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教学设计

减小字体 增大字体 作者:本站收集整理  来源:本站收集整理  发布时间:2010-03-30 18:40:04

三、质疑解答

古人说“疑为学之始”。说的是,读书要善于发现,善于发问,善于独立思考;在阅读课文的过程中,产生疑问,正是独立思考的结果,也是真正的独立学习的开始。同学通过阅读本文,产生了什么疑问,发现了什么问题?请向全班同学提出来,我们共同来讨论解决。

教师整理学生提出的问题,归纳,并有选择的进行回答。

如:1、从主旨设疑:见课后练习四

2、从文章结构设疑:全文分两部分,第一部分写送行活动中虚应故事的尴尬。第二部分写勒罗送行的精彩演出。这两部分的的关系是什么?能不能把第一部分去掉?

3、勒罗的泪到底是什么泪?惜别之泪?同情之泪?职业之泪?角色之泪?……勒罗付出的感情到底是真实的吗?(这是理解文章的难点所在,同学可以各抒己见)等等。

参考观点举例:

1、勒罗的眼泪是他真实感情的流露。首先,从课文中描写他送行时行动的语句“热切地说着什么”“他眼里深挚的慈爱实在动人”“临别赠言从他口中一泻而出”当列车就要开时“双手仍紧抓那个年轻的美国人”“又冲上前去,小声地最后再叮咛几句”“我发现他确实泪水盈盈”可以看出这他真实感情的流露,因为言为心声,外在行为是感情的自然表露。其次,从联系生活实际中我们也强以这么认为,人是最富有同情心。从散文提供的情节中,我们知道,美小姐是一个人到英国旅行的,在英国没有亲人、朋友,勒罗看到美小姐形只孤单,在英国不相认识任何人,想到她在漫漫的旅途中,将孤独寂寞,于是唤起他的同情心。不过,勒罗的眼泪,不是惜别的泪水,而是同情产泪水。

2、勒罗的眼泪不是他真实感情的流露。理由是:①勒罗只是一名受雇于“英美社交处”的送行员,他给美小姐送行并不是出于友情、亲情,而是为了赚取送行费,一个为了赚钱目的人送行,当然没有真实情感流露了;②勒罗是半小时前才见面的,也就是说他们之间是陌生人,勒罗怎么会对一个陌生人产生真实送别的情感,流下惜别的泪水呢?(我发现他确实泪水盈盈,你认为他流的是什么泪水?)职业性的泪水。

3、勒罗的眼泪是演员进入角色后的真实感情的流露。课文中勒罗说他是在演戏,并且说“没有感情演不成戏”。演员也常常说这么一名话“进入角色,出不来”在送行过程中,勒罗已经把自己当成美国小姐的父亲或她的亲朋好友来表演,由于“他是优秀演员”,他进入美小姐父亲的角色,他想到女儿即将离自己,非常担忧女儿在外的日子,于是反复叮咛,提出旅途中的最好的忠告,并且恋恋不舍,于是不由自主地流下了惜别的泪水。当然,这不是现实中勒罗的惜别之泪,而是表演“月台父女送别”这一出戏中的父亲这个角色对戏中女儿的惜别之泪,可以把这种泪水叫做:戏中父亲的角色之泪。

 

四、学习本文幽默的手法——不动声色。

(1)通过语言品味本文的幽默,找出你认为幽默的语言加以体会。

(2)除了语言,你觉得本文还有哪些地方写得很幽默,说出来共同品味。

(3)试想:这种幽默的写法有什么效果?

学生体会幽默的内涵及表达效果,学会从生活中发现幽默,并从中感悟生活哲理

五、拓展延伸

职业送别这一行业在中国虽然还没产生,能不能举些类似的例子,来分析一下中国人的心态? 你觉得这种职业的未来前景如何?

 

课后学习:(1)课外收集些幽默散文,在同学之间交流  (2)积累送别的诗句

 

《给我的孩子们》(节录)

 

学习目标:

1、诵读课文,理解作者对孩子的挚爱,及他渴望回归童真而不可得的悲哀。

2、品味语句,学习作者从日常生活小事中提炼主题的方法。

3、领会“真”是人最重要的本质天性,珍惜美好的童年。

重难点分析:

教学重点难点:通过学习,领会作者把“真”作为人最重要的本质天性的认识。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提问导入:

   看到这个课题,你有什么疑问? 谁?什么?

(由“谁”引入作者丰子恺的简介;由“什么”引入课文的学习)

丰子恺简介 

丰子恺被国际友人誉为“现代中国最像艺术家的艺术家” 。我国现代著名画家、文学家、美术音乐教育家。丰子恺(1898~1975),浙江桐乡人。名仁,又名婴行。自幼爱好美术。精通绘画、书法,亦擅散文创作及文学翻译。著有《音乐入门》、《缘缘堂随笔》、《丰子恺书法》等。

二.快速浏览,整体感知

1、学生带着问题快速浏览课文,边读边思考。

(1)整体感知文本,体会作者在文中流露的情感。

明确:作者情感:从课文第一自然段中找出两个词来概括作者通过本文要表达的主要感情?为什么说这两个词可以概括作者在本文中所表达的主要情感?

    憧憬、悲哀。因为作者在本文写孩子们童真、童趣,表达的就是对儿童率真、自然的天性的向往和赞扬;写大人们对孩子的种种干涉,表现的就是对人生不可避免的逐步丧失率真、自然的天性的极大的悲哀

(2)理清文章思路,看一下这则序言主要分几个部分?各部分又分别讲了些什么内容?

明确:文章思路:

第一部分(1-7)写孩子们率真自然的性格。

第二部分(8-11)抒发失去童真的悲哀。

文中写了哪些表现孩子们天真可爱的趣事?

瞻瞻:花生米翻落地了,自己嚼了舌头了,小猫不肯吃糕了,都要哭得嘴唇翻白,昏去一两分钟。抱泥人,喂泥人。模仿爸爸用小刀裁开了线装书……

阿宝:给凳子穿鞋子。

软软:摆弄爸爸的羊毫笔。

……

三、心理换位,体验童真(分析课文第一部分)

  讲述过渡:有位父亲带三岁的孩子逛商场,让他在地上走,可孩子拼命地大哭,父亲蹲下来才明白,孩子看到的是一个多么恐怖的世界,在孩子眼前只看见到处都是人们的腿在来来来往往地晃动,看不见一张笑脸,于是他决定无论多累,都要把孩子骑在肩上。看来我们只有用心理换位法,才能理解儿童的率真世界。

上一页  [1] [2] [3] [4] [5] [6]  下一页

Tags:

作者:本站收集整理
  • 好的评价 如果您觉得此文章好,就请您
      0%(0)
  • 差的评价 如果您觉得此文章差,就请您
      0%(0)

文章评论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评论摘要(共 0 条,得分 0 分,平均 0 分) 查看完整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