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高、蜀相》教学实录
课前投影:《蜀相》《登高》的课题背景幻灯片。)
|
蜀 |
登 |
创作时间 |
|
|
季 |
|
|
抒情特点 |
|
|
情景关系 |
|
|
感情基调 |
|
|
师:两首诗创作描写的景物分别是哪个季节的?
生:《蜀相》是春天,“映阶碧草自春色”;《登高》是秋天,重阳登高。
师:两首诗都是抒情诗,抒情特点有何不同?因何抒情?什么引发了诗人的情感?
生:《蜀相》由武侯祠想到诸葛亮,又由此及彼,想到自己;《登高》由秋色荒凉,联想自己老病孤独、长年漂泊。
师:《蜀相》借古人抒怀抱,属于咏史诗;《登高》借登台遣郁闷是咏怀诗。
师:我们再来找找两首诗写景的句子,看看诗句中情与景的关系。
生:《蜀相》中“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是景色描写。
师:这两句中什么词能表现诗人心情?
生:“空”和“自”,春色、鸟鸣都与诗人无关,诗人是孤独、寂寞的,诸葛亮也是寂寞的。
师:请大家齐读这两句。
师:这叫乐景写哀情。
生:《登高》中写景句为“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师:这两句写了多少景物?
生:风、天、猿、渚、沙、鸟。
师:诗人的情感表现在哪些词上?
生:急、高、哀、(低)回。
师:急风、高天、哀猿、清渚、白沙、飞鸟”给人的感觉:凄凉萧条。这是景中含情。
师:我们再来比较一下两首诗的感情基调。
生:《登高》悲壮苍凉,《蜀相》悲愤。
师:有“愤怒”吗?《蜀相》感伤叹惋,《登高》孤愁悲苦。下面我们带着这样的感情再读两首诗。
|
蜀 |
登 |
创作时间 |
760年 |
767年 |
季 |
春天 |
秋天 |
抒情特点 |
借古人抒怀抱 |
借登台遣郁闷 |
情景关系 |
乐景写哀 |
景中含情 |
感情基调 |
感伤、叹惋 |
孤愁、悲苦 |
师:通过对两首诗参照比较,我们觅取了诗心。
师:文有文眼,诗有诗眼,你认为选择哪两个词,最能体现诗意?
生:《蜀相》的诗眼应是“寻”。因为杜甫在寻蜀相的过程中,他自己也是一直怀才不遇。
生:《登高》的诗眼应是“哀”。
师:“哀”的主体是猿,有没有更好的词?
生:“悲”。
师:诗人因何而悲?共有几“悲”?
生:秋天,作客他乡,年老,孤独,多病。
师:宋人罗大经在《鹤林玉露》中共总结出“八悲”——
(投影:宋人罗大经在《鹤林玉露》说说:“万里,地之远也;秋,时之惨凄也;作客,羁旅也;常作客,久旅也;百年,暮齿也;多病,衰疾也;台,高迥处也;独登台,无亲朋也。十四字之间含八意,而对偶又精确。”)
师:层层迭迭的“悲”让杜甫艰于呼吸。这个道理也告诉我们,读诗应仔细品味关键语句。
师:咱们再来品读两首诗。
生:(齐读两首诗)
师:杜甫一生都在“寻觅”,“寻蜀相”不得而“登高”生“悲”,“悲”由“寻”来,因“寻”催“悲”。(板书:寻、悲)
师:从这两首诗,我们能看出杜诗的风格。
生:沉郁顿挫。
(板书:沉郁顿挫)
师:我根据《蜀相》的诗意拟了一幅上联——请大家根据《登高》的诗意对出下联。
生:(或低声讨论或苦思冥想或奋笔疾书)
师:(巡视指导)
生:悲登高作客多病独登台。
生:登高台百年多病空自吟。
生:登高台猿鸟哀回无限愁。
……
师:我也拟了幅下联:(板书)登高台孤客空叹万里悲。
师:(深情地)请大家再注目这位伟大的诗人,他有热烈的感情,但不是屈原式的殉情主义者;他有自己的理想,但又不是李白式的幻想主义者。因此他无论遭受多大的困难,承受多大的委屈,他都能够坚韧自持,而不会步屈子后尘,痛苦绝望,投江自杀;也不像李白一样,腾云驾雾,飘飘欲仙。诗人是这样走完他生命的最后一刻……
生:(凝神欣赏,眸子里满是对这位伟大诗人的崇敬,这一刻,文学的种子已被种下……)
师:(深情地)大家请看大屏幕:这是一位距今一千二百多年前的诗人,
今天我们通过他的两首诗作《登高》和《蜀相》,一起走近杜甫,去领略一位伟大诗人的人格魅力,去体会一位天才诗人的艺术天赋。
(板书:蜀相
(投影:杜甫简介)
师:我想请一位同学朗读一下这一段有关杜甫的介绍。
生:(朗读投影文字)杜甫(712—770),字子美,自称少陵野老,京兆杜陵人,唐代大诗人。他创作的许多诗歌,显示了唐代由盛转衰的历史过程,因而称为“诗史”。著有《杜工部集》。
师:你知道为什么杜甫的集子称为《杜工部集》?
生:因为杜甫曾做过官,官名叫工部。
师:工部员外郎。
师:大家来回忆回忆自己喜欢的杜甫的诗句。
生:我欣赏《望岳》中“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豪气。
生:我喜欢《春望》中“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生:《春夜喜雨》中有“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生:我倒喜欢《前出塞》中“用剑当用长,挽弓当挽强;射人先射马,擒贼先擒王。”
师:看样子,大家很熟悉杜甫的诗,由此也可以看出杜甫在文学史上地位之高。关于杜甫,我国古人是这样评说的——
师:(中速朗读)
尽得古今之体势,而兼人人之所独专矣
穷高妙之格,极豪逸之气,包冲淡之趣,兼俊洁之姿,备藻丽之态,而诸家之所不及。
——[宋]秦观
世上创痍,诗中圣哲;民间疾苦,笔底波澜。
——郭沫若
生:(摘抄评述文字)
师:下面请大家一起诵读两首诗,要求:先读《蜀相》,后读《登高》。
生:(齐读两诗)
师:读完你们能体会到杜甫的心情吗?诗味应该怎么读出来?
生:(试探性地):《蜀相》里似乎透露着诗人怀才不遇,应该读得忧郁、惆怅。
师:(微笑颔首)好,你读读!
生:(读得张弛有度沉郁而深情,很投入)
师:读得不错!注意“柏”(bǎi)和“好”(hǎo)的发音。“好”在这里究竟读“hǎo”还是“hào”,为什么?
生:读“hào”,表示喜欢。
生:不对,应该读“hǎo”,因为根据诗歌对仗的特点,前一句“春色”是名词,后一句“好音”应该是偏正结构的名词。
师:《登高》应该以怎样的情感读出来?
生:悲凉。
师:请你读一读。
生:(读得极沉缓悲凉)
师:读得真好,怎么不给点掌声?
师:听了他们精彩的朗读,我也想读一读。
生(听得专注,鼓掌两次)
师:读诗应该读出诗味,读出诗情,读出形象。
师:读了两首诗以后你更喜欢哪一首?说说理由。
生:《蜀相》,尤其是它颈联。
师:读一读。
生:(朗读颈联)这首诗的诗意融入第三句“三顾频烦天下计”,依托第四句“两朝开济老臣心”展开。
生:我更喜欢《登高》的颔联,“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借景写诗人内心的汹涌,很悲壮。
师:我知道你喜欢李白的诗,李白的诗里也有一句颇具此气势。
生: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
师:(和)奔流到海不复回。
师:李诗这两句和杜诗的这两句一样吗?(故意将“不尽长江滚滚来”一句读得激昂。)
生:不能这样读,李诗更豪壮,杜诗的前一句是“无边落木萧萧下”,显得更悲凉。(重读了一遍《登高》的颔联)
师:大家猜猜看我为什么让你们先读《蜀相》?
生:按时间先后,《蜀相》写于760年,《登高》写与767年。
师:请大家完成这张表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