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17《短歌行》教案(粤教版必修一)

减小字体 增大字体 作者:免费教育文稿网  来源:eduwg.com  发布时间:2014-07-02 09:45:38

【教材分析与设想

曹操是“建安文学”的代表人物,其诗作继承了《诗经》的现实主义传统。他关心民生疾苦,渴望建功立业。其诗歌慷慨悲壮。以曹氏父子为首的建安诗人,诗歌风格以风骨遒劲而著称,并具有慷慨悲凉的阳刚之气。这种创作风格在文学史上被称为“建安风骨”。

    该诗作于曹操晚年,大败于赤壁之战之后。当时曹操53岁,年事渐高,面对战乱连年,统一中国的事业仍未完成的社会现实,因而忧愁幽思,苦闷煎熬。但他并不灰心,仍以统一天下为己任,决心广泛延揽人才,招贤纳士致力于建功立业。

该诗以“忧”统摄全文。但这“忧”又非以简单的“忧愁”来理解。它包含着诗人深感岁月不饶人而事业未竟的急迫心情。究竟谁可以解决这个“忧”呢?就是人才。所以,诗人主要借助比兴、用典等艺术手法来表达对人才的渴求。这点,我们应通过引导学生在有感情地诵读全诗的基础上把握作者的写作意图。并通过用词的比较探究及自选诗句品读、鉴赏让学生品味语言的作用,并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课后探究问题的设置,意在激发学生探究的热情,并引导学生学会质疑。课后作业第二道题的设置,意在让拓宽学生的阅读面,引导学生进一步了解曹操的“求贤观”及求贤若渴的精神。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1. 准确理解诗人“忧”的内涵。

2.能鉴赏、品味诗句。

3.能通过词语的比较分析,来进一步把握诗人的情感。

4. 背诵全诗

过程与方法:诵读法、合作探究法、质疑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诗人那种求贤若渴及奋发向上,渴求建功立业的精神。

教学重点把握诗人“忧”的内涵及求贤若渴的情感。

教学难点能通过词语的比较分析,来进一步把握诗人的情感。

【教学准备】下发学案

       一个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语:

曹操是我们所熟知的历史人物,他曾经在三足鼎立的历史舞台上叱咤风云。我们初中也学过他的诗歌《观沧海》、《龟虽寿》,请同学们齐背《龟虽寿》。

他的诗有一个共同特点,大气磅礴、慷慨激昂。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他的《短歌行》。

 

二、朗读课文,整体感知,把握深层含义

(一)朗读课文

1.学生自由朗读。

2.师生竞读。提示:注意老师和学生朗读的特点。

1)学生推荐代表朗读。

2)教师朗读。

3)学生点评。

4)教师归纳,提出朗读要求:读准字音,读出情感——把握好节奏、声调、缓急等。并以前8句为例进行分析。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慨当以慷,忧思难忘。何以解忧?唯有杜康。

(此诗创作于诗人的晚年。对于年近53岁,而统一中国的理想仍未实现的诗人感到岁月不饶人。“譬如朝露,去日苦多”,人生的短促感、焦灼感重重地向他压来,这使诗人不由发出“人生几何”的感慨。因此诗是四言诗,故诵读时要把握节奏,2/2断读。又因前四句是作者感慨人生有限、生命易尽,情调感伤苍凉。读时应该语速缓慢,语气伤感低沉。其中要重读的是“当、人生、譬如、去日”。后四句诗人慷慨高歌,借酒消愁,寄托忧思。读时感情要激昂慷慨。其中需重读的是“慨当、忧思、何以、唯有”

5)学生自由选读。

 

(二)学生就自己的难点进行质疑

 

(三)把握内容,理解“忧”的内涵。

1、请用一个词来概括全诗主要抒发的感情。

 

2、请概括诗人“忧”的具体内容是什么?你从哪里读出来的?

明确: 二忧人生苦短,二忧贤才难得。

 

3、诗中多次出现“忧”,这种忧是否意味着诗人对人生持一种消极悲观的态度呢?你的理由是什么?

明确:“何以解忧,唯有杜康”,从表面看,曹操的人生态度是消极的。从其产生的原因来看,正因为人生短暂,而诗人自己年岁已老,霸业未成,才更渴望招纳贤才为己所用;才更迫切地希望实现自己建功立业、一统天下的宏伟壮志。作者的这种忧思,正是源于内心的焦急,内心的渴求;源于一种发自内心的忧患意识。体现的正是使人一种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

…………【全文请点击下载word压缩文档】点击下载此文件

Tags:

作者:免费教育文稿网
  • 好的评价 如果您觉得此文章好,就请您
      0%(0)
  • 差的评价 如果您觉得此文章差,就请您
      0%(0)

文章评论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评论摘要(共 0 条,得分 0 分,平均 0 分) 查看完整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