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14 诗经二首 教案1 (粤教版必修1)

减小字体 增大字体 作者:免费教育文稿网  来源:eduwg.com  发布时间:2014-06-28 10:43:56

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

了解《诗经》;熟练掌握诗歌中的重点字词。

2.技能目标

学习《静女》重章叠句的表现手法;学习《氓》作为叙事诗的特点和对比手法的使用;体会诗歌中细节描写的作用;背诵这两首诗。

3.情感目标

了解《诗经》所反映的中国古代社会男女爱情的悲欢,感受人文之美。

走向高考

⑴识记有关《诗经》的文学常识,掌握文言实词、虚词和文言句式,学习细节描写,分析诗歌中的人物形象。

⑵掌握重要实词,积累成语,了解文中文言句式,学习掌握“比”的表现手法和回忆与对比的表达技巧。

教学难点

理解重章复唱手法和细节描写的作用;理解“兴”的表现手法。

教学方法:诵读法、讲解法、讨论点拨、改写创新。

教具准备:多媒体、幻灯片

课时安排:3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学习《卫风·氓》

教学内容及步骤:

一.导入新课

爱情、战争是人类生存与生活中两个重要的话题。我们的先民为之奋斗而留下了许多优美的诗篇。今天我们学习的是《诗经》中的两首爱情诗。

二.《诗经》

1.《诗经》是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原本称《诗》,编成于公元前6世纪的春秋时期,共305篇,所以也叫《诗三百》。孔子将《诗三百》做为道德教育的教材,自汉以后儒家学派把它当成经典,奉为“六经”之一,才称为《诗经》。《诗经》广泛地反映了古代社会生活,富于写实精神,是我国诗歌现实主义传统的源头。

2.按体制《诗经》分“风”“雅”“颂”三大类。

⑴“风”有十五国风,大都是民间歌谣,是当时人民的口头创作,反映了社会的风貌和人民的喜怒哀乐,是《诗经》中的精华。

⑵“雅”分大雅与小雅,是宫廷乐曲歌词。

⑶“颂”分周颂、鲁颂、商颂,是宗庙祭祀的乐歌。

3.《诗经》的表现手法有:赋、比、兴。

⑴赋者,铺也,铺采螭文,体物写志也。——铺陈

⑵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比喻

⑶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联想

4.风、雅、颂和赋、比、兴合称为“诗经六义”

诗、书、礼、乐、易、春秋合称“六艺”

《诗经》中的《国风》和《离骚》并称“风骚”,代表我国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两大文学传统。“风骚”后代指文学才华。

春秋赋诗言志,战国著述引诗。

孔子:“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诗无邪。”

孔子:“诗可以兴(联想政教),可以观(观察得失),可以怨(讽刺政治),迩(近)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

三.整体感知

1.教师范读课文,注意正音、句读和节奏。(诵读的节奏:“二、二”节拍)

2.学生自由朗读后齐读课文。

3.学生根据注释,试翻译课文,标明疑问。

4.学生质疑,教师解答。

5.梳理课文叙事线索。

四.具体研习

教师提问,学生讨论后明确。

1.从第一、二章可以看出男、女主人公什么样的性格特点?

明确:

女子:纯真、热烈、专一、痴情、温顺迁就。

男子:表面忠厚、殷勤主动、性情暴躁。

2.“士之耽兮,犹可说也。女之耽兮,不可说也。”这两句话揭示了当时什么样的社会现实?

明确:

在春秋时期,随着私有财产的不断形成和父系社会的进一步确立,男女不平等现象产生。《氓》反映了男女不平等的社会现实。

3.“桑之未落,其叶沃若。”“桑之落矣,其黄而陨。”似乎和全文无关,能否删去?若分别改为“女之妙龄,其美也甚。”“女之老矣,其色也陨”,好不好?

[1] [2]  下一页

Tags:

作者:免费教育文稿网
  • 好的评价 如果您觉得此文章好,就请您
      0%(0)
  • 差的评价 如果您觉得此文章差,就请您
      0%(0)

文章评论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评论摘要(共 0 条,得分 0 分,平均 0 分) 查看完整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