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琵琶行>之音乐艺术》教学设计

减小字体 增大字体 作者:本站收集整理  来源:本站收集整理  发布时间:2012-08-02 09:59:05

                         

   讲述高山流水的故事,后人因此用高山流水来称呼知音。 最后才有了“子期遗恨身先去,伯牙摔琴谢知音”的千古绝唱。  

思考】伯牙遇子期,刘备得诸葛孔明,宝玉初会黛玉,那电光火石的心灵契合;一个天涯歌女,一个文人墨客,因为音乐再次演绎了一曲千古不衰的知音绝唱。大家能不能用对联形式来展现?  

【教师示范】  

往事诉平生江边共宴饮琵琶一曲荡气回肠有知音  

感迁谪伤别离天涯同沦落清泪两行千古绝唱无续篇  

(四)探究讨论  拓展延伸
     比较阅读《明湖居听书》片断    

    小玉便启朱唇,发皓齿,唱了几句书儿。声音初不甚大,只觉入耳有说不出来的妙境:五脏六腑里,像熨斗熨过,无一处不伏贴;三万六千个毛孔,像吃了人参果,无一个毛孔不畅快。唱了十数句之后,渐渐的越唱越高,忽然拔了一个尖儿,像一线钢丝抛入天际,不禁暗暗叫绝。那知他于那极高的地方,尚能回环转折。几啭之后,又高一层,接连有三四叠,节节高起。恍如由傲来峰西面攀登泰山的景象:愈翻愈险,愈险愈奇。  

     那王小玉唱到极高的三四叠后,陡然一落,又极力骋其千回百折的精神,如一条飞蛇在黄山三十六峰半中腰里盘旋穿插。顷刻之间,周匝数遍。从此以后,愈唱愈低,愈低愈细,那声音渐渐的就听不见了。满园子的人都屏气凝神,不敢少动。约有两三分钟之久,仿佛有一点声音从地底下发出。这一出之后,忽又扬起,像放那东洋烟火,一个弹子上天,随化作千百道五色火光,纵横散乱。这一声飞起,即有无限声音俱来并发。耳朵忙不过来,不晓得听那一声的为是。正在撩乱之际,忽听霍然一声,人弦俱寂。这时台下叫好之声,轰然雷动。  

【思考】声音没有实体形象,又一发即逝,难以捕捉;唐代白居易的《琵琶行》与清代刘鹗的《老残游记》中的《明湖居听书》,虽前者是诗歌,后者是小说,前者描绘的是琵琶声,后者描绘的是说书声,但两者在对声音的描写上却有相通相似之处、异曲同工之妙。  

试比较分析二者有什么异同之处?  

【学生活动】讨论交流  

相同之处:    

1、开场不凡    

    试音定调时,琵琶女“低眉信手”似漫不经心地“转轴拨弦三两声”,便“未成曲调先有情”;王小玉“把两块顽铁丁当了两下,便有了五音十二律似的”。两人技艺绝妙,都似随手拈来,轻轻两下,便吸引了听众。    

2、两者都描写了一个完整的演奏(说唱)过程    

   《明湖居听书》中小玉说唱过程是:起初低唱---- 越来越高---- 拔个尖---- 降调回旋----越来越低---- 短暂沉寂---- 突然爆发----  霍然收音   

二者描绘的声音都是从一般音阶开始,而后渐低,后至于无声,再又突然进发,在激烈高昂处结束,声音高低交错,刚柔并济,跌宕起伏。既显示了演奏说唱者的高超技艺,又表明吸引人之处即在声音的迂回曲折,千变万化。   

3、两者都采用以形喻声的方法,化无形的声音为有形的形象,化不可捉摸的听觉为可见可感的事物。    

不同之处:   

1、结尾处却略有不同: “忽听霍然一声,人弦俱寂。这时台下叫好之声,轰然雷动。”而我们《琵琶行》中也有与之相似的诗句:“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可是听众的反应却是“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  

【追问】一个热闹,一个沉默,为何听众的反应差别如此之大?  

学生讨论回答。  

听书的是闲人、贵人,早为王小玉那穿云裂石的嗓音准备好了一声喝彩,这是纯艺术的欣赏,是为写音乐而写音乐。而《琵琶行》中,听众是迁客骚人,他并不是主动地去迎合表演的快乐,而是被音乐叩开了并不轻易敞开的心扉,引发了无限的情感共鸣,音乐停止之时,正是心潮汹涌之际,于是默对秋江,悄然无声。  

2《琵琶行》意不在写音乐而在写人,在慨叹琵琶女身世的凄凉和抒发自己的不满。  

 《明湖居听书》只为极力形容唱腔的美妙而无弦外之音。  

3、二者都写了听后的感受。《琵琶行》写得凝炼、含蓄、耐人回味。
   《明湖居听书》则把自己的感受全盘托出,直白,缺乏诗的意蕴和情味。  

(五)以写促读  心随乐动  

【布置作业】学生聆听琵琶曲《十面埋伏》借鉴本文的写法,写出听后感悟。  

【设计依据】赏析不能只停留在口头,应强调学生在课堂动笔,训练书面表达的能力..  

【学生活动】展示交流写作成果  

八、板书设计 见音乐旋律图  

九、教学反思  

     灵活运用抓主要矛盾的方法,教学中突出重点,不追求面面俱到。对“千古第一音乐诗”《琵琶行》的赏析,从音乐描写入手,引导学生通过对音乐描写层次的探究、分析,领悟诗人根据琵琶曲节奏音调的变化来表现琵琶女“平生不得意”的高超艺术;以鉴赏音乐描写为突破口,用语言将抽象化为具象,并且从中概括出诗歌的内涵与实质,以期提高学生对文学作品的敏锐的感受能力和语言描述能力。学以致用,通过写作,提升学生学习古诗的层次,将对古诗的理解转化为运用,将领悟转化为能力。  

从课堂教学过程及对问题的解决来看,我觉得有以下几点是应该高度重视的。  

首先,教学设计,选准突破口。我以音乐描写的鉴赏为突破口,品位它的描写方法及它的不同乐章;其二是语言概括描述抽象情愫的能力,为此,我以情境导入、赏析、创作三个环节,以此为突破口。这样,感性又不失理性,表象又涉入深层,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营造课堂文化氛围。  

其次,解读文本,突出重点。本诗值得欣赏的内容很多,在处理教材,解读文本时,围绕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音乐描写是解读这一主旨句的一个侧面,情感认同是另一个侧面,而探讨研究的过程,是让学生围绕文本解读,又为后文写作提供支点。所以,短暂的课堂教学中突出并抓住重点,可有事半功倍的效果。  

再次,对话交流,积极互动。在课堂上,任何时候都不能忘记,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不能越俎代庖。在设计中,我以感悟——鉴赏——创作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并且积极交出自己的学习成果。整个教学过程,就是教师——学生——文本三者之间的交融和对话。课堂以学生为主体是新课程的重要理念,在教师的主导作用的引领下,师生互动,并将这种互动学习带到课外,正是语文教学的最有效的手段。

此时无声胜有声                      

 

一、教学内容分析  

《琵琶行》是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必修3第二单元的一篇课文。这个单元学习唐代诗歌,学习本单元,要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进入诗歌的意境,感受古代社会生活与古人的情感世界,领略古人的独特审美情趣;要注意联系不同时期不同创作背景和不同创作风格的解读,注意在朗读背诵中提高对诗歌思想内容和艺术旨趣的感悟能力。  

《琵琶行》可谓是音乐诗中的“千古绝唱”,它最大的艺术特点是用极富音乐性的语言摹写音乐形象,同时,也通过音乐向我们演绎了一段高山流水般的知音故事;通篇体现了深刻的思想内容和高超的艺术技巧。因此本节课致力于音乐语言的鉴赏,欣赏其中的音乐艺术。  

二、教学目标   

1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重点段落要熟读成诵。  

2品味鉴赏《琵琶行》中经典的音乐描写,欣赏并学习作者用语言文字表现音乐形象的艺术手法,尤其诗中运用比喻,形象描写音乐的语言艺术,培养联想和想象能力。  

    3感受古代社会生活与古人的情感世界,领略古人的独特审美情趣。  

三、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  

品味鉴赏《琵琶行》中经典的音乐描写,感受作者通过文字表现音乐形象的技巧手法。  

【设计依据】有关美感与文学的文章在之前学到过几篇。但用文字来细致具体的描写音乐的文章学生很少接触,学习这种技巧是重点。教学重在让学生赏读、品味形象而富有表现力的语言,领悟作者的艺术技巧,学习借鉴作者描写音乐的方法、抒发情感的技巧。  

2教学难点   

理解作者对音乐的描写以及是如何将乐曲的情调和演奏者、听者的感情融为一体的。  

【设计依据】音乐是用感官来感受的。学生能听能感受到,但听者、演奏者的心理是难于摹写的。如何通过音乐来感知听者、演奏者内心感情,将两者融为一体是文章的难点。  

四、教学方法:  

1、诵读体悟法:  

 观千剑而后识器,操千曲而后晓声。手感、乐感的形成离不开的实践,语感的培养自然也离不开这种最基本的实践方式。吟诵、美读是训练语感的好方法,让学生反复朗读其中的精彩片断,文章的精妙之处自然了然于心,语感能力从而得到加强。  

2、情境教学法:  

借助多媒体播放琵琶乐曲创设情境,播放配乐朗诵诗,导其入境。引导学生进入文学作品所描绘的气象万千的境界,感知作家所描绘的画面、人物、情调或气氛、与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相融合,加深对诗文的理解。  

3、比较阅读法:   

比较阅读法是有效的语文阅读方法之一。它能开启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比较阅读法可以促使学生不是停留在接受性继承性的阅读上,而是在阅读的同时,发展了学生的求同思维和求异思维,进行再创造。  

五、教学设计思路  

根据新课程改革的目标,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能力,并根据诱思探究教学理论,引导学生独立思考,交流探究,迁移运用,充分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让学生全面动起来,动眼看——动耳听——动情读——动脑思——动口议—— 动笔写  

教学思路:通过创设情境,整体感知自主思考,交流探究赏乐仿写,应用提高,使学生由感性认识达到理性认识的飞跃,再到迁移运用的第二次飞跃, 从而全面透彻的理解文本,并学以致用。  

六、课时安排  

一课时  

七、教学内容步骤设计  

教与学互动设计  

(一)创设情境  导入新课  

教师播放名曲《高山流水》(学生沉醉其中)  

刚才听的是古典名曲“高山流水同学们都沉醉在美妙的音乐世界中.假如说此刻让你们用语言文字来表达曲中音乐的技法以及自己的感受怎么样?这对大家来说恐非易事。因为音乐并不像高耸入云的山峰,奔腾不息的河流,蓊郁苍翠的林木那样形象可感,它有声无形,缥缈难以捕捉。唐代大诗人白居易的《琵琶行》可谓描写音乐的极品,自唐以来历咏不衰,今天我们就来欣赏这首诗中的音乐描写部分。  

(二)因声求气  涵咏文韵  

【学生活动】自由读  指名读  听音频朗读等多种朗读方式相结合。  

(三)赏嚼语言  感受技巧  

    诗是心灵之歌,歌是诗意的结晶。英国诗人柯勒律治说过在灵魂中没有音乐的人,绝不能成为真正的诗人。反过来,我们也可以说,在灵魂中没有诗情的人也绝不能成为真正的音乐家。唐朝白居易就是一位精通音乐的诗人,他能弹琴、会唱歌,尤其擅长描写音乐。  

思考诗人用了一些什么办法来写,使无形的音乐变的具体可感?  

1比喻  用了许多形象,新鲜,贴切的比喻来表现琵琶曲中复杂,细微的音响变化,化抽象无形为形象可感;    

【学生活动】学生结合自己喜欢的比喻句谈谈感受。  

比喻                                 特征                     变化  

   

如急雨                         粗重急骤  

如私语                         幽细委婉           急促——愉悦               

大珠小珠落玉盘        清脆圆润  

   

莺语花底                     宛转流畅  

泉流冰下                     阻塞压抑           轻快——停顿  

冰泉冷涩                     清冷凝滞   

   

银瓶乍破                     激越奔涌  

铁骑突出                     高亢雄壮            爆发——高昂  

如裂帛                         短促急迫              戛然而止  

【深入思考喻体不断变化,乐曲旋律、曲调有没有变化?怎样变化的?  

【学生活动】讨论交流   根据学生的回答 板书自然生成音乐旋律图  

    

【教师小结】用人们在生活中时常接触到的声音作比。以骤降的“急雨”比喻粗弦奏出的粗重繁促的音节;以女子般的轻柔“私语”比喻细弦轻细绵密的声音;以大珠小珠洒落在玉盘中的声音比喻乐声的清脆悦耳与高低交错;以花间流转的莺语比喻乐声的婉转流利;以冰下堵塞不畅的泉流比喻乐声的幽咽、阻塞、低沉;以银瓶乍破水浆迸溅,铁骑突出刀枪齐鸣比喻乐声停歇后又骤然响起时的铿锵激越;以撕裂丝绸的声音比喻四弦齐拔时乐声的凄厉、高亢。音乐的旋律起伏跌宕,千回百转。  

比喻传递的内容是丰富多彩的,因为喻体不断变化,音乐的旋律也在变化。  

【朗读指导】“大弦”以下四句要急读,轻快、愉悦。  

           “间关”两句速度放慢,要读的流畅。  

           “冰泉”以下四句为高潮蓄势,语调低沉。  

           “银瓶”以下四句写乐曲高潮和终止。要读的紧张、激烈。  

           “裂帛”句戛然而止,要有停顿。  

【方法指导】比喻的作用:不仅以读者熟悉的种种声音来形容读者比较生疏的琵琶声,还使读者在闻其声的同时能见其形。  

化抽象→具象  化无形→有形 (板书)  

【触类旁通】李煜《虞美人》“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把抽象无形的愁化作具体可感的滚滚江水)  

李清照惟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把无形的愁写成是有重量的物体)  

除了以上手法,在用词方面有什么讲究?  

2、拟声词和叠词  “嘈嘈”、“切切”、“间关”等拟声词,形象生动地摹拟事物声音。  

             弦弦、“声声、“续续”等叠词, 使音节悦耳动听。  

3通感    

【触类旁通】 苏联歌曲《喀秋莎》“歌声好像明媚的春光”  

             张靓颖“听,花开的声音”  

             周杰伦《菊花台》“菊花残,满地伤,你的笑容已泛黄,花落人断肠,我心事静静淌”  

用语文的耳朵聆听流行歌曲。  

【方法指导】通感——视觉、听觉、嗅觉、触觉彼此相通。往往能把抽象的事物描绘的更丰富、可感。  

4侧面烘托  写倾听者的反映或内心感受,从侧面进行烘托。  

东船西舫悄无言,惟见江心秋月白。
忽闻水上琵琶声,主人忘归客不发。

凄凄不似向前声,满座重闻皆掩泣。

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

【方法指导】写听众沉浸在余韵之中,默默无言,像被磁石吸住了般,衬托出了音乐的强大的感染力,突出了琵琶曲感人的艺术效果。  

【触类旁通】   

●林嗣环口技“但闻屏障中扶尺一下,满座寂然。满座宾客无不伸颈,侧目,微笑,默叹。无不变色离席、奋袖出臂、两股战战”  

●韩愈的《听颖师弹琴》自己空长了两只不懂音乐的耳朵,一窍不通竟也被乐声激动的坐立不安,被美妙的琴声感动得泪雨滂沱,沾湿衣裳。  

“大喜大悲,冷暖刺激,一会儿放块冰在我心里,一会儿有放块炭在我心上。”  

李贺《李凭箜篌引》李凭是以为乐师,擅长于箜篌,名噪一时,颇受皇帝喜爱,“天子一日一回见,王侯将相立马迎”可见身价之高。  

乐声使神女感动得悲啼不止;  

乐声使天帝感动得变暖天气;  

乐声使天惊石破落下萧萧秋雨;  

乐声使神妪来求救李凭;  

乐声使鱼龙感动得随波起舞;  

乐声使吴刚忘情而夜不能眠-----  

玉兔也蹲卧在一边,连身上的毛被露水打湿了都没有发现。   

箜篌之音——惊天地、泣鬼神。  

●苏轼《赤壁赋》“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5“留白”的艺术手法  

“别有幽愁暗恨生, 此时无声胜有声”  

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  

就是一种"留白",一首曲子如果用音符填满空拍,欣赏者没有了想象的空间,那么这音乐便没有了生命力.有的音乐会赋予我们美妙的梦幻般的思维,宛若流水一样融入我们的血液,散发着浓郁温暖的气息.音乐的含义不在音符之中,而在音符之外.  

【方法指导】"留白"是绘画里的一个术语,是让欣赏者有信马由缰的想象空间,在欣赏过程中,把自己的心情揉入画卷,独自悠游于艺术所赋予的空灵氛围中,心灵纵横驰骋.  

6、曲中带情  

    琵琶曲之所以能如此感人,除了琵琶女弹奏技艺高超之外,是否还有其他原因?一个十分重要的原因是感情.琵琶女是带着感情来弹奏的。而诗人也是带着感情来聆听,来描摹的。正如我们平日朗读 时 老师所强调的一样,如果你不在朗读时倾注自己的感情,就连自己都感染不了,如何去感动别人。(找出有关感情的句子)  

未成曲调先有情  

似诉平生不得志  

说尽心中无限事  

别有幽愁暗恨生  

 

Tags:

作者:本站收集整理
  • 好的评价 如果您觉得此文章好,就请您
      100%(2)
  • 差的评价 如果您觉得此文章差,就请您
      0%(0)

文章评论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评论摘要(共 0 条,得分 0 分,平均 0 分) 查看完整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