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单元教学简案 人教初中语文八年级(下)04
单元教学设想
首先,要从文本出发,以语言为教学立足点。在教学中,应该为学生示范并引导学生揣摩品味文中重要的词语、句子,要注意语言的感悟和积累,加强朗读教学,加强仿写训练。
其次,教学范围可以适当扩展。可借助音像资料,适当增加学生的知识储备,增强学生对文本的体验。
第三,应充分体现新课标“注意开发利用课程资源”的精神。利用当地民风民俗,引导学生从教室走向社会,从课内走向课外,使语文教学更鲜活,更有趣。
第四,本单元课文充分体现了自然美、人情美、风俗美、艺术美……主题是非常积极的、上扬的。因此,学习中应充分利用文本,让学生懂得发现美、体味美、表现美。
单篇教学方案
《云南的歌会》教学新点子
方案一:说读(课前要求学生通过不同渠道搜集了解云南的风土人情)
主要教学流程:
1、 导入。播放云南风俗人情片(景、歌、舞等)。2、通读课文,感受美。3、说读课
文。①概说。先理清文章层次,概述段意。再以“我发现了文中的 美”说话。初步领略全文。②品说。将学生分为A、B、C、D组分别就文章内容、主题、语言、创意等进行品味。要求以“文中 无不体现 美”为格式说话。③仿说。在“这种年轻女人……油光光辫发盘在头上”,“这条路得通过些果树林……于是另外几只云雀又接着起飞”中任选一段,经过赏评后仿写一段文字。在小组中先评选,然后推荐朗读。④延说。用采访的形式进行。让学生提炼文章要点并结合课外搜集的知识进行设问、回答。主要了解云南歌会的特点。⑤创说。听云南民歌《猜调》,分析其特点,然后让学生分小组就自己了解的云南风情风俗,创写歌词填入。⑥唱说。学生两人一组唱自己填词的《猜调》。⑦评说。有不少人,一方面在衣食住行等方面追求“洋气”“时尚”,另一方面都到云南、西藏等边远地区旅游、考察,表现出对当地少数民族的生活环境、生活方式的极大兴趣,你怎么看待这种现象?
方案二:导读
主要教学流程:
1、导引。西方人认为“和谐”即美,中国人讲求“和”为贵。“和”也是“孔孟”之道的核心。“和”从宏观上看是人与自然之和,从社会的角度看是人性上的人与人之和;从微观上看,人体各个器官也讲求“和”。《云南的歌会》这篇反映民俗民情的文章,字里行间也无处不在跳动着“和谐”的音符。它是景、物、人、情的完美的和谐。2、通读全篇,初步感受这种“和谐”美。3、导读全篇。要求学生找准内容后,感情朗读,先在小组中读,再由小组推荐优秀者参加朗读评比。①读出人与境“和”的内容。②读出人与景、物“和”的内容。③读出人与人“和”的内容。④你还发现了哪些“和谐”?试读出来。4、美读细节。各人找出你感觉最“和谐”的内容,用一小段文字解说自己感受到的美。譬如,写山野对歌,那是一种才情美;写山路漫歌,那是一种本色美;写村寨传歌体现的则是一种民风美,抑或说是一种人情美等。5、写读。选择文中一种“和谐”为范例,另通过自己对生活的发现和体悟,写一段表现此种“和谐”的美。小组综合评议后,推出最佳篇章全班欣赏。
方案一:多角度阅读
主要教学流程:
1、情境导入。端午风俗画面展示,最后在鸭蛋上定格。2、通读全文,整体感知文章的思想感情。3、变换文题(旨在理清行文脉络,构思技巧及思想情感)文章题为《端午的鸭蛋》,而似乎很多文字并非写的是端午节的鸭蛋。因此,文题改为《家乡的鸭蛋》是否更贴切?4、变换文体(旨在对比运用中体味文章的语言特色、情感的表达)。以《高邮的鸭蛋》为题,提取文中的信息,将文章改写成说明文。四人一个小组活动,以期达到更好的“变体”效果。5、变换内容。课文结尾,作者写到了东晋车胤“囊萤夜读”的故事。有人认为,这段话与课文主要内容无关,是赘笔,删去好吗?6、变换态度。不难发现,文中有几处作者为赞美家乡高邮的鸭蛋好,突现自己的乡情,似有“诋毁”别人、“抬高”自己之嫌。谁敢保证,他所说的“走的地方不少”中不包括我们的家乡?“此情此境闻此言,谁人不起故园情?”让我们好好来和汪先生论论理,大家也把自己家乡里值得骄傲的东西拿出来说说,让汪先生哑言。
方案二:先写后读
主要教学流程:
1导入。(同方案一)2、写写。分小组写写自己家乡端午的鸭蛋。要求分别写出其
方案一:广告创编
主要教学流程:
1、导入。老师将文中的一种吆喝改创成现代型广告,并与传统的吆喝进行对比联播。2、整体感知。通读全篇,寻找出文中的各种吆喝,并概说其特点。3、广告创编。分小组自由选点创编,将各种吆喝仿例改写成现代版广告创意。4、对比表演。体味吆喝的艺术魅力、语言特色、表现技巧及作用。(以上环节可以让学生课前就做一些准备)5、反弹琵琶。视频播放“雕牌透明皂”和“黄金搭档”的广告,将学生分成两组,分别改编成“北京”版的吆喝。6、回归原文。体味作者在文中蕴含的思想感情及所持观点。找出具体文字内容加以证实。7、张扬个性。让学生就现代、传统的广告艺术发表自己的看法。8、链接生活。请为家乡的特产设计几声“吆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