片,发现图片中的景物来自于身边,产生亲切感。

2、学生比较图片,发现不同角度拍摄会产生不同的视觉感受。

3、发现画面中的 “点”与近大远小的变化。

3、明确学习的内容。

 

 

从学生熟悉的生活场景入手,产生亲切感,激发他们对后继学习的好奇心。通过图片比较,发现“视觉差异”,由此引出问题,再通过生生间的交流,形成“层次互补”,进而理解“近大远小”现象与生活的关系,教师适当引导,即能发现“焦点透视”的变化形态,本环节与生活联系,与学生实际结合,遵循了他们对知识的接受与发展规律。

 

 

 

 

 

 

 

 

欣赏•发现

1、出示图片:构成焦点透视规律的关键词:消失点、视平线与消失线。

2、出示各种卧室内的家具:

①师:怎样组合与表现?

(看书理解,师板画)

②交流:作画步骤。

3、出示图片:

  ①师:欣赏设计作品,发现什么?

  ②小结:“消失点”的部位可以表现卧室四周的任何一堵墙;“消失点”的位置可根据画面重点作移动。

③师板书:构图合理

4、引导观察:

①师:仔细观察家具的设计。

②启发:平行透视规律表现家具

③以橱为例,让学生尝试。

④分析尝试作品,并相互修改。

⑤师板书:透视明显。

5:比较发现

  ①师:小小的点缀也能使我们的小天地,变得更加美丽舒适。

  ②师:可运用哪些方法进行表现?

③小结:可利用墙面的添加、切挖以及灯光、色彩等形式点缀。把我们的小天地设计的更具新颖。

④师板书:设计新颖。

关键词:①视平线、消失线(点)。

②构图:焦点透视。

家具:平行透视。

 

 

1、课件欣赏:

发现构成焦点透视的规律与画面元素。

2、作画欣赏:

发现家具位置与构成焦点透视元素之间的关系。

3、图片比较:

“消失点”的部位选择;“消失点”的位置变化。

小结:表现“消失点”的部位可作多角度地选择,还可根据画面需要移动“消失点”的位置。

发现:形成画面要素——构图合理。

5、尝试:把“平行透视”的表现规律与家具设计相结合。

发现:设计家具的关键在于——透视明显。

5、欣赏:室内点缀的形式与设计方法。发现:室内环境在表现上还要注重——设计新颖。

 

 

通过引导学生在欣赏图片时,分析焦点透视的形成方法,并以此规律,结合家具设计(平行透视法),发现室内设计与人的观察角度之间的关系,使学生学会留意生活中的景物,关注身边的美术形态,并通过“构图”、“透视”、“设计”三个方面进行深入引导与分析,进一步激发学生的立体空间的设计与创造能力。

 

 

 

 

 

 

 

造型•表现

1、提出作业要求。

①基础层面:如果觉得自己在表现中会有一定困难的,那你只要体现出焦点透视的构图规律,使它合理。

②深化层面:如果觉得还行,那么你在设计家具时,透视要明显。

③拓展层面:如果对自己有把握的同学,那么你要在此基础上发挥你的创意,使你的设计新颖,与众不同。

2、学生创作活动。

关键词:①构图合理。

          ②透视明显。

          ③设计新颖。

 

 

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实际水平,根据老师提出的三个层面的作业要求,展开想象进行大胆创作。

 

 

美术教学中的作业层面的分解不同于其他学科的分解,其原则不在于好、中、差,而在于作品表现的不同效果。所以本课设计的要求分层是对学生预期达到的作业效果进行分层,每张画面都会有精彩点的呈现,进而鼓励学生在参与尝试活动中,发展空间想象力,为自己创造一个有趣的小天地。

 

 

 

 

 

 

 

展示•评议

1、组织学生自评:,

师:觉得自己的作品构图不错就贴在“构图合理”一栏;觉得整幅画中的透视很明显,那就贴“透视明显”一栏;觉得自己的画面效果与众不同,就贴“设计新颖”一栏……。

2、组织学生互评:

师:对照三个层面的作业要求,讨论:你认为哪幅最出色,或者发现哪幅作品可以挪动位置,说出理由。

    ①参与评价,挖掘闪光点。

②结合实际,寻找知识延伸点。

3、总结

关键词:①闪光点。 ②延伸点。

 

 

1、对照三个层面的评价标准,挖掘自己作品中的闪光点,并贴入相应的栏内。

2、欣赏他人的作品,交流感受,充分评议。

 

 

通过分层的评价活动,既帮助了各层面的学生都能体味到成功的喜悦,又能对照不同角度的评价内容,发现别人作品的优点,形成共享,体验学习的乐趣。

Tags:

作者:本站收集整理
  • 好的评价 如果您觉得此文章好,就请您
      0%(0)
  • 差的评价 如果您觉得此文章差,就请您
      0%(0)

文章评论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评论摘要(共 0 条,得分 0 分,平均 0 分) 查看完整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