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查找“《童趣》教学案例”更多相关内容
中查找“《童趣》教学案例”更多相关内容
- ·上一篇文章:《陈太丘与友期》教学设计
- ·下一篇文章:《海燕》第一课时教学案
《童趣》教学案例
【学习内容】
读懂《童趣》,了解作者和《浮生六记》的故事。 【学习要求】
1. 了解作者及作品简介; 2. 通读原文;
3. 了解什么是文言文,积累一些必要的文言词汇; 4. 学习三种译读文言文的方法;
5. 了解想象与联想的关系; 6. 向作者学习细致的观察力,学会留心生活,发现“物外之趣”,培养生活情趣。
【中考考点】 1. 重点字词解释,关键句子翻译。
2. 怎样理解“物外之趣”,它代表着中国古代文人怎样的人生追求? 【教学设想】
本文为初中新生接触文言文的首篇,虽篇幅短小,但文字精练,趣味丛生,如果用老套而生硬的满堂翻译,可能从此败坏了学生胃口,使学生厌学文言。因此,这开篇的授课必须十分讲究方法。要先设法引起学生对课文的兴趣,再使学生意识到文言之重要和学习它的必要,再激发他们“征服”文言的信心和决心,最后授予他们译读文言的方法,以方法学习为依托完成对这一课的学习,再引导他们用心理解“生活情趣”的意味。这样的学习过程应该会比较有趣,进而有望有效地达成学习目标。 【课时安排】两课时
【学习过程】 资料链接
1.文言文是古代的书面语,特点是简洁、典雅。它与现代汉语一脉相承,学习文言文是为了继承民族的文化遗产,又可以帮助我们了解历史,还可以丰富我们的语言。学好文言文关键在于培养语感。一是要熟读、背诵,体验文言文的表达方式和语言习惯:二是要用心领悟,目的是为了把“言”和“意”融为一体,见“言”而知“意”;三是不断积累文言词汇,掌握文言文的表达工具。 2.作者、作品介绍
作者沈复是清朝乾隆年间人,他首先是一个落魄的商人。唐代诗人白居易在《琵琶》中有“商人重利轻别离”的诗句,但沈复并非如此,从他的自传体作品《浮生六记》(《闺房记乐》、《闲情记趣》、《坎坷记愁》、《浪游记快》、《中山记历》、《养生记道》)中我们感悟到的是人世间至真至纯的情感,从中窥到了人性人情之真,趣味兴致之真。今天,我们就通过读他的《童趣》一文来体味这种趣味兴致之真。
一、课前预习,通读课文,以读准字音、读得流畅、读出语气为标准: 1. 给下列划横线的字注音
童稚( )藐小( )鹤唳( )凹凸( )怡然( )沟壑( ) 2.自由朗读,对照注释,熟悉课文内容,将读不懂的词语、句子做上标记;
3.看看课后习题,尝试回答,如果不懂,也请你标记下来。
二、课堂学习 1.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得流畅、读出语气
2.听读注音,掌握正确的朗读节奏: (1)老师范读;(2)同学跟读;(3)自由朗读。
注意以下句子节奏: 能/张目·对日
昂首/观之,项//为之·强 使之/冲烟/而飞鸣,作/青云·白鹤/观。
则/ 或千或百/ 果然鹤也。 使其/ 冲烟/ 飞鸣。
舌/ 一吐/ 而二虫/ 尽为所吞。 方法链接
(1)结合具体语言环境,读准字音。(2)处理好停顿和语速、语调。(3)理清句意的层次,层次清则句意易明。
三、学习三种译读文言文的方法,疏通文意
1.用“加字换字法”解释词义: (1)必细察( )其纹理 (2)昂( )首观之
(3)项( )为之强 (4)果( )如鹤唳( )云端 (5)以丛草为林( ) (6)兴( )正浓
(7)方( )出神 (8)驱( )之别院 方法链接:
文言文中单音词占大多数,现代文中双音词占大多数,只要我们联系上下文,把单音词变成双音词,个别不能直接扩为双音词的,用同义词替换解释就可以了。 特别练习:
请你就用以上的方法试译读第四自然段。
2.用“讲述大意法”解释词义:
张目对日: 明察秋毫:
夏蚊成雷: 心之所向:
神游其中: 怡然自得:
庞然大物: 呀然一惊:
方法链接: 就是把它的大意讲出来,不需要确切地字字紧扣。
3.用“同形对比法”解释词义:
(1)物外之趣 驱之别院 (2)细察其纹理 蹲其身
(3)徐喷以烟 以丛草为林 (4)为之怡然称快 尽为所吞
方法链接: 相同的字形有不同的意思,根据它所在的句子推断它的意思。
四、用三种译读方法再读课文,理解文意
五、多角度说读课文,同学们可以任选其中一个角度按要求说出你的理解:
1.抓住“忆”字来概说课文内容——“作者回忆……”。 2.抓住“小”字来分说课文内容——“这篇文章……”。
3.抓住“趣”字来详说课文内容——“……有趣”。 温馨提示:
请用3分钟做准备,你可以把心里所想的用笔记下来,并自行在心中预演一次,以期发言流畅。
六、巩固练习,加深理解: 1.文章中哪个词语能概括文章内容,文章写了“我”儿时的那几件事?三件事位置调换好不好?
方法链接:抓住文中关键词语概括总结。
2.讨论:你认为作者获得这些“物外之趣”的根本原因是什么?哪些字词集中表现了这种“趣”?这篇课文对你有怎样的启发?
3.你认为怎样才能让自己成为有生活情趣的人?
七、积累迁移 1.古诗中(如李白的诗)也有体现“物外之趣”,说说你所知道的。
2. 怎样理解“物外之趣”,它代表着中国古代文人怎样的人生追求?
八、拓展训练(家庭作业):
丰富的联想、想象,能让人产生愉悦, 作者写自己的观察之趣是“以丛草为林,以虫蚊为兽,以土砾凸者为丘,凹者为壑”。你也做过类似的观物游戏,请尝试写出你的“物外之趣”。字数:不少于三百字。
Tags:
作者:本站收集整理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评论摘要(共 0 条,得分 0 分,平均 0 分)
查看完整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