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阅读欣赏》七年级下册第4周教学设计 《孩子,我为什么打你》教学设计思路
《孩子,我为什么打你》设计思路
三水 韩云
语文阅读欣赏课教学的任务之一就是为学生的课外阅读与积累搭建一个平台。我的肤浅的看法,阅读欣赏课的教学流程,似乎也可以如此安排:课堂上可以围绕同一作家的同类作品赏读一篇,带动一篇,课后评读一篇另类题材的作品,还可以让学生挑刺一篇,挑刺的一篇可以是教师的与课堂赏读文章题材相同的下水文,相信学生在阅读挑刺的同时,也一定能激发起更为强烈的阅读兴趣。
第一环节(课内):赏读一篇,本节赏读的一篇是《孩子,我为什么打你》,以主问题拉动全篇。扣住文章结尾设计主问题,文章结尾说:“孩子,打与不打都是爱,你可懂得么?”是的,打与不打都是爱。你能结合课文,说说“打”和“不打”中所蕴含着的爱意吗? 赏读一篇的环节所占用的课堂时间稍多一些,注重欣赏,在主问题的背景之下再敲打细微之处:如语言、艺术特色的赏析,注重情感的熏陶与人文性的熏染等。这一环节重在“赏”。
第二环节(课内):悟读一篇,这一篇可与赏读的一篇内容上相关联。可以是同类题材的作品,重在学生的阅读感悟。本节课悟读的一篇也是毕淑敏的《爱的回音壁》,紧扣一点设计悟读问题,在学生的读完全文,以“浸泡在爱中的孩子啊,在有爱的日子里,……”为开头写一段读后感言。这一环节重在“悟”。
第三环节(课内):挑剔一篇,教师就同类题材写下水文,可让学生在课内或课后阅读的基础上进行挑刺,挑出可以修改的地方,目的就是以挑刺激发学生进一步阅读。就爱的主题我在2006年10月女儿刚上高中时给女儿写了一封信,此文可以作为我献丑的下水文供学生阅读挑刺。这一环节重在“鉴”。
第四环节(课后):评读一篇,这一篇让学生课后拓展阅读,读后让学生扣其一点作简要评说,做到了读与写的有机结合。此环节挑选了毕淑敏的另一类题材的文章《我很重要》,让学生结合自身情况,紧扣一点,写一篇读后感。这一环节重在“评”。
语文阅读欣赏课教学的任务之二就是为学生的课外阅读指明道路或方向。可借助阅读欣赏课的平台,向学生推荐相关的名家作品或博客,引导学生进行高质量的课外阅读。读了毕淑敏的散文后,让学生在闲暇逛书城时看到毕淑敏的小说时翻一翻读一读。如《红处方》《血玲珑》《鲜花手术》等,这三篇小说情节曲折,引人入胜,很适合阅读。
《语文阅读欣赏》七年级下册第4周教学设计
孩子,我为什么打你 毕淑敏
设计人:姜堰市三水学校 韩云
学习活动目标:
体悟文中字里行间所蕴含的母爱。
学习活动重点:
细腻的描写中所蕴含的深情
活动流程设计
课前播放《懂你》,投影毕淑敏经典名言。
毕淑敏经典名句欣赏:
1.人活着是为什么,自己快乐同时使别人快乐。
2.磨砺内心比油饰外表要难得多,犹如水晶与玻璃的区别。
3.是的,我很重要。我们每一个人都应该有勇气这样说。我们的地位可能很卑微,我们的身份可能很渺小,但这丝毫不意味着我们不重要。重要并不是伟大的同义词,它是心灵对生命的允诺。
4.幸福不喜欢喧嚣浮华,常常在暗淡中降临。贫困中相濡以沫的一块糕饼,患难中心心相映的一个眼神。
5.我喜欢爱读书的女人。书不是胭脂,却会使女人心颜常驻。书不是棍棒,却会使女人铿锵有力。书不是羽毛,却会使女人飞翔。书不是万能的,却会使女人千变万化。
6.优等的心,不必华丽,但必须坚固。
一、导入语
有一个词语最亲切,有一声呼唤最动听,有一个人最要感谢,她就是——“妈妈”。妈妈的爱像一杯浓茶,需要我们细细品味。妈妈的爱是精心呵护的温存,是无微不至的关怀,是亘古不变的挚爱,是血脉中流淌着的柔情。今天,让我们共同走进毕淑敏的《孩子,我为什么打你》这篇散文,体会如潺潺流水般撞击着我们心扉的、如悠扬的小夜曲般拨动着我们心弦的母爱情怀。
二、活动组织
(一)赏读一篇:《孩子,我为什么打你》毕淑敏(材料1)
【活动1】走进作者
(投影)毕淑敏,女,1952年出生于新疆,中学就读于北京外国语学院附属学校。1969年入伍,在西藏阿里高原部队当兵11年,历任卫生员、助理军医、军医。1980年转业回北京。毕淑敏17岁便来到西藏高原阿里当兵。在苍茫的高原上,她亲眼看到一些年轻人为了祖国的安全永远长眠在冰层中的悲壮。那些惊心动魄、可歌可泣的“死亡”使她对生命有着特别的关注,这些经历也为她的写作提供了素材。她是国家一级作家、内科主治医师、北师大文学硕士、心理咨询师,著有《毕淑敏文集》八卷,长篇小说《红处方》《血玲珑》《女心理师》《鲜花手术》等,中短篇小说集《昆仑殇》《预约死亡》等,散文集《素面朝天》《提醒幸福》《我很重要》等。
【活动2】走进文本
学生自由阅读课文后抛出主问题:
(投影)文章结尾说:“孩子,打与不打都是爱,你可懂得么?”你能结合课文,说说“打”和“不打”中所蕴含着的爱意吗?
1.从文中找出“打孩子”相关语句,评说“打孩子”的过程中蕴含了怎样的爱意呢?
预设的相关语句:
(1)“你像一匹顽皮的小兽,放任不羁地奔向你向往中的草原,而我则要你接受人类社会公认的法则……为了让你记住并终生遵守它们,在所有的苦口婆心都宣告失效,在所有的夸奖、批评恐吓以及奖赏都无以建树之后,我被迫拿出最后一件武器——这就是殴打。”
(交待出打孩子的原因,冷静、深刻地剖析了“我”万般无奈,“被迫”使出“打”这一招的痛苦心理。)
(2)“孩子,我希望虚伪、懦弱、残忍、狡诈这些最肮脏的品质,当你初次与它们接触时,就感到切肤的疼痛,从此与它们永远隔绝。”
(母亲打孩子的根本原因以及良苦用心,其中蕴含的焦虑、担忧、希冀和向往溢于言表,让人感受到的是一份真正的母爱。)
(3)“我谨慎地使用殴打,犹如一个穷人使用他最后的金钱”“打人是个重体力活儿,它使人肩酸腕痛,好像徒手将一千块蜂窝煤搬上五楼。”“我知道打人犯法,但这个世界给了为人父母这一项特殊的赦免——打是爱。”
(这些语句用了比喻,用了灰色的幽默,写出了母亲打孩子时心里的凝重和辛酸,写出了作为母亲们的共同心声——打在儿身上,疼在娘心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