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14 诗经两首:静女 教案 (粤教版必修1)

减小字体 增大字体 作者:免费教育文稿网  来源:eduwg.com  发布时间:2014-06-28 10:47:59

学生分析:一般特征:高一学生处在十六七岁的花季年龄,对于爱情已有朦胧的感知,学习时会有相应的感受。入门能力:高中学生已具备一定的阅读审美力,能从不同角度去理解一首情节跳跃、人物朦胧的诗歌;由于《诗经》年代久远,阅读上会有一定困难,幸好诗歌篇幅短小,借助注释应能扫除字词障碍。学习风格:学生对于爱情的话题会有发表意见的热情,所以本课的学习不宜教师讲授,而用讨论法来研究人物形象、了解诗歌特点。

教学目标:

一、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设置问题情境,鼓励学生从多角度思考、探索、交流,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主动学习的欲望;2、欣赏纯洁健康的爱情。

三、知识与技能

1、掌握《诗经》的基本知识;

2、积累文言字词;

3、理解诗歌的主旨,读懂人物形象;

4、了解重章叠句的表达效果和诗歌叙事的跳跃性。

二、过程与方法

1、朗读感知课文;

2、合作探究,情感交流,理解文意,分析形象;

3、在探究中了解“诗无达诂”的诗歌特点。

教学重点:人物形象的把握和多角度理解诗歌;

教学难点:理解诗歌情节的跳跃性和从多角度去理解诗歌。

教学过程

一、介绍《诗经》;梳理文意。

1、 介绍《诗经》。(略)

2、 听朗读,纠正字词读音。

3、 据课文注解梳理文意。

4、 请学生整理字词。

再朗读课文,巩固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二、分析人物性格:从哪些诗句可以看到人物的性格?

1、探讨男主角的形象。学生讨论交流。

(参考:“搔首踟蹰”, 心急难耐,又无计可施,是个憨厚淳朴的小伙子。

“说怿女美”“匪女之为美,美人之贻”,是个痴情的小伙子。)

2、探讨女主角的形象。

(1)讨论:为什么女主角“爱而不见”?这使你觉得这是位怎样的女子?

(参考:或者是因为害羞、矜持;或者是因为女的先到了不好意思,故意躲起来制造男子先到的假象;或者是因为调皮,制造一点情趣;或者是因为善于体贴人心,先到了却故意后出现,免得男子有“迟到”的内疚感……)究竟是害羞矜持还是调皮活泼?让男主人公琢磨不透,也让读者琢磨不透,如雾里看花,朦胧绰约,越发引人暇想。

(2)讨论:女主人公究竟是位怎样的女子?还有哪些诗句可以给我们一些思路?(贻我彤管、自牧归荑:以物传情,未听其语已暗传情,含蓄温婉,聪慧可人。)

3、这是一段怎样的爱情?

讨论:(1)讨论:女主人公有没有出现过?

A、有。下文馈赠物品时出现。

B、没有。下文馈赠物品只是男子的回忆。

以上两种意见同学们同意哪种?说说你的理由。

(参考:这涉及到对诗歌的情节的理解。可作多种假设。一,女主人公走出来了,并且赠送男子彤管,而且两人一面说笑一面散步到了野外,女子又送了荑草。二,这只是男子等待女子的一个场景,因为“爱而不见”,男子“搔首踟蹰”,不知女子心意,于是前思后想,回忆种种情事,以揣测女子“不见”的因由,揣测女子对自己的心意。三,这是三个恋爱场面,感情一步步加深。)

小结:“诗无达诂”,所以成就了诗歌的朦胧美、含蓄美。这也体现了诗歌情节的跳跃性,需要读者加上自己的想象,把情节连贯起来,于是也就引发了不同的联想,诗歌了就因此而有了无穷的魅力。

(2)讨论“城隅”的解释:

质疑:城隅有两种理解,一是“城边角落”,一是“城上角楼”,你愿意取哪种解释?为什么?(为什么课文注解首选的是城上角楼?)

提示:A、两个见面地点有什么不同?如果是你,你会选择哪个地点?

B、如果是第一次见面呢?会选哪里?为什么?什么情况下会选择角楼?C、根据诗歌的描写,男女主人公的恋爱是“初始阶段”还是“高级阶段”?根据分析,选择哪个地点妥当些?

D、地点的选择也跟人物的性格有关,什么样的性格会选择什么样的地点?据诗歌的描写,人物性格如何?

小结:一词“两解”甚至“多解”,无“定解”,留给读者较大的想象空间,使诗歌朦胧而耐人寻味。

[1] [2]  下一页

Tags:

作者:免费教育文稿网
  • 好的评价 如果您觉得此文章好,就请您
      0%(0)
  • 差的评价 如果您觉得此文章差,就请您
      0%(0)

文章评论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评论摘要(共 0 条,得分 0 分,平均 0 分) 查看完整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