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14《孔孟两章》 教案(粤教版必修四)

减小字体 增大字体 作者:免费教育文稿网  来源:eduwg.com  发布时间:2014-06-03 09:56:12

教学目标:

1、  了解《论语》、《孟子》相关知识,了解孔子、孟子其人其事。

2、  重点积累文言实词的意义和用法,了解文言特殊句式。

3、  学习《季氏将伐颛臾》里采用对话方式,反复辩难,使文章生动活泼,富有雄辩力的写作方法。

4、  学习孟子的论辩艺术。

教学过程:

                                 

【导入语】

宋代开国宰相赵普曾经标榜说自己是用半部《论语》治天下,可见古人对《论语》的推崇之极。其实,《论语》中许多经典的词句是我们许多人都耳熟能详的,但是我们真正理解其中的含义吗?《论语》中有哪些经典词句呢?请同学们回忆一下,如“三十而立”、“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说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其实,论语中不仅仅有经典词句,还有一些成语,如犯上作乱、巧言令色、言而有信、尽善尽美、见贤思齐等。今天,我们新学习两个成语“分崩离析”和“祸起萧墙”。分崩离析:形容集团、国家等分裂瓦解;祸起萧墙:祸乱发生在家里,比喻内部发生祸乱。这两个成语出自《论语》的哪一篇呢?是怎样得来的呢?它们出自《季氏将伐颛臾》这一篇,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论语·季氏将伐颛臾》。

【《论语》介绍】

《论语》是孔子门人及后学编辑整理孔子言行以及孔门弟子互相谈话的记录,是一部语录体著作。注意,它是集合众人的记录而成的,并不是孔子编著,它的成书并非一人,也非一时。

【孔子介绍】

孔子:名丘,字仲尼,鲁国陬邑人,春秋末期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后人把他尊奉为“圣人”。孔子父亲名叫叔梁纥,母亲叫颜征在。叔梁纥是当时鲁国有名的武士,建立过两次战功,曾任陬邑大夫。叔梁纥先娶大老婆施氏,生9女,无子。又娶二老婆,生一子,叫孟皮,又叫伯尼。伯尼脚有毛病,叔梁纥很不满意,于是又娶了颜征在。当时叔梁纥已66岁,颜征在还不到20岁。公元前551年,孔子生于鲁国陬邑昌平乡,因父母曾为生子而祷告于尼丘山,故名丘,字仲尼。孔子两岁时,伯尼母亲被施氏虐待至死,孔子三岁时,叔梁纥卒,孔子母亲也不为施氏所容,孔母颜征在只好携伯尼与仲尼移居曲阜,生活艰难。孔子17岁时颜征在卒,19岁娶宋人元官氏之女为妻,一年后元官氏生子,鲁昭公派人送鲤鱼表示祝贺,孔子感到十分荣幸,给儿子取名为鲤,字伯鱼。由此可看出,孔子出身于没落的贵族世家,他的祖先是宋国的贵族,因为宋国的一次政治变乱逃到鲁国,定居在鲁。孔子的父亲做过鲁国的小官,孔子幼年丧父,过了一段贫困的生活,中年在鲁国做过三个月的司寇,后周游列国,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张,晚年致力于教育和著述。其思想的核心是“仁”的学说,在政治上,他一向反对武力讨伐,主张实行礼治;他创立私学,开私人讲学之风,注重“因材施教”等,毕生从事教育事业,整理、研究古典文化,并做出了卓越的成绩。据传有三千弟子,七十二贤人。

【字词、文言知识点和内容】

师:首段写谈话的政治背景“季氏将伐颛臾”,然后冉有和季路把消息告诉给他们的老师。当孔子从两位学生那儿听到这个消息时,他的态度是什么?他列举了哪几条理由来表明自己的态度(要求学生用序号把理由标出来)。

生:反对,孔子一开始严肃地指出学生有责任,然后从三个方面分析季氏讨伐颛臾的错误。

(教师同时在黑板上板书,并对本段做朗读提示:由以上分析,我们读这一段时注意“季氏将伐颛臾”是陈述语气,应读得平稳一些,后面一定要把孔子责怪冉有的语气和反对讨伐的鲜明态度读出来。重读“求!无乃尔是过与?”中的“求”“过”,下文三条理由读时应高昂、急促些,尤其要加重“何以伐为”的反问语气。朗读并背诵,全班同学背第一部分:不能伐)

师:当孔子责备冉有,并表明了自己的态度后,冉有怎么说的呢?

生:冉有说“夫子欲之,吾二臣者皆不欲也”,说明冉有在狡辩。

师:面对冉有的狡辩,孔子怎么做的呢?

生:当即对冉有的狡辩予以反驳。先引用一句话,然后再比喻,指出冉有和季路应认识到自己没有尽职尽责。

(诵读提示:冉有曰:‘夫子欲之,吾二臣者皆不欲也’这是冉有的推托辞,语速不能过快;孔子的话中“求”“是谁之过与”应加重语气,口气坚决而又委婉。朗读并背诵,全班同学背第二部分:应阻伐)

[1] [2]  下一页

Tags:

作者:免费教育文稿网
  • 好的评价 如果您觉得此文章好,就请您
      0%(0)
  • 差的评价 如果您觉得此文章差,就请您
      0%(0)

文章评论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评论摘要(共 0 条,得分 0 分,平均 0 分) 查看完整评论