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诗歌鉴赏切入点

减小字体 增大字体 作者:教育文稿  来源:教育文稿  发布时间:2009-01-15 10:59:42

教学目的:通过例题让学生快速、准确地找到古诗词鉴赏题的切入点,从而准确答题。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古典诗歌是中国文学花园中一朵艳丽的奇葩,名篇佳作历久不衰。吟诵着李白“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可知诗仙之恃才放旷;吟诵着杜甫“穷年忧梨元,叹息肠内热” ,可知诗圣之关心民生,心忧百姓;吟诵着陶潜“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可知五柳之弃官遁世,怡情田园。但如何体其形,味其神,这就需要我们走进诗,结合适当的方法解读。
二.明确考点 
1、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
2、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三.自己谈
1、你平时是如何欣赏诗歌的?  2、我们应该如何鉴赏诗歌?
四.考点指导    快速、准确地找到切入点解题。
方法一:从注解或序入手
例1: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湖州歌(其六) 南宋  汪元量
北望烟云不尽头, 大江东去水悠悠。
夕阳一片寒鸦外, 目断东西四百州。
 [注]此诗是元灭南宋时,作者被元军押解北上途中所作。
简析“大江东去水悠悠”与苏东坡“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表达的不同情感。
答案:苏轼的诗句表达了对历史流转、英雄不在的感慨,侧重怀古。
“大江东去水悠悠”抒发了作者身处国家衰亡不可挽救之时的悲痛心情,侧重现实。
例2:定风波  苏轼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情。
[注]这首词作于苏轼被贬黄州之时。沙湖,在黄州东南三十里处。
有人认为这首词表现的感情基调比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更为积极。你怎么认为?结合这两首词,谈谈你的看法。 
注解中“苏轼被贬黄州”和序中诗人“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所含的信息。苏轼因为乌台诗案,被贬为黄州团练副史,自然是经历了人生“一场风雨”,而词中“一蓑烟雨任平生”却将作者旷达平和,听任自然,不避坎坷的情怀抒发得淋漓尽致,无疑作者在诗中的态度是积极的。 
注意:诗歌的注解或序往往携带了丰富的信息,对我们了解诗人的生平、思想和诗歌创作背景有着重要的作用
方法二:从关键词句入手 
例3: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邯郸冬至夜思家  白居易
邯郸驿里逢冬至,抱膝灯前影伴身。
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着远行人。
简析“抱膝灯前影伴身”一句,并说出作者当时怀有一种什么样的心情
答案:“抱膝”二字生动地勾画出作者默默呆坐的神态,用“灯前”自然引出“影”,而“伴”字又将“影”和“身”联系起来,抱膝枯坐的“影”陪伴抱膝枯坐的“身”,显得形影相吊。这充分反映出作者思家时的一种孤寂心情。 
例4: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春夜洛城闻笛  李白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前人在评论这首诗时曾说,“折柳”二字是全诗的关键。诗中“折柳”的寓意是什么?你是否同意“关键”之说?为什么?
“折柳”这首曲子寓有惜别怀远之意,本诗抒写了思乡之情,而这种思乡之情是听到“折柳”曲的笛声引起的,可见“折柳”是全诗的关键。
注意:
一是抓诗眼,所谓诗眼就是诗歌中最能表现全诗主旨的关键词语。。
二是抓炼字,或诗歌描写的细节。词语的锤炼,细节的描写,往往是最能表露诗歌情感和体现诗人艺术匠心的地方,让我们走进诗人情感世界。
三是抓名句或含义丰富的重点句。
方法三;从古代文化知识入手
 例5                  卜算子•咏梅   陆游
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茅妒,零落成泥辗作尘,只有香如故。
卜算子•咏梅   毛泽东
风雨送春风,飞雪迎春到,已是悬崖万丈冰,犹有花枝俏,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
〔1〕这两首词词牌一样,题目一样,最大的区别是什么?
(2)为什么会有这种区别?
毛词豪放,陆词沉郁,因为两位作者经历不同,眼界不同,同时这两首词还写于不同的时代背景,一切的文字作品都有鲜明的时代印记,所以我们要结合时代背景,作者情况,创作背景去理解一篇作品。
注意:古文化常识是理解诗歌的一大障碍,平时应注重积累。如杜鹃象征哀怨,大雁象征思乡怀亲,菊花象征高洁。“望月怀远”、“伤春悲秋”、“见流水则思年华易逝”、“梧桐细雨则凄楚悲凉”等等。
方法四:从与其它诗歌对比入手
例6:阅读下面的唐诗,然后做题:
登鹳雀楼   畅当
迥临飞鸟上,高出世尘间。
天势围平野,河流入断山。
唐代诗人王之涣曾写下一首著名的同题诗作,与畅当的诗比,王诗显然更胜一筹,你认为王诗有优胜之处主要表现在哪里?
答案:王之焕的诗不仅写出了在鹳雀楼上所望见的壮阔景象,而且包含着“登高才能望远”这一人生哲理,境界显得更加高远。
例7:阅读下面两首古诗,然后回答问题。
齐安郡中偶题   杜牧
两竿落日溪桥上,半缕轻烟柳影中。
多少绿荷相倚恨,一时回首背西风。
暮热游荷池上   杨万里
细草摇头忽报侬,披襟拦得一西风。
荷花入暮犹愁热,低面深藏碧伞中。
这两首诗都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来刻画“荷”的形象?请指出两首诗中“荷”所表现出来的不同情感特点,并作简要分析。
答案:都运用了拟人手法。前一首的“绿荷”有恨而“背西风”,含有诗人之恨,表露了伤感不平之情,基调凄怨低沉。后一首的“荷花”被西风吹动而躲藏于荷叶之中,似是“愁热”,却呈现娇羞之态,表露出作者的怜爱喜悦之情,基调活泼有趣。
注意:在古代诗歌鉴赏当中,有时会出现这样两种情况:一是所要分析的诗歌与教材中某诗相关联;二是要求分析两首内容或风格相近的诗歌。我们可在理解其中一首诗的时候抓住另外一首,相互比较,从而理解诗意。

[1] [2]  下一页

Tags:

作者:教育文稿
  • 好的评价 如果您觉得此文章好,就请您
      0%(0)
  • 差的评价 如果您觉得此文章差,就请您
      0%(0)

文章评论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评论摘要(共 0 条,得分 0 分,平均 0 分) 查看完整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