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下第二单元教案《海燕》(2课时)

减小字体 增大字体 作者:本站收集整理  来源:本站收集整理  发布时间:2010-04-29 17:20:47

9.海燕

高尔基

    目标定向:

  1.通过反复诵读理解作品的诗情、诗理和诗味,品味本文语言激越奔放强烈的特点。

  2.体会比喻、拟人、反复等修辞手法对表达思想情感的作用;理解对比、衬托的运用。

  3.领会作品深刻的象征内涵,理解象征手法在文中的运用及其作用。

  4.认识海燕的象征意义。

  5.了解象征写法和作用。

  教学重点:

  1.象征手法在文中的运用及其作用。

  2.比喻、拟人、反复等修辞手法对表达思想情感的作用;理解对比、衬托的运用。

  教学难点:

  1.认识海燕的象征意义。

  2.学习文章中象征、对比、衬托等手法。

  教学课时:

  2课时。

  课前准备:

  课前布置学生认真预习课文,通过各种渠道,查找有关高尔基的资料。复习《雷电颂》中有关象征手法的知识。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提供资料,导入新课:

  海燕在暴风雨来临之前,常在海面上飞翔。因此,在俄文里,“海燕”一词含有“暴风雨的预言者”之意,在高尔基充满激情的描绘中,海燕的勇敢形象更给人一种鼓舞人心的力量。

  《海燕》又称《海燕之歌》,是高尔基1901年3月写的一篇带有象征意义的短篇小说《春天的旋律》的末尾一章。但后来单独发表,成为广为传抄,极受欢迎的著名的散文诗。当时的俄国社会受着沙皇的专制统治,社会黑暗,民不聊生。人民的革命运动也越来越高涨,高尔基目睹和经历了当时的群众革命运动,于是结合当时的革命斗争形势,写出了《海燕》,用象征的手法,号召人民进行革命斗争和迎接革命暴风雨的来临。这首诗也深受列宁、斯大林的赞赏,被誉为“战斗的革命诗歌”。 

  二、自学生疑,整体感知:

  1.教师播放媒体资源中的课文范读。

  要求:学生看书,仔细聆听,发挥想像,静心感受,认真思考,用一句话概括你听到了哪些内容?(教师点拨:同学们可以从文章提到了哪几种事物来考虑。)

  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进一步感知课文内容。

  要求:

  1)勾画出下列词语所在的语句,尽量记住下列字词的读音、写法和意义。

  苍茫    精灵   呻吟      胆怯    翡翠   蜿蜒   高傲

  2)用一个词语概括海燕的精神内涵。

  3.教师展示媒体资源中的海燕形象图,让学生认识、感受海燕的形象,让学生对海燕有初步的认识。形象感知,领略海燕风采。

 三、学习释疑

     同学们知道高尔基为什么要对海燕进行歌颂吗? 下面我们一起来熟悉背景,把握时代脉搏。

  1)教师播放媒体资源中的作者简介部分:

  高尔基(1868~1936)前苏联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学家,也是前苏联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文学的奠基人。他出生于木匠家庭,四岁丧父,十岁就为生活所迫,走向社会,到处流浪。他当过鞋铺学徒,轮船杂役,面包工人等,备尝人间苦难。他亲眼看到劳动人民在沙皇统治下所遭受的压迫和剥削,这为他的创作提供了丰富的题材。他第一次投稿时具名为马克西姆·高尔基(俄文意为“苦难”)。著名作品有长篇小说《母亲》和自传体三部曲《童年》《在人间》《我的大学》。

  本文是一篇著名的散文诗,是高尔基早期的代表作品。它写于1901年,那时正是俄国1905年革命前夕最黑暗的年代,俄国的革命运动正不断高涨。高尔基参加了种种反沙皇统治的斗争,发表了尖锐抨击沙皇的演说。他根据自己的斗争经历,写了一篇带有象征意义的短篇小说《春天的旋律》(又译为《迎春曲》《幻想曲》),《海燕》就是其中的末尾一章。它的发表具有极大的宣传性和号召力,受到了列宁的高度重视和称赞。

  四、点难拨疑,品味探究,赏析艺术形象:

  1.学生默读全文,思考并讨论:

  本文是一首感情强烈的抒情散文诗,也好似一幅富有音乐节律和流动感的画。请同学们思考海燕在几个不同的场景中活动,在这几个不同的场景中海燕又有什么表现?(注意结合场景景物的变化来思考。)

  学生讨论交流后明确:

  整体场景:上边:乌云——下边:大海。

  全文给我们随着场景的变化为我们展示了三幅不同的画面,海燕在这三幅典型环境中活动,其形象逐步完整、鲜明:

  第一幅,风卷云集,海燕高翔,渴望着暴风雨的到来;

  第二幅,暴风雨迫近,海燕搏击风浪,迎接暴风雨的到来;

  第三幅,暴风雨将临,海燕以胜利的预言家的姿态呼唤暴风雨。

  这三幅场景以时间为序,以暴风雨渐次逼近为线索,按海面景象的发展变化逐步展开。

  2.请同学们细读课文,用横线画出本文中正面描写海燕形象的语句,体会这些语句的作用,具体分析海燕的形象。

  示例一:“在乌云和大海之间,海燕像黑色的闪电,在高傲地飞翔。”

  赏析:这一句从两方面来写。一是从形状、颜色角度写,既表现海燕矫健、勇猛的雄姿,又在大海背景上现出一点亮色,使人看到光明和希望;二是从行动角度写,表现出海燕藐视恶劣环境的英勇气概。

  示例二:第二、三段。

  赏析:先承接前面的“飞翔”而来,以瞬息交替的动作,写海燕的勇敢低飞,又迅疾高翔的矫健雄姿。而后从声音角度写海燕对暴风雨的渴望。

  示例三:第九、十段。

  赏析:再现前面对海燕的描写,又补写海燕形象。采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在这里,作者绘形绘声地描写了海燕在海浪与云空拼搏的情景。抓住了哪些词语来写的?找出来。

  “叫喊”“大笑”“号叫”,显示其欢快、豪壮;海燕从“飞翔”到“飞舞”,从“直冲”到“穿过”,从“碰着”到“掠起”更显出其敏捷、勇猛。

  示例四:文章的最后三段。

  赏析:这是写海燕的呼喊,写它的两次大声疾呼,表达了海燕作为报讯者的欢快之情,作为胜利预言家的豪迈情怀。

  海燕的形象终于随着暴风雨的渐次迫近而更加鲜明、完整。

  3.归纳总结海燕形象。

  全诗通过对海燕在暴风雨来临时勇敢、乐观、大声疾呼的形象描写,再现了一个勇猛坚强、乐观自信的先驱者的形象。

  五、学习反思

   课文还描写了其他的动物,请同学们从课文中找出描写其他动物的句子,用曲线划出表现其精神的关键词语。

  提示:海鸥、海鸭、企鹅;恐惧。

  在开始我们就能感受到本文的主要形象是海燕,为什么还要写到其他三种动物呢?这是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六、布置作业 

    1、熟读课文,整理课堂笔记。

    2、运用象征手法描写一种事物。

    3、做《配套练习》

第二课时

 

一、复习旧知识,导入新课:

  上节课,我们感知了海燕形象,知道了作者是如何来描写海燕的,那么作为诗的语言,又是怎样来表达作者的感情的呢?本节课,我们共同探究这一问题。

  二、自学生疑,课文研讨:

  1.教师播放音乐,指两名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全文,注意重音、停顿和语速的处理,读出激情雄浑的气势。

  2.理解本文深刻的寓义,即象征手法的运用。

  1)学生回忆在《雷电颂》中所讲的象征手法,教师强调:本文的作者也运用了象征手法。象征即“托义于物”或者叫做“托物寓意”也就是“借此言彼”。

   提问:本文的“大海”、“狂风”、“乌云”、“闪电”、“海燕”、“暴风雨”、“海鸥”、“海鸭”、“企鹅”、“巨浪”等物具有怎样的象征意义呢?

  三、点难拨疑

    以小组为单位,分类总结自己在文中所勾画的关键词语或者句子,深入探究象征手法在文中的运用。

  讨论明确:

  海燕象征英勇善战的无产阶级革命先驱者;暴风雨象征1905年俄国革命前夕一触即发的革命形势,一场酝酿中的推翻沙皇独裁统治的无产阶级革命;大海象征革命高潮时的广大人民群众的力量;“海鸥”、“海鸭”、“企鹅”这一组意象群象征害怕革命会破坏它们的安乐窝的形形色色的假革命者和不革命者,写海鸥“呻吟”“飞窜”“恐惧”“掩藏”,海鸭“呻吟”“吓坏”,企鹅“胆怯”“躲藏”的惊恐万状的丑态,正是为了与海燕“高傲的飞翔”、欢乐的“叫喊”形成鲜明的对比,以突出海燕英勇坚强、乐观自信的形象,作者对它们进行了无情的鞭挞;乌云、闪电、雷声、狂风这一组意象群象征反革命的黑暗势力,写它们的猖狂是为了点明海燕所处的险恶的环境。

  此外,本文还两次写到大海与风、云、雷、电展开了殊死搏斗,反映了1905年革命前夕革命与反革命斗争的日益激化;大海最终战胜乌云、闪电,象征了无产阶级革命必胜的前途。

  四、学习反思

    问题讨论,合作探究。

  教师出示下列两组问题,学生合作探究:

  1)在文章的结尾,海燕为什么像“胜利的预言家”在叫喊,为什么海燕对暴风雨充满了渴望?海燕的两次大声疾呼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2)本文是如何综合运用多种修辞手法的?

  五、归纳总结本文:

  作者对海燕搏击风浪,勇敢、乐观、坚强的描写,赞扬了像“海燕”一样的无产阶级革命战士,鞭挞了以“乌云、狂风”为代表的反革命势力以及“海鸥”“海鸭”“企鹅”式的形形色色自私、怯懦的不革命者或假革命者,表现了作者抑恶扬善、爱憎分明的情感态度。

  六、拓展训练:

  请你仿照句子说一段话。

  例:假如我是(海燕),我将对(海鸥)说(收起你对暴风雨的恐惧吧),因为(生命本身不同寻常,所以不仅要善于享受生活中的阳光,也要敢于承受生活中的风雨,这样的人生才是完整的)。

  句式:假如我是(  ),我将对(  )说(   ),因为(   )。

  七、总结归纳散文诗的特点:

  诗歌语言优美、情感丰富、有强烈的节奏感,诗歌是格式化的,古典诗词讲究五言绝句或五言律诗,七言绝句或七言律诗,字数与平仄都有严格要求;而散文不仅语言优美,情感丰富外,还有一个特点就是“形散而神不散”。如果我们要两者兼得,怎们办呢?有一种新的文学样式为我们提供了方便,这就是散文诗。散文诗多采取跳跃流动、轻捷灵活、多节段的结构,既适应语言精炼简洁、节奏起伏跳荡的要求,也体现了建筑美的视觉快感。散文诗的构思是诗化的,讲究诗的情绪,诗的精魂,讲究铸炼意境。散文诗的另一个特征是大都追求寓意和哲理,散文诗的语言具有以一当十的张力,是压缩饼干。另外,散文诗多是可以朗诵的,如高尔基的《海燕之歌》,历来是朗诵的必选篇目。

  六、作业:

  在每个人的生活中,都既有温煦的爱的阳光的照耀,也有各种各样的“暴风雨”考验。面临生活的暴风雨,你该怎样做呢?试就这个话题,写一篇300字的短文。

    教后反思:学习本文,注意引导学生广泛搜集资料,有感情、有气势的朗读课文,从而掌握本文的生字词及本文的写作顺序。教师在学生学习过程中,注意引导学生明确结构及本文所写内容。在此基础上结合时代背景,引导学生明确海燕、海鸥、海鸭等的象征意义,从而体会作者的感情及写作的目的,掌握本文对比、象征的写作方法。边读边思边练,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Tags:

作者:本站收集整理
  • 好的评价 如果您觉得此文章好,就请您
      0%(0)
  • 差的评价 如果您觉得此文章差,就请您
      0%(0)

文章评论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评论摘要(共 0 条,得分 0 分,平均 0 分) 查看完整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