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9《荷塘月色》教案15(粤教版必修1)
【三维目标】:1、理清全文结构,掌握文章刻画景物及情景交融的写法。
2、学习文章中细腻、传神的语言,体会散文的语言美。
3、认识“通感”的修辞方法,体会文中“通感”所产生的艺术效果。
4、借助关键语句理解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1、“景语”“情语”浑然一体,情景交融。
2、作品语言精炼优美的特点及表达效果。
【教学难点】:1、借助关键语句理解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结合语境揣摩词语、语句的含义。
【教学方法】:朗读法、鉴赏法、讨论法
【教具准备】:录音机、示范朗读磁带。
【课时时数】:三课时
【教学内容及步骤】:
第一课时
导入课题:
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有一位文学家、教授,他自己一身重病,但宁可饿死,也不领美国的“救济粮”。毛泽东称赞他“表现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他就是我们非常熟悉的美文家——朱自清先生。朱自清先生是一个有骨气的人。他的高尚品格就如同周敦颐笔下的莲“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朱自清先生写于1927年的一篇著名散文——
板题:荷塘月色
解题:
课文是篇写景抒情的散文。
作者朱自清,(见“同步辅导第1页”)原名自华,字佩弦,号秋实。我国著名诗人、散文家、学者、民主战士、爱国知识分子。祖籍浙江绍兴,1898年生于江苏东海。1903年随家定居扬州。1916年中学毕业后,考入北京大学预科班,次年更名“自清”,考入本科哲学系。毕业后在江苏、浙江等地的中学任教。
作者上大学时开始创作新诗,1923年发表长诗《毁灭》,震动了当时的诗坛。1924年出版诗与散文集《踪迹》,1925年任清华大学教授,创作转向散文,同时开始研究古典。1928年出版散文集《背影》,成了著名散文家。
朱自清先生于1948年8月病逝于北京。著作有《朱自清全集》。
指导分析:
放课文录音,学生边听边思考:
本文如何划分层次?并归纳大意。作者思想感情的变化是怎样的?
查字典词典弄清下列字词:
屑xiè路 幽僻pì 蓊wēng郁 踱duó步 袅娜niǎo nuó
酣hān眠 参差cēn cī 倩qiàn影 梵婀fàn ě 媛yuán女
鹢yì首 櫂zhào将 敛裾liǎn juū
蓊蓊郁郁:形容树木茂盛的样子。
弥望:充满视野,满眼。
袅娜:柔美的样子。
媛女:美貌的少女。
学生思考、讨论、弄清:
全文共十个自然段,第一自然段交代独游荷塘的时间和缘由。第二自然段写漫步小径,勾勒荷塘轮廓。第三自然段写独处的淡淡的喜悦。第四自然段写荷塘景色。第五自然段写荷塘的月色。第六自然段写荷塘四周的环境。第七、八自然段写梁元帝的《采莲赋》。第九自然段写乐府诗中《西洲曲》。第十自然段写惦记故乡,回到现实。依据段与段之间的关系,可以将全文分为三个部分。
(见“学法大视野”第一页中的“结构梳理。”)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写作者夜深人静时去荷塘观赏月色的缘由。第二部分:〈第2——6自然段〉作者细致描绘荷塘月色的迷人、恬静,抒发作者心中淡淡的喜悦和忧愁。第三部分:〈第7——10自然段〉写江南采莲习俗及惦念江南之情,表达了作者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学生齐读第一自然段,弄清:
第一句中的“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是作者感情基调的句子。“颇不宁静”也是全文的“文眼”。
作者心中为什么“颇不宁静”?因为作者写作本文的1927年,正值大革命失败,时局动荡,白色恐怖笼罩中国大地。作者是一个有良知的爱国的民主主义者,想加入革命者的行列,但又由于自身“中和主义”的性格和考虑家庭,终于未走出这决定性的一步;想“超然”现实,逃避生活,又无法摆脱周围的黑暗。由此可见,写作本文时的朱自清正处于一种苦闷彷徨之中。所以作者心里颇不宁静。
………【全文请点击下载word压缩文档】点击下载此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