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伶官传序》 教学设计
一、教学设想
《伶官传序》是高二选修课《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中的一篇自读课,本篇“抑扬顿挫,得史记神髓,此六一公平生最得意之笔,五代史第一 篇文字,后学者当百读不厌也。”对这样的一篇好的文章,就要带学生好好学习引异学生树立“兴亡之理在于人事”的辩证历史唯物主义思想。但是学生的文言基础较差,所以利用早读让学生读课文,就文章中的基本知识和内容进行了简单的疏通,本课时主要分析内容,把握文章结构,在教学中主要培养学生筛选信息能力,让他们树立辩证历史唯物主义思想。
二、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 以练习的形式,巩固文中的文言知识。
2. 听范读,然后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通过筛选文中的信息,理解课文的内容,体会作者的意图。
[过程与方法]
4.画出课文结构图,理清课文的思路,学习史论文的一般形式。
5.通过讨论,明白“忧劳兴国,逸豫亡身”的道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6.理解“满招损,谦受益”、“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等警句的深刻含义及其对人生的启示。
三、教学重点
分析课文中的内容,学习史论文的一般形式。
四、教学难点
在学习中明白“忧劳兴国,逸豫亡身”的道理,并能联系自己的学习生活。
五、教学方法
新课改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语文学习方式,改变学生的学习观念、态度、习惯,鼓励学生想象、质疑、发现、创新。所以,我尝试使用以下教法和学法进行教学:1.情景教学法;2.诵读法;3.导读法;4.讨论法
六、教学课时
一课时
七、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南宋著名女词人李清照有一首诗《夏日绝句》:“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这首诗赞叹项羽是个英雄,宁死也不愿苟且偷生。项羽这个人,由西楚霸王到乌江自刎,他这一生,引起后人的许多感慨的。他在自刎前曾用这样一句话总结自己的惨败“天之亡我也”。那么项羽由盛而衰,由兴而亡,是天亡他么?人不知己者如是,真是可悲可叹,那么今天我们来继续学习一篇探讨“盛衰兴亡之理”是在人还是在天的文章-《伶官传序》。
(二)巩固所学的知识(见投影)(略)
1.请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字的意义
2.请指出下列句中的词类活用现象
3.请说出下列特殊句式
4.请翻译下列句子
(三)朗读课文
先听范读,学生朗读
(四)分析课文的内容
(主要是教师提问,学生在文中快速筛选信息)
1.请问在908、912、923、926这几年里,在主人公李存勖身上分别发生了什么事?尽可能用书上的原话回答。
(学生在书中寻找,教师提醒学生结合注释,教师板书)
明确:908年接受三矢,继父遗志。
(要求学生齐声朗读)“其后用兵……负而前驱。”
(提问展现了怎样的形象?)一位胸怀大志、雄姿英发的年轻统帅形象。
912年“系燕父子以组”(灭燕)
923年“函梁君臣之首”(亡梁)然后“还矢先王,而告以成功”,建立了后唐。
(提问:建立后唐用了多少年) 共15年
(板书:终于报仇 成——人事)
926年身死国灭,为天下笑。
(请学生朗读这段内容,和学生讨论这部分朗诵时的语气,然后请一位朗诵较好的学生,用较缓慢的语气朗诵,在班级中营造一种凝重的氛围。)
(板书:宠幸伶人 败——人事)
(提问:从建国道灭国共用了多少年) 3年
2. 庄宗灭敌立国,用了15年时间;而由盛至衰,只有短短的3年。这一盛一衰,它的关键是什么呢?
(明确:盛衰之理,岂非人事哉——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
3.“盛也人事,衰也人事”而作者在一百多年后的宋代中叶,重提这件史实,是为什么呢?
(学生讨论后,可结合课文回答,也可以用原文回答)
(明确: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以古喻今,告诫当时北宋统治者,要吸取历史的教训,居安思危,防微杜渐,不应满足于表面的繁荣。)
4.这样的事在历史上有很多,在我们所学的课文中就记载了好多,你能举例吗?这些事给了你怎样的启发?
(明确:学生结合自己所了解的知识自由发言,教师也可以提醒学生前面学过的《六国论》、《越中览古》、《苏台览古》;也可以在学生回答之后,和他们总结小事不小、玩物丧志、事在人为、
以古为镜等等。)
(五)理清课文思路
1.看课文,概括各段的内容,请画出结构图。(学生讨论,然后让学生到黑板板演)
2.思考:找出本文的中心论点。
(明确:虽日天命,岂非人事哉?)
请用现代汉语表述这一中心。
(明确:盛衰成败,由于人事。)
3.思考:为了证明中心论点,作者采用了什么论据?怎样过渡到分析中去的?
(明确:论据是庄宗得天下、失天下的史实。运用了例证法。)
(过渡是文中“原庄宗之所以……可以知之矣”这一句。)
4、思考:从论证角度上考虑,作者采取了什么论证方法?
(明确:正反对比。)
5、思考:作者从庄宗得失天下的史实中得到了怎样了结论?
(明确:“成败皆自于人”、“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祸患常积于忽微,智勇多困于所溺”。)
6、教师归纳并板书:本文在论证结构上有一条严谨的思维线索,按照“提出论点——例证分析——得出结论——讽刺当朝”的方式进行议论,中心突出,结构严谨。
(六)结合自身
(先对所讲到的历史人物概括,然后联系学习)
庄宗:忧劳则兴,逸豫则亡; 勾践: 忧劳则兴,逸豫则亡;
六国:抗秦则兴,赂秦则亡;项羽:重贤则兴,寡谋则亡;
学生:勤奋则“兴”,懒惰则“亡”。(学生可自己填其中的内容)
可见,一个人的兴亡、得失、成败,与天命神灵无关,关键在自己,事在人为。这也是“兴亡规律”带给我们的启示,希望同学们用这一“规律”指导我们的生活和学习,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同时要记住“谦受益,满招损”。
(七)布置作业
1.自己找一篇史论文,运用课上所学的知识阅读。
2.再找一句像“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这样的名句,仿照课本的形式,自己查找资料,写一篇议论文。
(八)板书设计
(板书由两部分,一部分是教师的简单的概括,因为还有投影;另一部分是学生的板演;这里只附教师板书。)
教师板书:继承父命,报仇雪恨 盛——人事
宠幸伶人,身死国灭 衰——人事
提出论点——例证分析——得出结论——讽刺当朝
八、教学反思
史论文的学习重点在于让学生理解作者的观点,,而这篇课文的观点对于学生来说也是很重要的,要让他们在学完课文之后能懂得事在人为的道理。所以这堂课我把重难点放在让学生理解本篇课文所讲的道理上;再者本篇课文也是一篇规范的议论文,这对学生学写议论文有很大的帮助,所以这也是学习的重点。课堂上我主要围绕这两方面通过创设情境:提问、诵读来引导学生学习,整堂课思路清晰,重点突出,并能体现新课程以学生为主体的理念,在教学过程中实现了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师生与文本的对话,同时注意培养学生筛选信息和概括归纳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