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9《荷塘月色》教案5(粤教版必修1)

减小字体 增大字体 作者:免费教育文稿网  来源:eduwg.com  发布时间:2014-06-25 07:44:51

教学目的: 

      一、学习《荷塘月色》细腻、传神的语言,体会新鲜贴切的比喻表达效果及移觉修辞手法的运用。 

      二、掌握《荷塘月色》刻画景物及情景交融的写法,体会其严谨结构。 

      三、了解作者创作的心情以及这种心情的社会内容。 

      四、通过朗诵欣赏《荷塘月色》的韵味。 

      教学设想:  

      1、教学重点放在文章的结构安排、写景层次、语言特色上。 

      2、安排三课时  

    

 第一教时 

      教学要点:整体感知课文  学习文章第一部分 

      教学步骤: 

      一、导入课文 

      作者介绍:朱自清(1898—1948.8),原名自华,字佩弦,号秋实。祖籍浙江绍兴。1903年随家定居扬州,所以自称“我是扬州人”。1916年中学毕业后考入北京大学预科班,次年改名“自清”,考入本科哲学系。毕业后,在江苏、浙江等地中学任教。1923年发表长诗《毁灭》,震动了当时的诗坛;1929年出版诗集《踪迹》,1925年任清华大学教授,创作转向散文,同时研究古典文学。1928年出版散文集《背影》,成了著名的散文家。朱自清是诗人、散文家、学者,又是民主战士、爱国知识分子,毛泽东称他“表现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著作《朱自清全集》。

      二、释义: 

      幽僻:幽深、僻静。 

      蓊蓊郁郁:草木茂盛的样子。 

      踱:慢步行走。 

      弥望:满眼。弥,满。 

      袅娜:柔美的样子。 

      脉脉:这里形容水没有声音,好象深含感情。 

      风致:美的姿态。 

      斑驳:原指一种颜色中杂有别的颜色,这里有深浅不一的意思。 

      梵婀玲:小提琴。 

      一例:一律。 

      丰姿:风度仪态,一般指美好的姿态。也写作“风姿”。 

      碧:青翠欲滴的样子。 

      大意:大概的轮廓 

      三、听录音朗读,并注意体会其中的语言、思考如何划分层次。 

      整体把握,明确结构,写出大意: 

      全文分三大段: 

      第一部分(1—3):月夜漫步荷塘的缘由及来到荷塘的感受。(点明题旨) 

      第二部分(4—6):荷塘月色的恬静迷人。(主体) 

      第三部分(7—8):荷塘月色的美景引动乡思。(偏重抒情 

         简要分析:从内结构看,情感思绪是从不静、求静、得静到出静,是一个圆形;从外结构看,从作者出门经小径到荷塘复又归来,依空间顺序描绘了一次夏夜游。 

      感情变化是:“心里颇不宁静”→淡淡的月光下,有淡淡的哀愁→在自然美景中,有淡淡的喜悦→发出“我什么也没有”的慨叹→惦念江南,欲超脱而不可得。作者在文章中体现了一种复杂的思想情感,即“淡淡的忧愁,淡淡的喜悦”,这可从文章中的景物中见出。 

      四、 讲读第一部分: 

      1、第一段点拨分析:开篇第一句“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确定了全文的感情基调。一个“忽然”,引出了作者精心绘制的荷塘月色图画,构成了一个恬静幽美、清香四溢的世界。实处落笔,渗透一个“静”字。“悄悄”、“轻轻”。悄悄出门,轻轻进门,一是为了不影响家人,二是表现了一种孤寂的心态。 

[1] [2]  下一页

Tags:

作者:免费教育文稿网
  • 好的评价 如果您觉得此文章好,就请您
      0%(0)
  • 差的评价 如果您觉得此文章差,就请您
      0%(0)

文章评论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评论摘要(共 0 条,得分 0 分,平均 0 分) 查看完整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