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教学设计(下)《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学习目标
1 正确、流畅的朗读课文,理解诗歌内容。
2 揣摩诗人的心理活动,理解并归纳主旨。
3、学习杜甫忧国忧民的思想以及“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的崇高情怀。
教学重点
体会作者关心人民疾苦,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
难点分析
1、 指导学生进行诗歌朗读训练。
2、 创作背景的介绍和诗歌意境的理解。
课时安排一课时
一、 板书对联,了解作者,导入
世上疮痍,诗中圣哲;
民间疾苦,笔底生澜
这写的就是诗圣杜甫。
1、学生交流搜集到的有关作者的资料
[投影]介绍作者情况
(杜甫,字子美,生于河南巩县。20岁起,漫游吴越、齐赵。746年怀着“致君尧舜上,再使风尘淳”的远大政治抱负赴京应试,落第后旅居长安少陵10年,生活困顿,自号“少陵野老”。755年“安史之乱”爆发后,逃往风翔。759年弃官西行,于成都西郊浣花溪畔筑茅屋而居。前后住了4年,写诗240余首。他曾任检校工部员外郎,故世称杜工部。765年携家经水路出蜀,飘泊于荆、湘,以舟为家。770年病逝于湘江舟中,卒年59岁。)
[投影]草堂照片和写作背景
2解题
“……为……所……”是一个被动句式。茅屋被风吹破,风卷走了屋上的茅草。全诗写风卷茅草,雨夜难眠等情景,以及由此产生的联想。歌: 放情长言,杂而无方者曰歌;是乐府诗的一种体裁。 “歌”的理解到底如何,学完后同学们试试能否解答。
二 朗读欣赏
1播放诗歌朗诵录音,学生听读。
要求:划分诗歌节奏,理解诗歌内容
全班交流
指导朗读节奏:
节奏准确就不会读破句,根据诗意一般可按二二三节拍朗读;其余诗句根据字数和诗意可做如下安排:“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 “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注:“死亦足”三字决不可同前直连)。
2让一学生朗读,大家注意字音和节奏是否准确。你觉得他读得怎么样?
三整体感知
1再读课文
要想体会诗的意境和诗人的感情,我们就要先来理解诗歌的内容,下面我们以学习小组为单位,结合文下的注释理解诗歌的内容。如有疑问先记下来,稍后一起讨论。
小组讨论疑难
集体交流:①小组提出问题。② 教师补充若干疑难词语:江郊 归来倚杖 大庇 寒士
2分小节概括内容,体会作者情感。
要求:理解每一小节的内容并用简洁的语言加小标题,揣摩作者的心情,并注明重音和语速。
3领会诗中树立了什么样的诗人自我形象?抒发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明确:忧国忧民
4 拓展
找一找,你还能记得杜甫的其他忧国忧民的诗句吗?
四朗读
归纳朗诵要点
为了能更准确的体现诗歌的意境和诗人的感情,我们朗读时要注意以下几点:
1)节奏要准确。2)韵脚要响亮。第一节押āo 的韵,
3)语速要恰当4)重音要合理
五布置作业
假如你是一位电视剧编剧(导演),打算写(导)一部有关杜甫的历史剧,结合此诗,你准备设计一些情节和画面,请进行合理的想象,把有关的画面描写出来,并适当加入主人公动作、神态的描写
综合学习与探究
教学目标
1、 了解古仁人远大的抱负。
2、 体会注释对文言文阅读的作用。
3、 积累文言文重要的实词、虚词。
4、 掌握一些比较特殊的句式。
课时安排:三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我们已经学完了本单元的所有课文,今天我们对本单元作一个回顾,对一些重点、难点再进一步研讨。
二、组织学生讨论1-5题练习题
1、认真阅读题目,了解这5道题目的要求。
2、第1题提倡学生有自己独特的见解。对于不同的见解全班交流,言之有理即可。
3、第2-5题通过小组讨论,全班交流掌握文言文的一些特点和常识。
三、作文
本次作文题紧密联系本单元课文,在写作训练中可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要求学生从中选择一道题目进行写作训练,在作文之前认真阅读有关文章,再作深入理解,为写作打好基础。
诵读欣赏《山坡羊 潼关怀古》
教学目标:
1、理解诗歌的内容,体会中国古人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
2、欣赏诗歌中含义深刻的句子。
3、培养诵读的习惯,训练阅读的能力。
4、初步掌握元曲的体裁常识
教学重点:对诗歌的品读、默写。
课时安排: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讲解体裁
1、揭示课题:粗知曲是诗词以外的另一种文学作品
2、讲解体裁:在中国古代文学中,宋朝不仅继承了唐朝的诗而形成了宋诗独具的特点,而且又有词的兴起。到了元代,另一种新兴的体裁是曲。曲大致分为两种:一种是戏曲,另一种是散曲。散曲没有动作、说白,便于清唱,包括套曲和小令。散套由若干曲子组成,小令以一以曲子为独立单位。小令以一支为限,如果两三支合为一个单位,叫做带过曲。课题的《天净沙》《山坡羊》都是标有题目的小令。
二、简介作者和写作背景
1、张养浩:元代诗人,散曲作家。字希孟,号云柱,济南(今山东省)人。曾任监察御史、礼部尚书,为人刚直敢言时弊,后辞官归隐。其诗歌、散曲对当时的社会黑暗有揭露。
2、“山坡羊”,曲牌名,“潼关怀古”是标题。这首小令是元文宗天历年间,关中大旱,张养浩被征召任陕西行台中丞,在他赴任途中经过潼关时触发了追念古代情怀而作的,表现了作者对民间疾苦的关心和同情。
三、教师范读后,学生反复诵读。
学生齐读,教师发现问题进行纠正
四、品味欣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