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19《南朝诗两首》教案(粤教版必修一)
教学目标:
1. 熟读字词
2. 了解作者的时代背景
3. 体会诗句蕴含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导入:每逢佳节或有重大事情发生,古人往往会登高赋诗,抒发内心之感概。大家能不能回忆一些登高的诗句呢?陈子昂《登幽州台歌》“前无古人,后无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王之涣《登鹳雀楼》“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杜甫《登高》“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李白《登金陵凤凰台》“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三山半落青天外,一水中分白鹭洲。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等等。今天我们来学习另外一首登高的诗谢灵运的《登池上楼》。
谢灵运:中国文学史上山水诗派的开创者,东晋名将谢玄的孙子,小名客儿,年长后袭封为康乐公,后降为康乐侯,因此世人都称他为“谢康乐”。 谢灵运自幼好学,博览群书,文字之美与颜延之并称江左第一,名动京师。但由于他在政治上所代表的王、谢等门阀世族,与当时执政的出身比较寒微的刘宋王族之间存在着矛盾,因此虽然自恃甚高,以为可以参与政要,但却一直不被重用,于是造成性情偏激,常怀愤愤,少帝时出为永嘉太守,不久辞官,隐居会稽,文帝时为临川内史,最后在官场倾轧中被杀。谢灵运在晋宋之际诗名最高。他以大量山水诗打破了东晋玄言诗的统治,扩大了诗歌题材的领域,丰富了诗歌创作的技巧,对后代诗人有很大的影响。谢诗中许多世代传颂的名句如“野旷沙岸净,天高秋月明”、“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春晚绿野秀,岩高白云屯”、“林壑敛瞑色,云霞收夕霏”等,逼真细致地刻画出自然景物之美,给人以清新开朗的感觉。
【诗歌赏析】
1、 诗人看到幽雅美好的潜虬和高远的飞鸿后,想到了哪些呢?产生了怎样的感情呢?
明确:他想到了自己的处境,进不能如“飞鸿”,退不能如“潜虬”,既不能进德修业,
又不能退耕自养,而只落得个徇禄穷海、卧疴空林的结果,于是感到很惭愧。表达了自己进退两难的处境,抒写了内心的矛盾和痛苦,流露着政治失意的伤感忧郁情绪。诗歌由托物起兴引发出对人生境遇的深切慨叹。
2、 诗人病痛稍稍好些后,打开窗子看到了哪些景物?听到了哪些声音呢?
明确:听到了波澜声,看到了险峻的山,初春的阳光,春草,鸣禽。
3、 诗人看到这些景物后,想到了哪些呢?
明确:想到了古人伤春的诗句,想到了离群独居的苦楚,还想到了自己能够保持节操
没有苦闷。其实,他表面上说得很潇洒,实际上这是他无意归隐却故作旷达的满腹牢骚。
晚登三山还望京邑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一首登高诗:谢灵运的《登池上楼》。现在我们再来学习一首登高诗:谢朓的《晚登三山还望京邑》。
谢朓:字玄晖,与谢灵运同族,前后齐名,与谢灵运并称“大小谢”。他曾任宣城太守等职,因此被人称为“谢宣城”。他当时生活在黑暗的现实环境中,目睹仕途险恶,常常流露出忧生之叹。后来受诬陷,下狱而死,年仅36岁。谢朓是南朝齐代著名的山水诗人,诗风清新、秀丽。他的写景诗吸收了谢灵运作品中那种细致观察与逼真描写的优点,避免了谢灵运诗作中的晦涩之弊,成就很高。有《谢宣城集》。
【诗歌赏析】
1、 开头,作者写到了两位诗人,王粲和潘岳。写他们的作用是什么呢?结合注释解释。
明确:化用古人的诗句,比喻自己将要离开京邑,同时为诗歌奠定了感情基调。
2、 诗人回望京邑,看到了哪些景象呢?
明确:夕阳使飞耸的屋脊色彩鲜明,高低参差历历可见。天空中的彩霞像一片片锦缎,
清澈的澄江水如同白绸缎。喧闹的鸟儿盖住了这春天的江水环绕着的陆地,五彩缤纷的花开满了芳草遍地的郊野。
3、 在这样的景象中,诗人要做什么事情呢?抒发了怎样的感情?
明确:诗人要离开京城,离开家乡,抒发了自己离开京邑的悲伤和对京邑的眷恋之情。
………【全文请点击下载word压缩文档】点击下载此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